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思维:儿童语文阅读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素养是指向儿童终身受益的语文素养,阶梯思维对提升学生阅读素养起着支架 作用。教师需要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内在逻辑入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能力提升方面搭建“阶 梯”,渐次推进,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发展学生思维。
  【关键词】阶梯思维 阅读素养 知识条理化 思维层次化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阅读教 学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发展“阶梯思维”,引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踏实每一个学段的每一级“楼梯”, 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发展。
  一、语文阶梯思维的理性认识
  阶梯思维是由推动思维层次向更高级发展所需要的 跨度思维构成的,思维阶梯越大,所需要的思维跨度越 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思维阶梯,要从两方面搭建, _是知识条理化,即知识的前后联系;二是思维层次化, 即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1.教学目标的阶梯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包括语言文字应用的目标和 人文熏陶的目标。每个学段设置不同阅读目标,一二年 级是铺垫阶段,听读中猜测情节,能够多多少少做到结合 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以激趣为主; 三四年级关注阅读习惯培养,开始学习默读和略读,能体 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以欣赏为主;五六 年级在要求阅读速度的同时,关注学生内心生长点,发展 儿童良好的阅读心性,满足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通过比 较阅读,由一本到多本,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铺路。
  2.能力提升的阶梯
  第一阶梯指向对词汇的理解与把握,关注儿童的感 悟力、反应力,重点在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第二阶梯 是儿童从“学习如何阅读”转向“阅读中学习”的阶段, 关注儿童的预见力、想象力、概括力,是儿童从图像阅读 跨入纯文本阅读、跨出独立阅读第一步的重要时期。第 三阶梯侧重阅读理解的技巧和能力,考查儿童的转换力、 批判力、洞察力,让儿童通过大量的独立阅读,提升对文 本的个性认知。
  二、语文阶梯思维的实践探索
  1.涵泳:搭建文本内容走向儿童思维提升的阶梯
  一篇课文内在的意旨、美感,是由语言来实现的,阅 读时必须“披文入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文本营造 的语境里,获得语言的建构与作品审美韵味。
  初读解惑——准确把握文本。初读课文,教师要引 导学生认识、理解词句,关于词句的理解,第一学段的任 务主要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第二学 段则要求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 作用;第三学段则是“推想”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 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再读入情——感悟文本言意。在初读课文和解决字 词之后,要想解决学生的困惑,进行篇章的学习,必须抓 住文章的“关键”,这个关键,有时是主要人物的语言动 作神态,有时是一个句子,如过渡句、中心句等,有时甚至 就是一个词语。
  三读悟“道”——习得文本表达。一篇文本的学习 要直接指向表达应用。比如,在《不会叫的狗》的教学中, 由于文本人物形象可爱,结局又是开放性的,教师完全可 以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 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创作,不拘泥台词、不拘泥形式,鼓 励学生大胆创新,加入自己对人物和文本的理解,悟的 层次揭示的就是思维的层次,悟的结果展示的就是思维 的结果。
  2.对话:搭建顺应儿童认知通向“会”思考的阶梯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从“学”到“思”的过程。如何在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搭建起 从不会思考向会思考过渡的支架,让学生在课堂探索与 实践的过程中感知语文的本质呢?
  “师本”对话——深度理解教材。教师在进行教学 设计之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探索素材间的逻辑关联 及其所承载的教学功能,从而正确地把握教材编写者的 意图,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研读教材时,教师还要 从学生的视角进行解读,以便精准把握学生阅读文本时 的兴奋点,以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
  “生本”对话——以儿童的方式理解。学生与课文 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自己经过 细读、默读,先和课文形成“对话”,然后再和教师或同学 “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课堂教学中应当留出足够的 时间让学生去默读、细读,这样,文字可以将思维细化和 条理化,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生生”对话——碰撞思维火花。在阅读教学中,生 生之间通过深入的对话,讨论切磋、思维碰撞可以迸发出 灵感的火花。比如学完《古朗月行》一诗,关于“月亮还 像什么”,学生说出的答案很“常规”:小船、香蕉、镰刀、 大饼……笔者让学生和同桌比赛想象,经过几分钟的活 动,他们说出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月牙像乌龟壳、耳朵、 饺子、老水牛的角、妈妈笑起来时弯弯的嘴角,圆月像杯 子口、柿子、打雪仗的雪球、汉堡包……思维被激活了,丰 富多彩的答案也就立刻呈现了。
  “师生”对话——把握思维层级水平。现在课堂中 常见教师用浅问答引导学习,缺少思维的深度,学生难以 形成独特的感悟。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支架”, 鼓励“想象”,通过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 和学生对话,引发思考,才能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感悟、 发现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3.内化:搭建助力儿童言语思维生长的阶梯
  阅读教学要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 的方法,从而启迪思维、形成能力,实现深度阅读。统编 教材从中年级开始编排阅读策略单元,在阅读策略教学 上做了落实:三年级是“预测”,四年級是“提问”,五年 级是“阅读与速度”,六年级是“有目的的阅读”,呈现层 层递进的规律,前面的阶梯没踩实,后面“攀登”就比较 困难。
  言语内化——表述进阶。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 生说出内心感知。复述课文是言语内化的一种途径。此 外,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也 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语言表达的良策。在这些过程 中,学生把从文本中吸收的外部语言,经由思维活动内化 成自己的语言,再在交际活动中转化为外部语言进行表 达,实现了言语层次的“进阶”。
  文体内化——习得进阶。从单篇学习走向一类文的 掌握,以“类化”的方式促进语文素养的“内化”,是彰显 单元教学价值的必经之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是 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展开的,安排了一篇精读课文、 两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与习作练习,整个单元教学 的重点落在了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策略”上。虽 然都是预测,但三篇课文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总也倒 不了的老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借助导语、旁批、插图、 表格等提供的信息,可以预知故事的后续发生,预测方法 以旁批的形式在正文中呈现,引发学生思考;《胡萝卜先 生的长胡子》只呈现了故事的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呈现, 这一课教材承载的任务是预测故事情节发展;《不会叫的 狗》则是完整呈现开头和故事情节,只缺少故事的结局0 当学生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基本 思路,把预测的方法内化于心之后,再引导学生按照这种 思维方式进行习作构思,把学到的预测技能运用到写作 实践中去,单元习作《续写故事》便水到渠成了。
  表达内化一!!生进阶。有很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 式对学生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传神 的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质朴清新的语言表达都应该成为 学生习得和内化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谋篇” 的角度创生表达,在文本的谋篇布局中去探寻作者独具 匠心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表达方法,读写 结合,进行小练笔,使学生习得表达。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 必要的。立足阅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有梯度的思 维培养,以学段间的阶梯思维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 可以为学生奠定下阶段的语文学习基础,也会使学生永 远保有一颗探索的心,更加有利于知识的接受和思维的 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湘.合理设置教学阶梯提高思维有效性[J]. 广西教育,2018(25).
