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新升本科院校二外日语教育现状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ong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999年至今,贵州省一共有9所专科学校新升格为本科院校,而二外在这些院校里是一门新的学科。作者以所在学校为基点,讨论贵州省新升本科院校二外日语发展现状和对策。
  关键词: 贵州省新升本院校 二外日语 教育现状
  1.贵州省新升本科院校二外日语教育现状
  1999年初,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高等教育大扩容的重大决策。随着这一重大决定的落实,仅1999年到2000年我国地(县)级市新升本科院校就多达110多所,人们习惯把这类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称为新升本院校。
  1999年至今贵州省的新升本院校一共有9所,分别是贵阳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铜仁师范学院、安顺学院、凯里学院和毕节学院。这些学院均成立于2000年以后,前身也都是师范类的学校。除贵阳学院以外,都处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非省会城市,没有悠久的建校历史,没有优越的区域优势,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育理念还比较陈旧等问题非常突出,在全省高校队伍中尚处于下游水平,在全国6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更是落后。由于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的转变,对于外语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第二外语的学习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国际化的步伐,掌握单一语种的外语专业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需要。双语种人才和多语种人才在人才竞争中的优势越趋于明显。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随着对日贸易的繁荣发展和日本文化的渗入,日语逐渐成为我国除英语之外的第二大语种,贵州省的新升本院校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日语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的第二门外语。在省外,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日语学习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各种日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日语国际能力测试的报名更是一年比一年火爆。但是,二外日语在贵州省的新升本院校一直坐冷板凳,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可以形容为冰火两重天。省内的老本科院校和新升本院校的固有课程相比,差距也非常明显。
  国内期刊上研究二外日语教育现状的文章很多,且大多数是为了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努力提高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二外日语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为“双语”及“多语”人才,这一目标对于我省新升本院校来说是不太实际的。我省处于全国经济和教育水平都相对落后的地区,但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省份,将成为中国西部主要的经济增长点。笔者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以我省新生本院校为背景,研究二外日语教育的现状,指出新升本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在地理位置、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一方面要努力向老牌名牌大学学习,另一方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适合自己学院特点的、符合学生职业规划的二外日语教学模式和方法。
  2.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和电话的形式调查了这类学校二外日语教学的相关问题,做了如下总结,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2.1学校不够重视。
  贵州省处在我国中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不沿边、不沿河、也不沿海,相对其他地方而言,没有区域优势。而新升本院校的所在区域,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发展都更为落后,外资经济并不发达,信息也相对闭塞。这些学校前身都是师范类院校,并且肩负为地方经济建设输出人才的重担,所以外语专业仍然摆脱不了为地方培养英语教师的影子。再加上升本时间不长,大多十年不到,所以思想观念还亟待改变。虽然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是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第二外语的学习除了顺应教育部的要求外,也是时代发展和学生自身职业规划的必要。
  学校的不重视导致了对于二外日语教师管理和教学管理的轻视。日语教师不受重视,因而老师们放低了对自身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要求,很多老师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敷衍了事。而对于学生,一味地强调英语过级率,对于二外没有任何要求,导致学生学习二外没有动力,因此教学效果不好。
  2.2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过去外语专业的学生是不需要学习第二外语的,所以我省新升本院校的二外日语课程设置起步晚,担任二外日语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是2000年之后才毕业的年轻教师,进校时大多是本科文凭,现在多为助教、讲师职称,资历都比较浅,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教本科生资历的日语老师,学科建设、梯队建设就更不用说了。
  另外由于学校的扩招,二外日语的师生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学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有日语老师两名,外语系同时开设二外日语的学生却有600多名。两名日语教师除了担任二外日语课程外,还承担大学日语、公共选修课日语课程的教学任务。二外日语不得已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每班学生多达80人以上,长期周课时达到20节,苦不堪言。
  和其他学科相比,进修机会相对很少,和同行交流的机会也几乎为零,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因此老师充电时间很少,知识相对陈旧,更新速度较慢。教学之余,可以用来搞科研的时间就更少,所以长期埋头上课,几乎没有时间来从事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学习。
  据笔者的调查,我新升本院校中,除了凯里学院因为有日语专业所以有外教之外,其余均没有日籍外教。这对于提高教师水平,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2.3课程设置不合理。
  据笔者调查,目前我省新升本院校的二外课程大多从第4学期开始,一直到第7学期,每周2课时到4课时不等。采用的教材有《新编日语》、《标准日本语》、《新大学日本语简明教程》等。虽然课程设置不一样,但是普遍存在教学任务重、进度紧、学生跟不上的局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从第4学期到第7学期,总共216学时,要完成《新编日语》第一册到第二册的第10课。《新编日语》的《修订本编写说明》上注明用于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学生所用教材,每课的教学时间为12课时。而按照我校的二外日语的教学大纲,每一课8个课时就要完成。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都要12个课时的课程,却要求非日语专业的学生8课时就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和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压缩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进度。而学生往往抱怨学习压力大,内容难以消化,进度难以跟上。繁重的学习任务让他们的学习态度变得消极,最后变成应付考试。   2.4教学设施不完备和教学模式的陈旧。
  我省的新升本院校本身起步就晚,面临教学经费少,设备比较落后,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数量严重不足的局面。再加上高校的扩招,就更雪上加霜,表现为满足专业英语的教学需求已经很吃力,更无法顾及二外日语教学。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据笔者的调查,没有一所院校的老师可以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是否“经常使用多媒体上课”的回答都是“几乎不”和“很少”,老师们往往还是沿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陈旧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满足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要求。
