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体育与健康课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mgle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对年青一代的要求,国家制定了《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以从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看出我们全民素质的提高。下面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课程中发现的一些行为习惯现象。
  
  一、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
  1.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它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活跃,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其他文献
师德建设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学精神和敬业操守,韩愈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内容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教师应该具有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标准和要求。那么,在社会面临着道德价值观的新旧交替的今天,我们到底应怎样诠释师德呢?    一、師德建设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区别于其他一般的职业道德,因为教师职业是培育人的活动。在当前
一、引导学生读图、看图、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这是对教材插图的最基本运用。教师可以把这一步放在课前“热身”或导入上,让学生在通过课文插图获得对教材直观而形象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力。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中,观察对于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插图虽然所占篇幅很小,却能牵动整个文章的内容。在指导学生观
面对个别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一些教师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要倾注更多的爱心,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自己的真情促进学生的转化。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美国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处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经验,要让学生能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要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带得走”的数学;我们的数学新课程所要给予孩子的是“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书包。    一、回归“具体”,培养学生把数学问题具体化的
前些天,我参加了市里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作为一名执教于农村小学的教师,能成为市骨干教师中的一员,我感到非常荣幸。在培训过程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对新课改理念和教科研知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教育的大力投入,现今的学校,不论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校容校貌及附属的硬件设施已十分健全。学校的各项工作正在逐步完善,学生接受教育的氛围越来越人性化、制度化、服务化。可以说学生接受教育的各项条件已越来越优越,这是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正确引导,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然而,在教育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作为教育的基层组织单位——学校,却往往忽视了对教师的服务意识。这无疑是对教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