循纵横两线 赏短文妙处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池记》可谓尺寸之间,景象万千。但是这万千景象却不是一眼就能看透,需要我们耐心揣摩。
  文章的二、三两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作者在文章内部铺设了纵横两条线索,巧妙地借“墨池”表达了“劝学”的思想。
  纵线是:第二段从“羲之之书晚乃善”切入,指出书法大家的成就不是天成,而是“精力自致”(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着眼于王羲之学书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概括为“精力”两个字,虽未多加描写,却因有了前面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的铺垫而让读者联想,让读者信服,书法大家如此辉煌之成就也是勤练而得,这定让读者生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心理;第三段从王君盛的做法(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间,又嘱咐曾巩写一篇关于墨池的记)切人,着眼于王羲之学好书法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不但可以名留青史,而且为后人膜拜。作者为读者描绘了这么一幅美好的景象,自然能够“诱惑”读者去追求这一境界,所以本段最后作者说:人有一能,就能使后人如此崇尚,水到渠成的劝导不言自明——为了让后人崇尚,我们难道不该努力学习吗?
  笔者以为,第三段的文字初读絮絮叨叨,好像只交代王君盛如何利用王羲之的遗迹来做劝学文章,是无关紧要的琐事,其实正是避开第二段的劝学角度,选择了一个新的“关注点”,突出王羲之学成之后成为数代人学习榜样的情景,以此来引导人们通过学习成就人生,其实无一句闲语。劝学劝得如此之巧妙,不着痕迹,真正是匠心独运!
  横线是:墨池之遗迹可以激励后人勤奋学习,学习什么呢?文章首先劝人们努力学习书法。“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学不如彼邪?”说的是书法成就赶不上王羲之的人主要是学的不如他刻苦,所以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必须刻苦练习。曾巩却不囿于此,“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已经暗示读者:只要一能即可使得后人推崇敬重,“一能”可以是书法,当然也可以是绘画、雕塑、文章等等,无论哪一方面的学问都要勤奋学习。作者最希望人们在道德方面尽心修炼,说出“学不可以少”的观点后用“况”递进,表示修养道德更需要不断学习,仁人庄士的道德风尚更会恩泽后世。显然作者更推崇道德的学习。总之。作者横线为我们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劝学主张,使得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
  这篇小文章,纵横两线,交错展开,要想尽得其妙,须得看透第三段的巧妙及其和第二段的关联。笔者拙见,仅供参考。
其他文献
从19岁进入“哈军工”开始,到荣获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泽山以一个甲子的坚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为我国火炸药整体实力的提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市桦皮厂镇。1954年,19岁的王泽山高中毕业。中学历史课本上,近代史上的中国饱受列强欺辱。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强大的国防,一个国家就很难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带着强国强军的理想,王泽山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大多数考
在《背影》里,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父亲的肖像,也没有描述他的面部表情,而是别开生面地写了他的背影。但我们却感到这一形象十分丰满动人,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主要在于作者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攫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作者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透过对背影的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这一形象丰满生动。请看,描写背影时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父亲“戴着黑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拟好标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写作中一定要运用艺术手法,精心拟定标题,让文章通过标题靓丽起来。如果我们能为作文拟上一个生动靓丽、引人入胜的标题,就好比给人嵌上了一双迷人的眼睛,从而深深地吸引读者,进而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一、好标题有哪些特点    好的标题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暗示文章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标题要准确、贴切,即标题
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要能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因此这就成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一个难点,虽然教师花了许多功夫,但是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文言素养不好的学生对它往往望而生畏。这就造成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对此,我对许多文言虚词解题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发现它们当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虚论虚,即在解题过程中直接针对虚词进行解读,说明其用法。比如比较“吾尝终日而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评价建议:“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笔者在阅读教学研究实践中,发现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三维的立体框架结构:从以“词句理解”为具体抓手的单个知识点人手,横向辐射至“文意把握”等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后纵深向底挖掘词句下面蕴含的“情感主旨”。当然,选为“点”的词句应有内在的牵引力,才
经典作品总是惜墨如金,耐人品味。《孔乙己》一文中共使用了20个“又”字。作为大家的鲁迅,在篇幅不大的文章中使用一个简单的“又”字达20次,细细品味,隐含着作者深深的用意。概括起来,文中的“又”字主要有以下四种用法。    一、表示重复或继续    这是小说中用法最多的一种,最集中表现为对短衣帮愚弱麻木心理的揭露,对世态炎凉的批判,对病态社会的鞭挞。如:  ①“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②他们又故
摘 要: 因授课对象是没有电学基础的高一学生,故本节课突破了传统的電场类比法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大量的科学猜想和实验探究,逐步建立起磁感应强度概念,同时注重培养高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关键词: 磁感应强度;科学猜想;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落实到学科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2]  1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四个弟子“坐而言志”的一次谈话。该文简练含蓄地塑造了师生各异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以及建立太平盛世的崇高理想。如果我们把这次师徒谈话看作是一堂课的话,那么《侍坐》在“问志”、“传道”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教学智慧呢?    一、亲其师,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
不同于二般的哲理小品,这篇课文写得真切而动人心弦,看似稚拙实则精妙绝伦,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起笔精彩    这篇课文的开头非比寻常,不同凡响。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到。”开头这句话的作用有三:一是说明故事的时间和地点。事件发生在费城,是夏日里的一天。其二是渲染气氛。作者一开始就为我们创设一种闷热的情景,从而用一种热切的语调来叙说他
《甜甜的泥土》(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这篇小小说,情节简单,立意新奇,人物鲜明,通过一包奶糖。表现了伟大母爱的主题,结尾化悲为喜,又很惊奇,而标点的运用更令人惊叹。    一、一叹三味    小说中离异的母亲在王小亮八岁生日这天,到学校接自己的孩子。来到传达室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我们比较一下,如果把文中的“亮!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