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关键词】:建筑活动;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
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
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像从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到西藏的藏居、羌族的碉楼建筑等等,这一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颇具有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这些建筑都是产生在中国这片土壤中、发展在这片土壤中的。
而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Historical landmark),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Local colar),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中国近现代建筑是伴随外来侵略,新功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因与旧形式之间缺乏一个正常的交融汇合的过程,传统风格形式遇到尖锐的挑战。然而,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却无时不在撞击人们的心房。相对于外来建筑,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如是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走得曲折、有过失败,但是并没有损害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发展。在发挥建筑形象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倒是增添了不少光彩和许多可贵的内容。因而出现了一波接一波创造新的民族风格形式的高潮,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风格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的思想,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热情,人们对具有地方风格的建筑,中式庭园等民族风味的商旅建筑,乐于接受。“古风主义”为恢复风景名胜区的著名风景建筑表现十分突出,多受群众认可。遗憾的是,此后因社会思想浮躁,以及中国建筑理论的疲软和滞后,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不是很多。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用于山区宾馆、山庄非常成功。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敦煌候机楼也是十分优秀的。后期房地产业火红,各地相对强劲的“欧风”豪宅,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居”风格的住宅小区及其附属古典庭院作品。
从当今往前推20年,还有一种民族风格的本土现代主义建筑值得人们重视。这些建筑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体育馆、新疆人民大会堂等都是。也许是这些地方的民族特色保留得相对多一些,才诞生了这许多优秀的作品。
中国建筑必然要突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因为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总具有某个民族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建筑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一种民族审美精神。民族审美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的创造思维定势、道德观念、价值准则、性格禀赋的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荣耀感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为本质、最为深刻的体现。正是包括了审美意识在内的这种民族精神赋予了建筑文化的灵魂和生命,培育并形成了建筑设计中的创造表现力和建筑环境中的凝聚亲合力。
从民族风格的“基因”链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来看,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本来就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概念。这一精神既有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审美艺术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审美传统,也有近現代以来的西方美学语言(如“西而古”“西而新”)影响下逐渐生长起来的审美新潮,还有直接来源于我们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审美形态。这几方面,只有被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溶解、消化、实践证明是优秀的,经提炼、升华后,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基本内涵。但就建筑而言总归有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形式风格,拿得出手,摆得上桌面。
从争取世界建筑地位来看,中国近现代民族风格的建筑功不可没。它大长了中国人的气势,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凡是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其建筑总是充分地表达本国民族的风格形式,希望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至尊至贵的气概。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的一天。建筑材料有贵、廉之分,建筑技术有先进、适用、传统之别,但我们不能只从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而定夺一个民族建筑风格的优劣。无论东西南北,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要讲竞争,也只能是建筑文化的竞争。丢弃自己的文化等于缴械投降。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全球化”只是一个大舞台,而剧目多种多样。其间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审美观念中偏重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优点,以及“主认知、倡写实、讲个性、重真美”的艺术志趣,克服封建主义糟粕,也只能是我们对民族风格的促进优化。
但是,对于中国的建筑民族风格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在“国际化”大潮的冲击下,我们不能一味封闭自己,也不能完全西化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正如贝聿铭大师所说“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简单的抄袭西方的东西。”所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未来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建筑活动;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
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
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像从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到西藏的藏居、羌族的碉楼建筑等等,这一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颇具有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这些建筑都是产生在中国这片土壤中、发展在这片土壤中的。
而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Historical landmark),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Local colar),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中国近现代建筑是伴随外来侵略,新功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因与旧形式之间缺乏一个正常的交融汇合的过程,传统风格形式遇到尖锐的挑战。然而,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却无时不在撞击人们的心房。相对于外来建筑,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如是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走得曲折、有过失败,但是并没有损害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发展。在发挥建筑形象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倒是增添了不少光彩和许多可贵的内容。因而出现了一波接一波创造新的民族风格形式的高潮,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风格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的思想,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热情,人们对具有地方风格的建筑,中式庭园等民族风味的商旅建筑,乐于接受。“古风主义”为恢复风景名胜区的著名风景建筑表现十分突出,多受群众认可。遗憾的是,此后因社会思想浮躁,以及中国建筑理论的疲软和滞后,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不是很多。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用于山区宾馆、山庄非常成功。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敦煌候机楼也是十分优秀的。后期房地产业火红,各地相对强劲的“欧风”豪宅,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居”风格的住宅小区及其附属古典庭院作品。
从当今往前推20年,还有一种民族风格的本土现代主义建筑值得人们重视。这些建筑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体育馆、新疆人民大会堂等都是。也许是这些地方的民族特色保留得相对多一些,才诞生了这许多优秀的作品。
中国建筑必然要突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因为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总具有某个民族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建筑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一种民族审美精神。民族审美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的创造思维定势、道德观念、价值准则、性格禀赋的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荣耀感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为本质、最为深刻的体现。正是包括了审美意识在内的这种民族精神赋予了建筑文化的灵魂和生命,培育并形成了建筑设计中的创造表现力和建筑环境中的凝聚亲合力。
从民族风格的“基因”链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来看,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本来就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概念。这一精神既有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审美艺术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审美传统,也有近現代以来的西方美学语言(如“西而古”“西而新”)影响下逐渐生长起来的审美新潮,还有直接来源于我们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审美形态。这几方面,只有被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溶解、消化、实践证明是优秀的,经提炼、升华后,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基本内涵。但就建筑而言总归有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形式风格,拿得出手,摆得上桌面。
从争取世界建筑地位来看,中国近现代民族风格的建筑功不可没。它大长了中国人的气势,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凡是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其建筑总是充分地表达本国民族的风格形式,希望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至尊至贵的气概。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的一天。建筑材料有贵、廉之分,建筑技术有先进、适用、传统之别,但我们不能只从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而定夺一个民族建筑风格的优劣。无论东西南北,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要讲竞争,也只能是建筑文化的竞争。丢弃自己的文化等于缴械投降。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全球化”只是一个大舞台,而剧目多种多样。其间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审美观念中偏重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优点,以及“主认知、倡写实、讲个性、重真美”的艺术志趣,克服封建主义糟粕,也只能是我们对民族风格的促进优化。
但是,对于中国的建筑民族风格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在“国际化”大潮的冲击下,我们不能一味封闭自己,也不能完全西化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正如贝聿铭大师所说“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简单的抄袭西方的东西。”所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未来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