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公共素养:行为准则25条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qu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他们长大以后,这25条里有我们社会的公共水准和国民素质。
  我的一位朋友从美国回来定居。她的儿子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后代,现在北京一个国际学校读书。朋友说,学校里的孩子有些是在国内长大的,有些是在国外长大的,虽然都是中国人的面孔,但不用开口说话,她就分得出哪些是前者,哪些是后者。“经过一个大门,打开门让别人先走、自己最后走的孩子,一般是在国外生活时间比较长的。”
  我把这个事例讲给其他人听,不知是不是自己和孩子都没做到,大部分人沉默不语。还有人跟我说,这些做法,其实从来没有人来教我们——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的都是扶老太太过马路;父母辈只教我们要好好学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竞争,要当公务员……打开门让谁先走?没人教我们这些。
  没教,就可以不会吗?不会,也不用努力去学?
  未来世界,必然跨越国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不应该因为贫富强弱、疆域大小、文化习俗等等而遭受不同的礼遇。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种最为基本的交往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应该从小学习一件事:
  从人性最为基础的地方,尊重别人,也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这是孩子整体素质的一部分,也是教养的一部分,当他们长大以后,这就是我们社会的公共素质、国民素质——所以,眼下,这才是家长最应该进行的家庭教育。
  我们把学校、家庭没有系统教过的公共素养整理出来了25条,与大家分享。希望新一代的孩子在我们手里长大后,不会有人再说:
  你父母是怎么教你的?你有没有家教?中国人怎么这个素质!

第一部分 行为底限:不影响他人


  这一部分是做人的底限,也是行为规范的全世界通行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的任何行为均不得影响他人,这是行走社会、与人相处的起码要求。
  1.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跑来跑去,说明不能拍照的地方就不要拍照。
  公共场所皆不能大声喧哗,如果与朋友相距较远,请悄悄跟上后再轻声交谈,不能喊话。
  2.公共空间不吃东西,尤其是不在密闭空间里吃带气味的东西。
  总有家长认为,孩子饿了是天大的事,一秒都等不得,饿十分钟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喂食不分场合。其实,这非但不尊重他人,也不尊重孩子——你剥夺了他做一个文明人的权利。另外,饮料油汁泼洒弄脏地面或椅子,食物渣渣嵌入地缝,都会加速公共设施老化丑化。
  而反过来,只要你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忍,并做好示范,孩子们其实都是能忍住的,相信我。
  3.看戏、看电影、听音乐会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站起来,不要交谈评论。
  看电影时有些孩子会不由自主站起来,也有些小孩故意去挡放映的光线,在屏幕上留下自己调皮的身影。请大人从手机静音开始示范,教会孩子如何在观影时不影响他人。
  4.不在公众场所播放有声音的东西。
  很多人觉得别人太“敏感”,其实是自己太“粗暴”。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播放音频和视频,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粗俗。
  5.不插队、不闯红灯、不抢电梯、不摔门。
  有一次,在飞机的廊桥上,一位20岁左右的小伙子,连挤带扛地插队。我想了很久,他究竟在抢什么?飞机座位是固定的,都到廊桥了,也不存在赶不上的可能,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先放置行李了。但是,这值得插队吗?
  也许,什么都抢,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本能。
  6.不在众人面前说悄悄话。
  哪怕没说什么不好的内容,偷偷说话的行为都难免会让别人误会你在背后议论他什么。
  7.见面会谈时尽量不要看手机、玩游戏、打电话。
  很多孩子出门做客,不管对方如何友好,总是一脸冷漠地沉浸在手机游戏上。这没有大声喧哗那么缺乏家教,但依然很不礼貌。

第二部分 自我形象:清洁、得体


  这部分是教孩子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包括穿衣吃饭等行为礼仪。
  8.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哈欠和拭眼屎要避人,不当众剔牙、抠鼻屎、化妆。
  这些行为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要在恰当的地方做。文明的程度,其中就包含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不保护自己隐私,等于是在侵犯别人隐私。
  9.饭后要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当你觉得不这么做会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的时候,自然就会主动去改变了。
  10.头发干净,衣物整洁。
  网上有个调皮的说法,“你都不值得我见你前洗头发”,意思为对某人无感。如果你在乎孩子的形象,请保持他的头发、衣物、用品干净整洁,让他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干净整齐比时髦的发型、昂贵的服装更加分。
  11.服饰要尊重场合,尊重情形。
  出门旅游时,常看见一些女童在登山野足时也穿着公主裙,显然不懂真正的公主是怎么样的。要让孩子具有良好的精神气质,学会在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还是必要的,得体就在细节里。
  12.尽量让孩子穿合身的衣服。
  老人家都喜欢给孩子买大两三个号的衣服,然而过大的服装会影响人的心情和举止。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儿童穿合身的衣服,不仅有益孩子的精神健康,也有利于我们的国民风貌。
  13.不要让女童穿得性感暴露,哪怕是上电视节目需要——这样的节目,不上也罢。
  有很多机构,甚至是家长,以把孩子成人化为噱头、为荣耀、为乐趣。比如,让未成年的女童打扮得性感妖娆,化着浓妆进行表演。
  我认为这已不仅是价值观导向问题,而是已触及法律。作为家长,一定要有保护孩子的意识,要清晰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坚决不能做,不要为一些暂时的名利所诱惑。

