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84-02
审视我们的语文试卷,无论是小学一年级还是高考的试卷,其中都会有一项试题——阅读理解,这一题也是出错率最高的。通常一篇二三百字左右的阅读短文,引不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看一看,想一想,写一点罢了。这种情况,显而易见地暴露出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目前的这种教育教学现状中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那怎样才能有效持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理解什么是阅读能力?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几年来,我探索着、实践着,感觉我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每次试卷上的阅读试题,学生失分很少,因此也提高了教学成绩。回顾一下,我主要采用了这些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批注式阅读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进行阅读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批注式阅读也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问题研究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研究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
开展批注式阅读,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同时,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充分地开展合作、交流与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的价值,进而超越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把握教材,钻研教材,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讨论,进而归纳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作为开展批注式阅读研究的基础。如在教学《钱学森》一课时,我归纳出“钱学森归国遇到了哪些困难?”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作批注。
二、归类式阅读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归类式阅读是指选取有共同点的某类文章,做归类式阅读。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可以用一套模式解决多篇文章,不必费时费力,便可举一反三。
语文教学的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占据着较大的比重。然而,教材中选入的文章篇目有限,我们的时间有限,就应该摆脱传统教法的就事论事,不要揪住课文“死缠烂打”,而应跳出“死读死教”的怪圈,让学生每学一篇文章,阅读能力都能有所提高。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适时的总结阅读方法,并拓展到同类文章的阅读,不失为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合作式阅读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合作式阅读,以小组的特定形式展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与人共处的能力,教育学生愿意和同学交流信息,以实现信息的二次传递。每个学生获取的新知识容易被其他同学共同拥有,自己也能轻松获取其他同学已获取的新事物,扩大信息来源和传播范围,节省了收集信息的时间,使信息传播提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信息共有,资源共享。
运用合作的方式,就是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发挥大家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在合作学习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充分地开展合作、交流与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的价值,进而超越文本。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进行自主探究,能更深刻地感悟课文内容。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同,阅读体验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对这部分较感兴趣,有的对那部分感悟较深刻,然后在小组里的交流汇报,再全班同学交流汇报,在七嘴八舌中就可以把课文给学习的非常透彻。即彰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概括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训练式阅读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图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因而,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优秀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审视我们的语文试卷,无论是小学一年级还是高考的试卷,其中都会有一项试题——阅读理解,这一题也是出错率最高的。通常一篇二三百字左右的阅读短文,引不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看一看,想一想,写一点罢了。这种情况,显而易见地暴露出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目前的这种教育教学现状中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那怎样才能有效持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理解什么是阅读能力?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几年来,我探索着、实践着,感觉我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每次试卷上的阅读试题,学生失分很少,因此也提高了教学成绩。回顾一下,我主要采用了这些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批注式阅读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进行阅读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批注式阅读也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问题研究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研究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
开展批注式阅读,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同时,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充分地开展合作、交流与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的价值,进而超越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把握教材,钻研教材,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讨论,进而归纳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作为开展批注式阅读研究的基础。如在教学《钱学森》一课时,我归纳出“钱学森归国遇到了哪些困难?”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作批注。
二、归类式阅读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归类式阅读是指选取有共同点的某类文章,做归类式阅读。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可以用一套模式解决多篇文章,不必费时费力,便可举一反三。
语文教学的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占据着较大的比重。然而,教材中选入的文章篇目有限,我们的时间有限,就应该摆脱传统教法的就事论事,不要揪住课文“死缠烂打”,而应跳出“死读死教”的怪圈,让学生每学一篇文章,阅读能力都能有所提高。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适时的总结阅读方法,并拓展到同类文章的阅读,不失为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合作式阅读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合作式阅读,以小组的特定形式展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与人共处的能力,教育学生愿意和同学交流信息,以实现信息的二次传递。每个学生获取的新知识容易被其他同学共同拥有,自己也能轻松获取其他同学已获取的新事物,扩大信息来源和传播范围,节省了收集信息的时间,使信息传播提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信息共有,资源共享。
运用合作的方式,就是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发挥大家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在合作学习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充分地开展合作、交流与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的价值,进而超越文本。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进行自主探究,能更深刻地感悟课文内容。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同,阅读体验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对这部分较感兴趣,有的对那部分感悟较深刻,然后在小组里的交流汇报,再全班同学交流汇报,在七嘴八舌中就可以把课文给学习的非常透彻。即彰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概括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训练式阅读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图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因而,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优秀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