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ia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探索建立“校中厂”是校企深度融合,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结合“校中厂”建设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其运作的基本情况、制约因素和完善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中厂;校企合作
  一、“校中厂”运作的基本情况
  1.“校中厂”建立的总体目标
  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校中厂”引企入校,把工厂搬进校园,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将企业生产设备、运行资金、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与学校场地、设备、师资有机整合,将办学与生产融合,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相应的工作岗位无缝对接,这是“校中厂”的建设目标。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中厂”这一建设目标为引领,与张家港华昌药业有限公司共建化学制药中试车间,与常州买东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淘常州网上超市服务点(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等多个“校中厂”, 为校企多边、深度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
  2.“校中厂”的教学管理与组织
  “校中厂”作为校企共建的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受到学校与企业的共同管理,双方依照校纪校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同时,利用校园资源和企业资源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目标,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
  以学校与张家港华昌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化学制药中试车间为例,该“校中厂”将企业的氨基酸类原料药生产线引入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既要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又要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运作;在教学组织上,则坚持在承担真实工程项目任务中全面落实教学计划,通过氨基酸类原料药项目实施过程全面规划设计化学制药专业教学内容,将原料药从“小试开发到中试生产”实施过程的分项工程任务与化学制药专业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原料药小试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原料药中试放大生产操作、原料药质量监控来进行,形成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程序。
  3.“校中厂”运作的绩效分析
  (1)学生在“校中厂”中实现了“双重身份”。“校中厂”使我们的学生走进课堂是学生,走进车间是工人,是企业的员工。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学生可获得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收益:一是能得到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实践训练;二是能得到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共同指导;三是能得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四是能通过顶岗实践,经济条件得以改善,就业竞争力得以提升。
  (2)企业在“校中厂”中实现了“三重效益”。一是人才效益,企业通过“校中厂”的运行模式,可以发现和培养一批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人才,为企业后续发展贮备人才。二是经济效益,企业将生产车间转移至学校,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生产人员主要由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使产品质量得到有力保障。三是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通过“校中厂”的运行模式,将生产技术难题带进课堂,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解决。
  (3)学校在“校中厂”中实现了“四重收益”。一是学校通过“校中厂”运行模式,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企业需求相吻合,更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校中厂”为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条件。三是学校依托“校中厂”实训基地,加强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企业文化的感受与熏陶。四是学校可以将学生安排到“校中厂”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避免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分散广、管理难等问题。
  二、“校中厂”运作的制约因素
  1.政策支持问题
  虽然政府对校企合作在宏观上支持和鼓励,但是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和有力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对企业鼓励和支持的政策不够具体,没有具体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多数企业没有动力意愿或基础条件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成为“校中厂”建立的政策瓶颈。
  2.利益驱动问题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其核心是赢利,“校中厂”也是其实现赢利的方式之一,但目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这成为“校中厂”顺利运作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利益驱动机制,是“校中厂”得以建立成功的基础动力。
  3.经营理念问题
  企业和学校在经营理念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两者虽然都追求效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企业往往看重结果而学校注重过程,企业灵活性强而学校原则性重,在“校中厂”运作过程中往往产生矛盾。
  4.学校自身问题
  企业与学校合作主要是为了获得学校的技术与人才资源,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中专改制而成,师资层次不高,科研能力较弱,对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帮助不大,无法满足企业创新的需求。
  三、“校中厂”的完善途径
  1.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政府规范校企合作
  政府应联系实际,针对“校中厂”的建立,正式出台配套政策。一是要出台政策明确“校中厂”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职责和利益,对“校中厂”双方进行政策约束和激励;二是在校企合作项目的行政服务、资金扶持等方面,政府应提供便利和优惠;三是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中厂”建设,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税收优惠的分级比例。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
  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参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新闻媒体应大力做好这一宣传工作,宣传校企合作的真正作用;政府部门应根据国情建立和健全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监督检查机制,使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
  3.充分调研积极行动,提高学校自身吸引力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合理设置专业。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主动“走出去”,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在企业或产业园区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的形式,将全体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横向课题,培养具有一技之长、又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双师型”教师。并规定只有这些教师才能参与“校中厂”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对一些无法胜任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的教师,则不允许参与“校中厂”教学工作。
  四、结语
  高职院校探索建立“校中厂”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校企深度融合,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校中厂”在学校、企业、教师、员工、学生之间建立了一条绿色通道,能较好地解决“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Z].
  [2]王治雄,曹明顺,高锦南.“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91—92.
其他文献
采用LSDA(局域自旋密度近似)+U(有效库仑相关能)方法计算研究了PuO2的电子结构和成键特征.计算的平衡体积和半导体带隙分别为0.03875 nm3和0.18 eV,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能
利用Gálvez-Porras的关于电子在核处密度的精确的不等式建立了电子在核处密度的严谨判据。本文对锂原子1s^22p组态的电子在核处密度的上界定义的Rm值进行了测试,最后的结
学生与教师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沟通,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更需要与学生加强沟通。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班级出现状况时,很多班主任会借助于谈话
拉赫玛尼诺夫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一首最富有挑战性的作品,是一首热情洋溢、具有俄罗斯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叙事诗。演奏这部作品需要精心研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意
本文使用激光诱导瞬态吸收光谱装置,研究了C60激发三重态在乙腈/甲苯混合溶剂中的光物理性质,得到了3C60的激发态寿命、自猝灭速率常数和时间分辩的瞬态吸收光谱.此外,实验
研究了附加克尔介质的压缩真空场与二能级原子依赖强度耦合相互作用系统中原子的反转特性,并采用密度算符间的距离研究了该模型中原子量子态的演化规律。详细地讨论了克尔非线
采用从头计算多参考组态CI方法(MRCI)研究了NaH分子的基电子态的内层电子相关对其分子特征的影响。计算了不同内层电子数目相关情况下的势能曲线,通过解析势能函数拟合,计算出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实践活动情境,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能提高学生创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