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倾注爱心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个别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一些教师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要倾注更多的爱心,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自己的真情促进学生的转化。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美国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视同至宝,精心地予以呵护与引导。即使是对所谓的“差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就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在教学实践中,“差生”经过正确引导转变成特长生、优秀生的事例并不少见。陶行知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意味着扼杀人才;漫不经心的冷眼和讥笑,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对他们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避免产生认识上的偏颇,才能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我校五年级有一名男生杨某,因父母离异,长期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游手好闲,生活无保障,而且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致使杨某在校很少遵规守纪,时常受到同学们的冷淡,由此更加自暴自弃。有一次,他和两名伙伴在油田工人的篮球场上玩,看见一辆微型车上无人,便撬开车门拿出了放在座位上的一部手机,随后扬长而去。后来失主找到了学校,学校经过调查了解了事情的真相。班主任得之此事后大为恼火,自觉丢了面子,有损自己和班级的名誉。于是,马上召开班会,对杨某的行为进行严厉声讨,还发动同学揭发他平日的不良行为。班会俨然成了批判大会,致使该生更加厌恶老师和同学,甚至不愿到校上课了。由此可以看出,不去了解、尊重学生是不会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
  二、以人为本,倾注爱心
  教育学生应以爱为基点,从细微处倾注爱心。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即使学生有缺点也应耐心地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尊重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之友、忘年之交。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信任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在上面的案例中,当班主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损伤了杨某的人格尊严、致使他逆反心理加强才离师远之时,立即又组织全班学生以“如果我是杨某”为题展开讨论。经过角色互换、以心比心,使学生认识到,杨某本应享受同龄人的快乐和父母之爱,由于他已经没有了父母之爱,因此我们更应以师生情来填补他的乏爱。于是,班主任和同学都主动与他交朋友,生活上照顾他,学习上帮助他,活动上联系他,使他重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师生的关爱,表示一定要改掉一切不良的恶习,做一名让同学和老师放心的好学生。后来,他在学习、体育等方面都有所进步,如今已经被选拔进了前郭县体校,而且表现一直很好。
  总之,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我们要倾注爱心,付出真情,要以理服人,不能搞恐吓威胁,也不能用苛刻的语言讽刺挖苦,更不能用粗鲁的行为体罚。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以朋友的身份,用和蔼、友善的语气感化学生,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爱动人,以情感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使他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他文献
在现代教育中,班主任不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同时还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是联系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是沟通家庭和社会的桥梁,肩负着全面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责任。且不说班主任工作的琐碎、繁杂,光是每日面对思想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处理他们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一颗真正关爱他们的心,就很容易使工作流于简单化。如果说生活就像万花筒,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道德行为的一种内部动力。怎样抓好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呢?我觉得做为教师,首先要有爱学生、爱集体的浓厚感情。带着这样的感情去教育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声,才能深刻体会学生们的所需所求,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心灵的相通,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一、以情激情  首先,教师要提高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
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學方法的一种尝试,教师应顺应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1.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包含了许多环节,如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激励、唤醒、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定能使课堂教学呈现精彩。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用下面的方法效果较好。    一、课前组织多种活动    课前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我尝试利用课前3分钟灵活地开展一些活动:如美文推荐、经典人物评析、诗歌朗诵、即兴演讲、预习展示等。通过活动,学生精神放松,心情愉快,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师德建设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学精神和敬业操守,韩愈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内容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教师应该具有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标准和要求。那么,在社会面临着道德价值观的新旧交替的今天,我们到底应怎样诠释师德呢?    一、師德建设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区别于其他一般的职业道德,因为教师职业是培育人的活动。在当前
一、引导学生读图、看图、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这是对教材插图的最基本运用。教师可以把这一步放在课前“热身”或导入上,让学生在通过课文插图获得对教材直观而形象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力。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中,观察对于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插图虽然所占篇幅很小,却能牵动整个文章的内容。在指导学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