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冬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n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文中将北国的冬天、闽粤等地的冬天以及德国的寒郊散步与江南之冬作对比,选取“曝背谈天”“冬郊植被”“微雨寒村”“江南雪景”及“旱冬闲步”等五幅典型画面,展现江南冬景的独特魅力。写景类文章往往是某个时期作者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景中含情,自古皆然,好的写景文并非纯粹写自然景观,聊资消遣而已,“景物的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郁达夫看似随意而细腻的描写中,充满了赞美、眷念、渴望的真情,文中所写的“明朗的情调”更是一种清新洒脱和闲适的心境。
  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文中写江南雪景的一句话“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和狗一样”这个比喻内涵丰富,颇值得玩味,我让学生自己体会,结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探讨兴趣浓厚,下面是其中一节教学片断:
  师:为什么是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狗”岂不是显得太低贱,带有贬义吗?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呢?(生笑)
  生:这里的狗是宠物狗,很可爱。(生笑)
  师:那时候就有宠物狗了吗?(生笑)
  生:这条狗应该是快乐的狗,没有贬义。
  师:“狗”在西方文化中的确是一个褒义词,如“lucky dog”就是“幸运儿”的意思,那么除了“快乐”,还有什么其他的情感?或者说,为什么是像狗,而不是像某类人?人与狗区别在哪里?
  生:人有喜怒哀乐,动物则吃饱了就睡。(生笑)
  生:人很复杂,有七情六欲,动物单纯得多。(生笑)
  师:那么,狗和孩子的相似处是什么?
  生:单纯或者说是纯粹。
  生:可爱。
  生:简单。
  师:所以,作者喜爱江南之冬,实际是向往一种最简单最纯粹的快乐,这快乐不带丝毫目的。
  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展开课堂教学和讨论,文中还有其他景物描写或别具匠心的用词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结。
  再如,写雪月梅,冬宵三友,会合在一起,是在“调戏”酒姑娘,“调戏”一词,似贬实褒,值得涵泳玩味。再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作者怎么会用“调戏”这个词?这可真是个实实在在的贬义词,其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因为喜欢她。(生笑)
  师:哦,喜欢就“调戏”?(生笑)“调戏”这个词总让人觉得有点儿随意,那不管怎样,作者的心情如何?
  生:开心,快乐。
  生:应该是很放松,可见作者在現实生活中感到身心俱疲,从雪景中得到彻底释放。
  郁达夫在《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一文中写到:“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细细品读文中的这些景物描写,我们可以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立体的郁达夫。
  读文中选取的几处对比,其实也是别有用意的,如写北国之冬,不写冰天雪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却写围炉煮茗,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其中透出的那份悠闲着实让人生出几分羡意。写江南冬天偏偏将镜头对准老翁小孩曝背谈天和冬郊散步,或许那份闲适和逍遥才是江南冬天最吸引人的地方,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人生。
  写江南冬郊的植被,各种颜色扑面而来,五颜六色,像开了染房铺子,令人眼花缭乱,这哪里像萧杀冷清的冬天,突出它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才是作者的真义。写冬天的草,说是“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文字背后的那股子坚韧顽强显露无遗。在这幅画的最后,作者引用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的喻意不言自明,在寒冷的冬天怀想温暖的春天,可见他虽在迷茫中,但对未知的将来还是存有信心和希望的。
  特别是那幅“冬霖寒村图”,秋收过后,三五人家聚在一起,无所事事,尽享一年的丰收成果,酒客们一直喧哗到天垂暮,张灯再饮,那层“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境界,那种淡泊的心态,洒脱的胸襟又岂是江南冬景的自然形态所能容纳得下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闲情雅致,“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定从容才是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至于后面写到绿林豪客对李涉博士的仰慕崇敬,则更见豪气和大义,李涉那句“他时不用逃名姓”,与他自己的经历又何其相似?写到此,作者直接来了一句反问:“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更足见写景之外有深义,绝不只是冬景,它关乎人生,直指心灵。
  “言为心声”,文章常常会打上沉重的时代色彩和作者自身人生境况的印记,此文写于1935年冬,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列强瓜分,军阀混战,郁达夫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文化活动,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胁而受挫,他由上海迁居杭州两年多,此时的郁达夫表面上看似悠闲,实则是用表面的平静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希望寻一个清静的去处,像庄子一样避世,而文字正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们从当时《郁达夫日记》节选中对作者当时的状况亦可窥见一斑:
  天气实在晴爽得可爱,……像这样一个平和的冬日清晨,谁又想得到北五省在谋独立,日兵在山海关整军,而阔人又都在向外国的大银行里存他们的几万万的私款呢!(1935年11月19日)
  家国沦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将如何卒岁;引颈西望,更为老母担忧,因伊风烛残年,急盼我这没出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今日为防空演习之第二日,路上断绝交通如故……这篇《江南的冬景》,大约要于明日才得写完寄出。(1935年11月29日)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但那种深深的家国之忧从文字中还是隐约可见的。“静”不是无为,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无所事事,它恰恰反映了内心想为而不可得的烦闷痛苦,郁达夫后来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被迫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做过日本翻译,利用职务之便,尽力救助流亡难友,1945年8月被日本宪兵杀害,年仅49岁,距离写此文不到10年,令人扼腕唏嘘。
