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杯,折不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guog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课上,某教师上了一节示范课——“图形的奥秘”。由于本文只想探索与研讨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案例辨析,所以只提供了关于“折”这一教学片断,并以此进行反思与提升。
  一、课堂实录
  师:轴对称图形需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能完全重合。
  师:怎样使它完全重合?
  生:对折。(师板书:对折、能完全重合)
  教师安排了一系列习题,如“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下面的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课上,师生互动融洽,学生讨论交流踊跃,教学效果显著。
  师(拿出一奖杯):这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异口同声):是。
  师:满足能对折、能完全重合这两个条件吗?
  生1:可以的,能完全重合。
  师:能对折吗?
  生2:能,把右边的折到左边去,能完全重合。
  生3:在奖杯的中间画一条直线,折过去,能完全重合。(边说边比划,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谁能折给大家看看?
  生4:可以对折的,在脑子里想象就可以折了。
  生5(无奈地):奖杯,折不动。
  师:不好对折,就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一脸疑惑地看着老师,下面的听课教师也开始小声地议论)
  师:奖杯是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是立体的,而轴对称图形应该是平面的。(多媒体演示:从奖杯上描出一个图形)
  师:奖杯是对称的,设计奖杯的图纸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紧接着出示天安门、白宫等对称的建筑及悉尼歌剧院等不对称的建筑)
  师(指着天安门图片):这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不是。
  师:不好对折的就不是轴对称图形,设计天安门的图纸就是轴对称图形。
  ……
  师:生活中有对称美,也有不对称美,美是丰富多彩的。
  二、评析与思考
  听完课后,学生的那句“奖杯,折不动”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地回响。教师从“不好对折”为切入点,让学生理解并辨析生活中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设计与想法非常的巧妙。可是,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在心理上并不认同“奖杯,不好对折”,至少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理解为什么不好对折。学生努力地想让教师理解他脑中的对折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真的要实际去操作的。可是,在现实中确实不好对折,于是学生无奈地说出了“折不动”。其实,在学生的认知中,“折不动”并不等于“不好对折”,其中暗含的意思不是不好对折,只是不好操作。
  再者,教师后来呈现的是天安门等建筑物的图片,对着这些图片,说“这不是轴对称图形”,我觉得有些不妥。有的听课教师在议论:“图片,就已经是一种图形,怎么不好对折呢?你要是打印出来不就可以对折了吗?”其实,教师的意思肯定是正确的:天安门是一个对称的建筑,而不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是立体的建筑,一个是平面的图形,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同对称与否没有关联。但是,教师的那句 “不好对折,就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区分“轴对称图形”与“对称物体”之间的界线定义为“是否可以对折”,实在是有些欠妥。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教材分析中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是观察天安门、飞机、奖杯三个物体,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第二步是把天安门、飞机、奖杯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图形,使研究的对象从物体转移为平面图形。这是教学不能忽视的环节,关系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否正确,会不会与物体的对称特征相混淆。
  三、改进措施
  教材安排中很明确地指出,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从“对称的物体”过渡到“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在许多教学案例中都发现,学生易把对称的物体描述为轴对称图形,不能理解其本质的区别。我认为,上述案例中的两个环节可以作如下改进。
  师:奖杯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板书中着重标志“图形”二字)。奖杯,是一个图形吗?
  生:不是,是一个物体,像长方形这样的才是图形。
  师:对。像奖杯这样对称的物体,描述时这样说“奖杯是对称的”;像长方形这样对称的图形,描述时这样说“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教师以“图形”为切入点,让学生理解立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图片这一教学的难点。
  教师不要指着天安门的图片笼统地问:“这是轴对称图形吗?”这句话本身就有歧义,教师问的是图片里的天安门,还是有天安门的这幅图片呢?可这样问学生:“这幅图中的天安门是轴对称图形吗?”“不是,它是一个对称的建筑。”……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伴随着《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颁布和后课标时代数学课程实验的开展,对数学教育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活性高峰期。当前,怎样把《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的理念和精神落实在日常教学中,以促进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提高,已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导行为,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拟定教学过程的活动。这一过程既是课堂教学
纵观课改前后多种版本的教材,发现现行国标版教材中所呈现的计算题降低了难度,这一改动是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计算教学更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及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理念。“小数乘小数”计算的生长点就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
教学案例一:  (出示教材中排队的情景图)  师:(1)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2)请小朋友数一数,小男孩排在第几?戴帽子的叔叔排在第几?(3)排在第2的是谁?排在第5的是谁?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学生回答时有些卡壳)(4)看了图,你还可以说些什么?(如穿红衣服的阿姨排在第1,小男孩前面有2人等等)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很快进入了“想想做做”环节,但第2题全班接
近年来,有效教学、轻负高效的教学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在教学一线,教师们也都在积极地探索、实践着这种理念。但是,如何才能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或者说,如何才能真正地去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这确实是一个难题。真正实施有效教学,真正落实轻负高效,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本文的立足点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进行思考与研究,力图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出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并在教学中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数学
教学片断一:  师(出示图1):请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图中各个图形的周长。  师:图中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1:周长是16cm。  师:图中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周长是14cm。  师:再看这个组合图形(电脑动态显示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复制后粘贴在一起,即长方形粘贴在正方形的右侧),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3:30cm。  生4:26厘米。  生5:28厘米。  ……  师
正方观点 纸质阅读感觉更好  传统纸质阅读如一条长河永不停息地流淌在我们身侧,沉淀着它独有的智慧与魅力。谈及书籍,人们并不会想到薄薄的平板电脑,厚重的纸质书籍依旧是人们心中知识的象征。阅读纸质书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品味和体验阅读的乐趣。因此,与阅读电子书相比,我方认为纸质阅读感觉更好。  阅读纸质书可提升阅读质量,汲取更多有益的知识。纸质书的定位一般都会高于电子书。出版社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是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教学方式,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种教学行为。  1.兴趣引导。  (师通过“脑筋急转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火柴盒内只剩一根火柴棒。A先生想点亮煤油灯,使煤炉起火,并烧开热水。问:应该先点燃哪个物品比较好?  (2)1 1=?(让学生随意想象)  生1:1
篮球是以手为中心的身体对抗性体育运动,也是奥运会核心比赛项目。篮球起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其主要的国际性篮球组织是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篮球联合会。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联赛是美国篮球职业联盟(NBA)比赛,代表中国水平最高的联赛是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BA)比赛。著名的NBA明星有乔治·麦肯、“魔术师”埃尔文·约翰逊、“飞人”迈克尔·乔丹、“小飞侠”科比等。  1896年,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在2002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有幸参与了一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从被评价者到评价者的角色转变,使自己对数学课堂有了全新的认知。毋庸置疑,教学改革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进程,各种新理念和观点在不断提出的同时又被不断地更新,然而,四十分钟的课堂是以牺牲一些最朴素的教学原则为代价的吗?此次活动中两个不起眼的课堂教学片断,引发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教学片断一:“三角形的认识”中顶点和边的关系的教学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