第三部分 互动技巧:落落大方,与人为善


  这部分是进阶的要求,让男孩更像小绅士,女孩更像小淑女。做到这些,需要孩子们付出更多额外努力;当然这些付出,也会让世界更加温暖而美好。
  14.打招呼不太大声也不太小声,眼神有交流、有微笑。
  打招呼的重点是对方收到了你的问候,不管是用肢体语言,还是微笑或者眼神。很多孩子都会问候,但表情麻木敷衍,显然没走心。
  15.接受帮助时,真诚说谢谢。
  “谢谢”要在对方心理预期的时间内说出来(大约是三秒钟),说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最好具体表述出因为何人、何事感谢。
  16.别人在夹菜时不转转盘。
  哪些小事会让人显现出教养?除了不要转转盘,还有开门时扶住门让别人先走,关门时轻手轻脚、让门自然滑回原位等。
  17.乘坐电梯时候,看见有人奔跑过来,为对方按着开门键等待。
  站在电梯按键附近时乐意为别人按楼层键;拿着大件物品的人出电梯时,为对方按开门键,等对方安全离开再按关门键;留出正对梯门的位置给后来者。
  18.乘坐扶手电梯的时候,不要两人并排站立,留出一边的位置给要通过的人。
  让孩子体会到如果自己有急事而前面有人阻挡的心情,明白给人方便才能自己方便的道理。
  19.乘坐大巴、地铁,甚至包括去洗手间,尽量自己往里走,把入口处方便的位置留给后来者。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会让人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善意。有时候,看似吃亏的行为,其实没吃什么亏;看似占便宜的事,也没占什么便宜。
  20.别人新买了衣服物品,或第一次到别人家里做客,恰当地赞美,不当着主人的面负面评论。
  带孩子去朋友家,有的孩子会当着主人的面抱怨:“你家好小哦!”“都没有电梯!”你可以说这是孩子童言无忌、口无遮拦,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孩子不具备基本的与人相处的能力,缺乏宽容的心态。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学会宽容,要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21.分清主角配角,不喧宾夺主。
  总有些家长喜欢培养自己的孩子当焦点,当领袖,要霸气。这些孩子在公共活动中常垄断展示的机会,把其他孩子晾到一边。但他们长大后多数并没有对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当不了真正的焦点和领袖。
  22.不浪费。
  去吃自助餐时,不要剩一大盘子没有吃,还不停去拿。这不仅浪费了别人的心血和地球的资源,还暴露了自己不懂珍惜和感恩的粗鄙。
  23.学会“等一会儿”。
  需要排队的地方遵守规则排队,等侍者上菜时不反复催促,当别人因为不熟练或不懂而耽误我们事情时不冲动指责——忍耐,永远是风度和修养的重要部分。
  那些在公共场所憋不住要当众大小便的孩子,家长只要相信他们管得住自己,他们就一定管得住。而一味夸大孩子的需求,生怕孩子付出一点忍耐、受一点委屈,那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24.尊重服务业人员,就像尊重家人。
  这样做并不像某些人愤愤不平说的“我花了钱干吗还要讨好他们”。告诉孩子,我们花了钱,饭店提供了餐食和服务,这已经扯平;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有权利对他人高高在上。
  25.不把自己的废弃物品乱扔留下。
  最近我们举办了好几场活动,我每场都会去看观众留下些什么:有时候会看见一些包装纸,矿泉水瓶,有时候会感动地发现什么都没有,好像没有人来参加过这场活动一样。还有一次,我甚至看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现场把塑料袋和水瓶收进包包里面——这就是家教,这就是素质,这就是文明。
  以上25条,相信大多数家长跟我一样,没有每条都做到。看到某些条目的时候,甚至会悄悄地脸红冒汗。
  没有关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是需要提醒各位,这些说是教孩子的家教规条,其实是给父母看的——
  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他们只看你怎么做。
其他文献
地球日又要到了。  地球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所以,我们要为他们保护地球,教他们保护地球。  这里的“他们”,就是孩子们。      “我现在害怕晒太阳,因为臭氧层出现了空洞。我现在害怕呼吸空气,因为我不知道那里有多少化学物质。以前和我爸爸经常在温哥华钓鱼,但在近几年却发现鱼的身上到处是癌细胞。我们每天都会听说有动物和植物绝种,那是永远消失的事情。我一生的梦想就是能看到成群的