  《江南的冬景》全篇不着一“爱”字,喜爱之情却溢于言表,词藻也并不华丽,却令人玩味无穷,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画家刘海粟曾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此言得之,他的散文像一幅写意山水画,画中有文,文中有画。但值得注意的是,《江南的冬景》绝不只是冬景,它有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希冀,也有魏晋名士的洒脱和淡泊,它是作者心灵的一面镜子,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总觉得学生的作文进入一种怪局,教师备考也进入一种怪象。到底如何怪?常和同事谈论,但总苦于不能恰切地表达。某晚偶然看到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兴才《中国式考试化写作,为何是“假写作”?》的文章,感觉他说得句句中的。他说:“作文命题总‘老生常谈’,学生怎会显露真个性?到现在为止,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是披着思维、思辨的皮,让学生来代证观点,这个观点是我出题者给你的,你得去证明它或用故事演绎它……很多时候,
一  近来随着读经班争议的发酵,“国学热”话题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再次引起了学术界及教育界对于如何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考,尤其是关于“国学”应当如何被引入当代教育之中的问题。伴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人对传统文化重拾信心,新世纪以来掀起的复兴国学热潮其实是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它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也隐含着大众对社会不良风气的不满,更反映出家长对于体制教育的失望。而资本力量的介入,又使得
诗歌是一种富有节奏和韵律,用高度凝炼的文字描述意境、抒情达意的文学体裁。诗歌语言凝炼、结构跳跃,这就给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带来极大的困难,就更不用说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了。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若是把握好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这两个方面,必能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地读懂诗歌。下面笔者以《蒹葭》课堂教学为例,尝试探索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  一、意境感受的唯美  意境是指借助
“体验”指的是什么?“体验”就是“体”和“验”。体:身体(大脑、肢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学习要重视身体参与以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即“亲身体验”,才能进而升华出理性知识。其次,这一过程是个体性的,要让每个学生最佳投入,而不是“一刀切”追求标准化。验:经验(“既包括经验的过程又包括获得的结果”)。总之,“体验”是指学生经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过程并获得经验(包括学习对象的知识和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
公民意识是每个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在的公民社会的认同、参与、支撑、忠诚和负责任的意识,现代国家民主化进程离不开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推动,国家民主化进程需要公民意识教育提供动力支持和政治保障,因此公民意识教育成为21世纪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公民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即从学校层面进行,因学校可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公民教育。而语文教育因其源远流长,自古便与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丰富的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春节、清明、国庆等长假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开展优惠活动,游客10分钟内背诵出《岳阳楼记》可免费领取门票。一时间,景区之内书声琅琅。该项活动把自身蕴含的文化因子与游客的文化素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论从主观动机上还是从客观效果上,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和倡导,准确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好评,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典型。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
当下的语文课可谓是“见花乱欲”“异彩纷呈”,很多老师打着“XX语文”的旗号游走于大江南北,很难说这些都是真正的语文课。很多老师不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上反复讲读,就是把语文课当做输送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卡车,语文学科要想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学科的路还很遥远。拨开笼罩在语文上空的层层迷雾,廓清语文学科的真实位置,这是当下所有语文教师必修课。本文试图通过对学科的讲授方式,学科性质和运用的分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是现代散文作家陆蠡的抒情散文代表作,写于抗战爆发后的“孤岛”上海。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以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苏教版语文教学用书中指出“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人教版教学用书中指出“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
谭邦和,男,华中师大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会长。1999年以来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加制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国家级教师培训、语文高考研究等工作。现为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专家,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华中师大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受聘担任文华学院中文系主任及该校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一、语文课
在叙事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主人公,时常忽略小人物在文本中特有的文学价值,而由于对“小人物”的忽略,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文本解读浅显,甚或理解错误的现象,此种对“小人物”忽略的现象理应引起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人物塑造不分大小,有些人物刻画虽用笔极简,但文学价值极高,阅读教学如能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小人物”身上挖掘文学的独特价值,语文教学定能海阔天高。  一、错误阅读“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