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访者自述
强子/35岁/公务员
结婚10年的噩梦
每次走到自己家门的那一刻,我都会有一种屈辱感。踏进门之后,我就必须小心谨慎,但是,我越是容忍、谦让,她就越得寸进尺。
我和妻子结婚10年了,这10年对我来说简直像噩梦一样。妻子是外地人,刚刚结束了一段痛苦的异地恋,我就成了她的下一个恋爱对象。婚前,我对她的了解并不多,她的条件很优越,研究生毕业,事业风生水起。家里人催得紧,所以我们很快就结婚了。
刚结婚那会儿,感觉妻子挺温柔的,说话声音也不大。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也不爱说话,和妻子还挺合得来。结婚后,妻子的事业发展得很快,30出头就做了公司的副总,为了事业,她说暂时不要孩子。
可没想到,一次意外的流产后,医生告诉我们,妻子以后不能怀孕了。从那以后,妻子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暴躁,稍有不满就扯开嗓门对我抱怨。一次,我和妻子因为某件寻常的小事争吵起来,她劈头盖脸地就对我一顿训斥,最后越说越气的她上来就甩给我两个耳光,把我打蒙了。
这件事后,打我竟成了她的习惯,她一生气就会动手,我几乎来不及用别的方法应对,从第一次跪下来让她消气之后,我几乎每次都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应对,或者是用自己的头来撞墙,让她不再生气。
每天工作回到家,即使再累,看到家里有什么家务需要做,我都会积极去做。可有时我正在做家务的时候,妻子却莫名其妙地开始骂我,这常常让我不知所措。
就在前不久,也是听了一个朋友的建议,那天正好是我和妻子的结婚纪念日,我悄悄准备了礼物给她。谁知,回家之后妻子又莫名地发起火来,我当时很害怕,在里屋平息了一下情绪,在心里下定决心:今天无论如何不能再下跪了。就在我思考的时间,妻子已经冲到我面前,我把礼物捧到妻子面前说:“老婆,我爱你!”瞬间,妻子惊呆了,迟疑了片刻,她接过盒子扭头就要走,后来,我在卧室门外听到她哭了很久。
妻子提出过离婚,但我一直不同意,而她也没有再坚持。每一次妻子和我吵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念头,怕她离去,怕失去这个家,所以每次只能用下跪来应对妻子的暴力。我相信妻子也是爱我的,她和我说过她控制不住自己。她说她小时候经常看见自己的母亲被父亲毒打,她心里很痛恨父亲,长大后极度讨厌男权主义,她说她也不明白从小挨打的自己为什么会动用暴力,她还是希望能和我好好过的。
我总是对妻子妥协,但这样下去真不知道会怎样,我真的很痛苦。
心理专家:
家庭暴力的心理根源
很久以来,“家庭暴力”被解读为“没有文化的表现”,被打的人往往也被人们想像成 “忍气吞声的农村妇女”。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社会名人,甚至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人都会有家庭暴力的现象。而女性对男性的家庭暴力,也占到15%左右。
人的攻击行为的产生,一般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是“模仿”,二是“强化”。具有攻击行为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从父母或者周围人的身上,学到了这种解决心理挫败感的最粗暴简单的方法,比如当他不听话时,父母就暴打一顿,把他修理得老老实实的。他不知道除了殴打和谩骂之外,还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每次当他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时,他所攻击的对象也服软了,他的错误心理就会不断受到强化,便会习惯性地使用暴力。
精神分析中有一个“心理防御机制”学说,说当人在工作中有巨大压力时,碍于社会地位等原因,他会压抑这种不如意,然后把这种挫折感转移到他认为可以的时间、场合和对象身上发泄出来。这种幼稚的让心理得到快感的办法,偶尔用用无伤大雅,而且十分有效;但要是变成习惯,其实就是回避面对真正的问题,极容易形成一种神经症。
爱尚心理小贴士
如何正确面对家庭暴力
1.家庭暴力不仅仅指殴打家庭成员的身体,还包括用言语或摔打家具等手段,从肉体、精神等方面折磨甚至摧残对方。
2.使用家庭暴力的人,在家庭以外并不一定是一个暴力的人,但他(她)一定有需要从社会往家庭中悄悄转移的压力,比如混得不得意,或者得在许多场合压抑自己。
3.习惯用家庭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人,看似自负,其实内心相当自卑,没有安全感,不允许别人挑战和质疑自己,哪怕言语或者眼神都不可以。
4.家庭暴力的爆发有一个周期,每次都会经过5个心理期:形成期、顽抗期、懊悔期、追究与承诺期、蜜月期。并且不断循环。
5.家庭中的受害者,无论采取反抗还是沉默的姿态,都是对施暴者行为的一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用温柔但极具力量感的语气安抚对方。平时多与对方探讨其性格和暴力行为的成因,了解和缓解其内心真正的压力和不安全感。
6.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很有可能在他(她)今后的家庭中重演这种暴力和冷暴力。
7.家庭暴力行为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矫正的,但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大耐心。■