  [3]欧阳红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J1.科学咨询,2019⑺.
其他文献
【摘要】“明道”理念以儿童高品质学习为本位,指向未来的学习空间建构,以跨视野、跨学 科、跨时空、跨班界的融通思维架构起“明道课程”,以课堂学习空间为教学的载体辐射周边场域, 实现知识迭代、思维进阶、生命增值,帮助儿童蕴蓄面向未来的势能。  【关键词】“明道课程”学习空间 未来学校  南京市考棚小学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 自1905年建校以来,就继承了文人志士勤学致用、面向 未来的家国情怀。
【摘 要】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外界信息的获得多是来源于直 观、形象的事物。对比枯燥的文字和抽象的语言叙述,利用绘本阅读的形式教学,辅以正确的阅读 方法,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绘本阅读 低段学生 指导方法  传统的数学课堂,师生关系较为严肃,学生不敢多说 话,几乎没有师生互动过程,使得课堂氛围沉闷,
《广西文学》四十岁那年的一月,我的短篇小说《灵魂安慰者》终于登上《广西文学》这列永不停歇的火车,从此我开始了至今仍不知道站点在哪里的旅程。我没有仔细统计在《广西文学》发了多少篇小说,但我内心深处镌刻着三件事:获过三次年度奖;1998年第二、四、九期发了三个头条;“外面发不了的,拿回来发”。  年度奖没什么好细说的。但一家刊物一年内给一个作者发三个作品,且全是头条,应该在中国文学期刊界是少有甚至没有
期刊
早上六点,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笼罩在大山上的薄雾,照进了元宝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公鸡响亮的打鸣声叫醒了沉睡的阿秀,翻身看看还在熟睡的丈夫和儿子,她轻轻地爬起来,快速梳洗,做好早餐,匆忙赶到位于屋后的孵化室,那里还有五百多枚土鸡蛋在自动孵化机里,她必须按时观察温度湿度情况。  检查完孵化室已经快要七点了,她快步来到山岭上的养鸡场,看见工人已经起来,一面把几千只苗鸡赶出鸡棚,一面把玉米粒撒在地上,看见这
期刊
教师流失其实是教师流动在质上的一种表现,和教师流动相比,教师流失是一种更加严重的资源流失行为。本文通过对样本县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失特点的分析,及教师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在宏观上,中央政府要发挥政府职能,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在执行上,地方政府要履好教育职责,切实保障政策落地;在操作上,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切实保障可持续性等措施。
“聊课”是师生平等对话最直接的展现,而有效提问则是“聊课”精彩的保证。本文尝试去寻求“聊课”及“提问”两者之间的联系点,从抓住兴趣问,让学生“想聊”;换个方式问,让学生“乐聊”;提问有创新,让学生“善聊”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摘要】随着3D打印技术的兴起,我们可以利用3D建模软件,设计制作出三维模型,实现 自己的创意;也可以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实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以五年级的信息 课《初识3D建模》为切入点,与学校的创客教育相结合,以此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 精神。  【关键词】3D打印 创客教育 校本课程  黄色线材的吞、吐,电脑中三维模型的构建,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中《初识3D建模》,
土地是生命的家园,生命是哲学的最高认知价值,因此有了“土地哲学”这一概念。在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土地是实在的,是“命根”。这是哲学中对生命理解、体验的至高境界。在我国,“理”从“田”,与“礼”有着剪不断的关系;“理”之“礼”包含着饮食之道。中华文明“社稷”家国的道理皆寓于田地中,是不折不扣的乡土智慧。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文本,因此,面对教材单元中的精读类文本,教师要积极从文本内容入手,感知文本表达的构思、聚焦作者的语言描写,通过资料的拓展和对比,构建精读类文本语文要素落实的整体性框架。本文提出以内容为基、构思为经、描写为纬、对比为领,构建该框架。
被洗衣机吵醒的时候,查查以为日上三竿了。打开手机,其实才刚刚七点钟。微信消息有几百条,都是在抢新年红包。往日那些沉寂的同学群纷纷活跃起来,为了几块钱抢得不可开交。走进卫生间,发现是妈在洗东西。灯光惨白一片,加上供暖不足的暖气片,让她觉得寒意从头上和脚下爬遍全身。  “昨天不都洗过一遍了吗?”  “晾的时候沾上灰了,这才几日,那个三楼就开始烧纸了。”  她知道,可能就是一个枕头上沾了一星灰尘。只是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