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e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才能学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相对城市小学有些薄弱,教师需要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并运用创新教学方法展开课堂教学,可以通过问题设置、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在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引导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学习信心。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围绕学生个人发展设计教学活动,通过问题设置、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知识体验,从而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农村教育的弊端
  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相对较少,而且农村不像城市那样可以吸引较多教育人才,这就造成农村教育硬件和师资等普遍落后于城市。目前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农村多是几代同堂,家里老人普遍对小孩比较溺爱,导致学生比较贪玩,对学习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造成在家、在学校都不用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弱,自然学习成绩也较差。由于我国农村许多学生父母去城市务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照顾,祖父母多关注学生的安全而不是孩子的教育,而且教育孩子缺乏相应的能力,导致存在代沟,这就造成学生回家学习没有家长指导和监督,且与长辈沟通较少,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少有人关注,学习中或者在学校碰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再加上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缺乏兴趣及学习动力,自然学习成绩差。
  2.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導策略
  小学数学是相当重要的一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针对农村教育存在的弊端,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2.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认真思考、自主探究。有些数学问题较为复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将很难接受,此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将大问题细小化,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并且在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以后遇到相似数学问题时,就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中《简便计算》教学中,分析“25×12”的改写过程,先提问:“25可以改成哪两个数相乘?”学生回答:“1×25和5×5。”接着问:“12可以改成哪两个数字相乘呢?”学生回答:“1×12,2×6,3×4。”然后让学生将两个数字的改写式分别组合相乘,找出其规律,总结出自认为最简单的算法。通过这种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非常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教会学生将问题逐步化解解决的思维方法。
  2.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兴趣爱好,进而激发学生观察、求知、探索、实践、运算的欲望,让学生快速进入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教师可以借此进行拓展和延伸,并引入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巧妙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运用自身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完成活动任务,当然教师设计情境活动时应该设定一定的难度,难度要适中,过大会让学生屡屡受挫,从而削弱自主学习信心,过小则失去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折纸”的情境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首先,通过“折纸”的方式将分数知识形象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熟练掌握形象化地展示分数的方式。接着,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自主思考另外几种折纸方式。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还能进一步延伸为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的折纸表现方式。
  2.3加强合作探究,增强课堂互动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换自身的课堂位置,以学生为中心,而自己则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主题,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和分层教学,将层次相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并设置不同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在逐步进步的过程中树立学习信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由地发表观点,有时还会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辩,使学生在思想上发生交流与碰撞,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探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些学生用纸片制作出长方体的模型,然后将其展开来转换成求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而总结出表面积求算公式。
  3.结语
  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数学学科逻辑性较强,很多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教师运用不同方式传授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颜慧娟.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14(39).
  [2]罗文云.浅析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的实践[J].时代教育,2014(10).
  [3]黄晓利.自主学习——教育的真谛——数学课上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新课程导学,2014(23).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主学习,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主动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是目前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  新时期教学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
摘 要: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型课堂”,也称为“微课堂”,是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一种特殊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时长一般为5分钟~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微课都是教师精心选材、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出来的,微课相对于传统45分钟课堂,虽然时间“微”,但是质量却不“微”,承载的都是数学知识的精华
目的 人流直接影响广大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理健康。目前尚无一种理想人流的麻醉方法。本研究测定了丙泊酚单独用于人流使50%病人意识消失的效应部位的浓度(ECpso),和在13倍E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离不开学具操作,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性认识,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本文从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做了论述。  关键词: 数学学具 理解能力 观察能力 表达能力 想象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离不开学具操作,教
研究背景: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青少年和儿童脊柱畸形最常见的类型。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理论来阐述侧凸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也没有一种可靠的方法来预测哪种类型的侧凸会
摘 要: 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人们的创新思想。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当前数学课堂改革的重点是进行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
摘 要: 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数学一直以来都是重点课程,也是难点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数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应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有效措施及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数学是逻辑性比较强的一门科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
克莱因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用数学课堂吸引征服学生,这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追寻的目标。  数学是充满理性和智慧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冷静思考,在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提高认知能力。如果只靠外在形式激发兴趣,那么功效会非常短暂,对以后学习数学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病程在1月以内的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征及神经电生理特点,以期为GBS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借鉴。 方法:对2001~2004年我院病房收治的病程在1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