(责编江有汜)
强子/35岁/公务员
结婚10年的噩梦
每次走到自己家门的那一刻,我都会有一种屈辱感。踏进门之后,我就必须小心谨慎,但是,我越是容忍、谦让,她就越得寸进尺。
我和妻子结婚10年了,这10年对我来说简直像噩梦一样。妻子是外地人,刚刚结束了一段痛苦的异地恋,我就成了她的下一个恋爱对象。婚前,我对她的了解并不多,她的条件很优越,研究生毕业,事业风生水起。家里人催得紧,所以我们很快就结婚了。
刚结婚那会儿,感觉妻子挺温柔的,说话声音也不大。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也不爱说话,和妻子还挺合得来。结婚后,妻子的事业发展得很快,30出头就做了公司的副总,为了事业,她说暂时不要孩子。
可没想到,一次意外的流产后,医生告诉我们,妻子以后不能怀孕了。从那以后,妻子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暴躁,稍有不满就扯开嗓门对我抱怨。一次,我和妻子因为某件寻常的小事争吵起来,她劈头盖脸地就对我一顿训斥,最后越说越气的她上来就甩给我两个耳光,把我打蒙了。
这件事后,打我竟成了她的习惯,她一生气就会动手,我几乎来不及用别的方法应对,从第一次跪下来让她消气之后,我几乎每次都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应对,或者是用自己的头来撞墙,让她不再生气。
每天工作回到家,即使再累,看到家里有什么家务需要做,我都会积极去做。可有时我正在做家务的时候,妻子却莫名其妙地开始骂我,这常常让我不知所措。
就在前不久,也是听了一个朋友的建议,那天正好是我和妻子的结婚纪念日,我悄悄准备了礼物给她。谁知,回家之后妻子又莫名地发起火来,我当时很害怕,在里屋平息了一下情绪,在心里下定决心:今天无论如何不能再下跪了。就在我思考的时间,妻子已经冲到我面前,我把礼物捧到妻子面前说:“老婆,我爱你!”瞬间,妻子惊呆了,迟疑了片刻,她接过盒子扭头就要走,后来,我在卧室门外听到她哭了很久。
妻子提出过离婚,但我一直不同意,而她也没有再坚持。每一次妻子和我吵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念头,怕她离去,怕失去这个家,所以每次只能用下跪来应对妻子的暴力。我相信妻子也是爱我的,她和我说过她控制不住自己。她说她小时候经常看见自己的母亲被父亲毒打,她心里很痛恨父亲,长大后极度讨厌男权主义,她说她也不明白从小挨打的自己为什么会动用暴力,她还是希望能和我好好过的。
我总是对妻子妥协,但这样下去真不知道会怎样,我真的很痛苦。
心理专家:
家庭暴力的心理根源
很久以来,“家庭暴力”被解读为“没有文化的表现”,被打的人往往也被人们想像成 “忍气吞声的农村妇女”。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社会名人,甚至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人都会有家庭暴力的现象。而女性对男性的家庭暴力,也占到15%左右。
人的攻击行为的产生,一般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是“模仿”,二是“强化”。具有攻击行为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从父母或者周围人的身上,学到了这种解决心理挫败感的最粗暴简单的方法,比如当他不听话时,父母就暴打一顿,把他修理得老老实实的。他不知道除了殴打和谩骂之外,还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每次当他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时,他所攻击的对象也服软了,他的错误心理就会不断受到强化,便会习惯性地使用暴力。
精神分析中有一个“心理防御机制”学说,说当人在工作中有巨大压力时,碍于社会地位等原因,他会压抑这种不如意,然后把这种挫折感转移到他认为可以的时间、场合和对象身上发泄出来。这种幼稚的让心理得到快感的办法,偶尔用用无伤大雅,而且十分有效;但要是变成习惯,其实就是回避面对真正的问题,极容易形成一种神经症。
爱尚心理小贴士
如何正确面对家庭暴力
1.家庭暴力不仅仅指殴打家庭成员的身体,还包括用言语或摔打家具等手段,从肉体、精神等方面折磨甚至摧残对方。
2.使用家庭暴力的人,在家庭以外并不一定是一个暴力的人,但他(她)一定有需要从社会往家庭中悄悄转移的压力,比如混得不得意,或者得在许多场合压抑自己。
3.习惯用家庭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人,看似自负,其实内心相当自卑,没有安全感,不允许别人挑战和质疑自己,哪怕言语或者眼神都不可以。
4.家庭暴力的爆发有一个周期,每次都会经过5个心理期:形成期、顽抗期、懊悔期、追究与承诺期、蜜月期。并且不断循环。
5.家庭中的受害者,无论采取反抗还是沉默的姿态,都是对施暴者行为的一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用温柔但极具力量感的语气安抚对方。平时多与对方探讨其性格和暴力行为的成因,了解和缓解其内心真正的压力和不安全感。
6.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很有可能在他(她)今后的家庭中重演这种暴力和冷暴力。
7.家庭暴力行为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矫正的,但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大耐心。■
(责编江有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