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思维自由精神的培养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17-01
  
  美国应用数学家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一文中指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1]在教学中着力对学生培养、熏陶以形成一种潜在的数学精神,这对于真正使学生形成一种素质具有莫大的意义。以此使学生从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意向性心理,使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观念等不断抽象概括和内化,积淀为受教者个性气质的一部分。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培养学生自由思维能力的最前沿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自由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以下笔者归纳了六种基本能力,通过对这六种能力的培养可以在
  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地自由精神。
  (—)观察能力
  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自由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创见性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例: 求lgtg1о·lgtg2о·…lgtg89о的值。
  凭直觉我们可能从问题的结构中去寻求规律性,但这显然是知识经验所产生的负迁移。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而深刻地观察、细致的分析,克服了这种思维弊端,形成自己有创见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发现题中所显示的规律只是一种迷人的假象,并不能帮助解题。突破这种定势的干扰,最终发现出题中隐含的条件lgtg45о=0这个关键点,从而能迅速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猜想能力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例:在直线l上同侧有C、D两点,在直线l上要求找一点M,使它对C、D两点的张角最大。
  本题的解不能一眼就看出。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假设动点M在直线l上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并随时观察∠α的变化,可发现:开始是张角极小,随着M点的右移,张角逐渐增大,之后张角又逐渐变小。于是初步猜想,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一定存在一点M,它对C、D两点所张角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周角的知识,便可进一步猜想:过C、D两点所作圆与直线l相切,切点M即为所求。然而,过C、D两点且与直线l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自由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三)质疑能力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例:在讲授反正弦函数时,教者可以这样安排讲授:
  ①对于我们过去所讲过的正弦函数Y=sinX是否存在反函数?为什么?②在(-∞,+∞)上,正弦函数Y=sinX不存在反函数,那么我们本节课应该怎么样研究所谓的反正弦函数呢?③为了使正弦函数Y=sinX满足Y与X间成单值对应,这某一区间如何寻找,怎样的区间是最佳区间,为什么?讲授反余弦函数Y=cosX时,在完成了上述同样的三个步骤后,我们可向学生提出第四个问题:④反余弦函数Y=arccosX与反正弦函数Y=arcsinX在定义时有什么区别。造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习中应该怎样注意这些区别。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质疑,使学生对反正弦函数得到了创造性地理解与掌握。
  (四)联想能力
  联想的能力首先建立在对形式和质地的深刻把握,不局限于“形”,而在于“神” ,通过对本质的理解达到学科之间的融会。
  例1:“已知a,b,m∈R+,并且a  根据目标的结构特征,改变一下考察问题的角度,或同时对目标的结构作些调整、重新组合,可获得如下思路:
  ①两点(b,a)、(-m,-m)的连线的斜率大于两点(b,a)、(0,0)的连线的斜率;②b个单位溶液中有a个单位溶质,其浓度小于加入m个单位溶质后的浓度;③在数轴上的原点和坐标为1的点处,分别放置质量为m、a的质点时质点系的重心,位于分别放置质量为m、b的质点时质点系的重心的左侧等。
  例2:求值:sin210°+sin250°+sin10°sin50°
  通过对结构形式的联想可以做这样处理:构造以1为直径的圆内接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10°、50°、120°,则sin10°、sin50°、sin120°可构成三角形三边长。 逆用余弦定理:sin210°+sin250°2sin10°sin50°cos120°=sin2120°则原式的值等于3/4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将解题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
  (五)统摄能力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
  例:设a是自然数,但a不是5的倍数,求证:a1992―1能被5整除。
  本题的结论给人的直观映象是进行因式分解。许多学生往往很难走下去。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努力寻找其它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这里,
  思维的统摄能力很为重要。本题的最优化的解法莫过于将a1992写成(a4)498的形式,对a进行奇偶性的讨论:a为奇数时个位数字必为1;a为偶数时必为6。故a1992―1必为5的倍数。由此可知,灵感的产生,是思维统摄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当我们引导学生站到知识结构的至高点时,他们就能把握问题的脉络,他们的思维就能够闪耀出创造性的火花!
  (六) 发散能力
  “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在高中教学中应该提倡用“解一题,会一类”来培养学生思维发散。
  例:F1、F2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Q是椭圆上的任一点,从任一焦点向△F1QF2的顶点Q的外角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P,点P的轨迹是曲线C的一部分,则曲线C是(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本题考查的是用几何法求轨迹,充分利用椭圆的第一定义,选A;之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横向类比定义,双曲线中是否也有类似问题? 又作怎样的修改? 通过提示发散思维,自然过渡,通过一题多变,增进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用多种方法,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笔者认为自由思维品质包含了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多个方面。要培养学生思维的自由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自由意识,使思维突破“定向”、“模式”的束缚,不拘泥于书本所学、老师所教,鼓励学生科学的质疑、合理的“挑剔”。数学不仅追求真,还追求美、追求善。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命题的形式、内容、题型、情感态度、多样性等五个方面的变化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高中数学命题设计。  关键词:形式 内容 题型 情感态度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05-01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提出了“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同时还提倡“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
摘 要:引述国内外一些高等教育对各个专业开设数学课现状;简述数学在各个学科及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不同专业应选择不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考核手段;论述学习数学对提高专业技术的意义,明确提出:对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都开设高等数学课有利无害。  关键词:严密 抽象 精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09-01     当今世界,各门学科紧密结合,知识
摘 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论述:一、什么是教育智慧;二新形式下强调教师教育智慧的意义;三、教师教育智慧的品质及表现;四、获得教育智慧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智慧 实践智慧 人文精神 教育智慧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11-02    一、 什么是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此时、此地、此景、针对此人最管用的教育行为方式,就是
摘 要:如何真正有效地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进行运用及评价,使其质量得到保证,是新世纪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们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依据“首要教学原理”,试着从小学数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出发,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 首要教学原理 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13-02     现代教育技术(也即多媒体技术)在
中图分类号: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10-01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更趋深化。教师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应实现角色转换,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促进教师创造力的充分释放。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换。小学英语作为一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育人为本”是当前基本的教育方针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要着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呈现最大化的效益,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数学中
摘 要:作者通过指导中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的实践,浅析了指导中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意义,论述了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与学生化学素质的关系,以及介绍了作者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化学 中学生 家庭小实验 化学素质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15-01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一些章节的内容中安排有家庭小实验部
“数学味”是一种方法味.相对于数学知识而言,数学方法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的数学知识背后可能用的是同一种数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