越来越多的老二呱呱坠地,给他们的父母带来欢喜,也带来挑战:这些父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并没有与手足相处的经验;而偏偏,手足冲突与竞争几乎是每个“二孩家庭”的必然。  怎么解決?参考别人的经验?那你可要小心。  比如下面这些看似常识的“手足之道”——  老大就应该更懂事、多承担,平时让着弟弟妹妹;  兄弟姐妹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相亲相爱,和和睦睦,不打不闹;  孩子们还小,打就打去吧,长大了自然懂得兄友
我经常在孩子狼吞虎咽时提醒他小精灵忙不过来,他就会立刻细嚼慢咽起来,这个办法百试不爽。  三岁左右的孩子尚不需要学习课本知识,但对于一些常识性的经验和规范,则有必要让他们尽早接触并熟悉。而一些寓教于乐,对孩子进行知识科普的绘本,就是最好的方式了。因此,当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开始突击时,你就不用再支支吾吾地不知从何解释。《可爱的身体》  生理知识  作者:七尾纯、小林雅子等  光看看这些与孩子身体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用治疗手段,作为一种有创治疗,它需要家长及孩子的配合,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存在一定风险。  输液前: 项准备要到位  很多孩子害怕医生和打针,在输液前容易哭闹,家长应采用转移注意力、提前预告或鼓励的态度安抚孩子,而不是哄孩子说不疼或是强制输液。  输液室经常是同一时段有多个孩子输液,为了安全起见,家长最好事先核对一下自己孩子输液瓶上的药品名称及姓名。  输液前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踢猫效应:一个男主人被上司批评之后,心情不好,回去与妻子吵了一架;妻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就把旁边玩耍的孩子训斥了一番;受了斥责的孩子怒火中烧,看到院子里的猫,就去狠狠踢了一脚。    踢猫效应本质上讲的是负面情绪在不同的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因为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孩子很容易就会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发泄
究竟哪个图?
那种靠“单枪匹马”立于不败之地的“个人英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时,如今,任何人都要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大成功。  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从合群开始。现在,中国的家庭模式是“独生子女时代”的“421”家庭结构。由于家庭生活的优越性、日常活动的封闭性和交往对象的单一性,以及长辈的娇宠和偏袒,独生子女往往不善于交往,不容易合群。    孩子不合群的表现    冷漠型  主要表现为不乐意与小朋友接触、玩耍,
每当我们看到那些言行彬彬有礼、遇事不慌不忙的孩子,总会禁不住感叹:这孩子的好脾气是如何教育出来的?其实,孩子的脾气性格有遗传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习得。与其羡慕别人的孩子,不如反省自己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良好脾气成长的沃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父母的言行,父母说话的语气、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待冲突的解决之道、生气时的处理方法……想要让孩子有好脾气,家长要先问问自己是否有好脾气?一对急脾气的朋友夫
转眼间,儿子5岁多了。在这几年来,我完全没想过利用自己“英语老师”身份来让儿子“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整天带着他吃喝玩乐,爬高走低,开开心心地过日子。我是这么看的——  学习嘛,终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他想学的话,自然会找上门来。  这不,儿子真的就找上门来了……  等待时机  那是一个周末。儿子约他的好朋友俊俊一起去公园玩。一到公园,俊俊突然“智力大爆发”,对着公园的景物叽哩哇啦说了一通英文。
儿子5岁有余、6岁不足,不大不小间,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渐渐从日常生活中浮现:该如何对他进行简单的性教育呢?  我的观点是:这时的性教育,其实就是“性别教育”——  首先让他清楚男女的区别,不要冒犯他人;同时明白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不能给人触碰,懂得保护自己。  点滴教育间,懵懵懂懂的儿子,给我带来了不少欢乐。  妈妈的纸尿裤  此“纸尿裤”非彼“纸尿裤”,而是儿子给我每月需要的“小面包”的命名。在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