  同时,调查中,学生们反映教师上课模式单一,偏重于单词、语法的教授,而对于语言背后的日本文化,生活习惯介绍却很少。往往采用的是先讲单词和语法,然后翻译课文,最后讲解练习的“老三步”的方法,违背了培养学生日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初衷,让学生们觉得上课就是老师满堂灌,授课方法生硬,缺少变化,渐渐地失去学习的兴趣。
  3.改革思路探讨
  我省的新生本院校的二外日语教育和其他本科院校相比,面临着学校不够重视,硬件设施不足,课程设置刚刚起步,师资力量比较年轻的问题。因此在二外日语课程的发展建设中不能一味地照搬照套其他学校,而要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切忌脱离实际。
  3.1学校和学生都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重视二外教育和学习。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国家加快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步伐,我省将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随着我省对日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外资经济进一步投入,日语在我省的经济建设中将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同时,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以及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不满足于回到家乡当一名外语教师,有更多的学生走向经济较发达地区从事外贸等外向型工作,二外也将在他们的工作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
  3.1.1学校要加快对二外师资力量的建设步伐,引进高层次的日语人才,提高师生比,减轻老师繁重的教学任务,鼓励老师多学习,多进修。同时,加快多媒体教室的建设速度,为老师摆脱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3.1.2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科特点,规划教学任务和目标。我省新升本院校不同于其他院校,要认清当前形势,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制定教学任务,追赶教学进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院自身发展出发,制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3.2老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笔者的调查中,有53%的学生在最初日语学习时因为“想了解日本的文化”和“喜欢日剧、动漫和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深,其学习兴趣也随之降低。到学习日语的最后一个学期,除了考研学生之外,76%的学生都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就可以了,不愿意花时间花力气来学习日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时地引入日本的文化及日本的一些流行元素,帮助他们了解日本,从而激发和抓住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要让学生学习“哑巴日语”,甚至学了两年连简单的问候都不会。
  综上所述,我省新升本院校的二外日语教学面临着学校不重视,教学设备不足,师资水平低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同时又面临着区域局限性改革的紧迫性问题,必须从思想观念转变着手,提高师资水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扎实推进二外日语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栗园园.对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和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VOL27:327-328.
  [2]韩艳平.地方师范院校日语二外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内江科技,2007(08):29-54.
  [3]徐文智.二外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74-76.
  [4]李爱华,崔忠.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07(05):82-83.
  [5]李岩,马晶,曹洁.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日本问题研究,2006(01):50-52.
  本文为《贵州省新升本院校二外日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成果,遵义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0年5月。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以来,不断总结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准确把握教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习惯 问题设计 生活情景 合作学习  一、准确把握教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存在偏差,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对于小组合作的问题、时机、分工、过程没有认真地设计。结果往往是优秀学生的意见代替了小组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 要: 新课改强调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主动性 互动交流 评价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理解活动,新知识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作一探讨。  一、发挥学生的学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对信息管理和信息存储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强。如今,专业存储作为一种IT技术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课题,也催生了一个不可估量的
<正> 1991年是延安《解放日报》创刊50周年,为了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于12月25日邀请曾在解放日报社工作过的在京老同志座谈。数十名老同志欢聚一堂,忆当年,谈现在,讲将来,气氛十分活跃。座谈会由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当年解放日报国际
2014年元旦刚过,亚洲规模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玩具展会——第40届香港玩具展1月6日至9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拉开帷幕。同期举行的还有香港婴儿用品展、香港国际授权展和香港国
摘 要: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观察学习是其理论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试图阐述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若恰当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就会增强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 观察学习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意义及作用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更是势在必行。在我国进行的新课改中,从教学理念的树立、知识结构的改善、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教学
摘 要: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内在的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情境教学、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动手操作、游戏教学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长期坚持。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培养
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非常重要。学生的计算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后续数学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谈几点认识。  1.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