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毛泽东听不够的潮南民歌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mx7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每当笔者看到一枚“国营长沙卷烟厂出品”,带有“五线谱音符”及“乐徽”标志的《浏阳河》烟标时,耳畔就会荡漾起经典老歌《浏阳河》的优美旋律。
  浏阳河,又名浏渭河,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罗霄山脉的大围山北麓,位于湖南省的东部,全长共234.8公里,流域面积4665平方公里,流经浏阳市及长沙县的40多个乡镇。
  浏阳河畔,不仅风光旖旎,物产丰富,而且人文精神深厚,许光达、黄兴、徐特立、谭嗣同等历史风云人物都诞生于两岸。当然,最有名气的,莫过于湖南民歌《浏阳河》。
  经典老歌《浏阳河》,由徐叔华作词,唐璧光原曲,朱立奇、齐芝田等集体编配。自公开演唱以来,广为流传,熟悉的旋律穿越几代人的岁月,是典型的原创型歌曲。然而,这首歌曲在后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曾被署名“无名氏”进行传唱。1974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2周年,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战地新歌》(第三集),书中把《浏阳河》权威性地定为“湖南民歌”,词作者则定为“湖南省文工团歌舞队改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作品背后的创作与署名故事。
  1950年9月,天生一副好嗓音、爱唱民歌,时年19岁的徐叔华,作为湖南省湘江文工团土改_丁.作队的成员之一,来到了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畔的黎托乡,与队员们一起,一边帮助农民土改分田,一边创作反映农民新生活的文艺作品。当时农村经过土改分田分地后,农民的种粮交粮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大家踊跃上交公粮。徐叔华在看到农民送粮路上你追我赶的场面后,深受启发,打算创作一部“送粮路上”的小歌舞剧。
  而后来的剧本故事情节,则来源于一次生活中摔跤的小“意外”灵感:爷孫推着送公粮小车,在路上与一青年人你追我赶,结果不小心,爷孙俩的粮车误陷水沟,爷孙二人无法解脱,请这位青年人帮忙。这青年人有意对小孩逗乐,提出答对问题帮忙抬车,故事就是以此而展开。诞生之初仅仅只是小歌舞剧《双送粮》,在第三段中,套用了《小放牛》的曲调。曲调的旋律也和大家所熟知的不一样。
  1949年8月初,《浏阳河》原曲的作者唐璧光,从湖南音乐专科学校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到长沙市工人文工团担任编导。1950年冬,为配合刚刚解放的湖南形势及土地改革运动,长沙市工人文工团根据赵树里同名小说改编并排演了花鼓戏《田寡妇看瓜》,唐璧光担任执行导演和作曲。他在《送瓜调》这段唱词的音乐创作和设计上,进行了精心构思,在继承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送瓜调》曲谱定下了基调:热烈欢畅、湖南风情、朗朗上口。这样既能赋予音乐以长久的生命力,又能体现翻身后劳动人民对新生活、对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的真情流露。随后,他利用广泛流传的祁阳民间小调的音乐素材,对《送瓜调》进行认真提炼、升华和处理,欢快、明丽、优美、流畅的旋律跃然纸上。
  随后,《田寡妇看瓜》在参加长沙市庆祝新中国第一个元旦的首演中,获得了好评。
  1950年9月,徐叔华创作完成了歌舞剧《双送粮》,1951年年初,《双送粮》被选送晋京演出。剧组在武汉集中排练,时任中南局文化部门领导的崔嵬等有关专家认为,该剧音乐风格不一致,无湖南地方特色,建议换成湖南民歌风格。
  一经点拨,剧组的乐队指挥兼鼓手朱立奇灵机一动,想到了《田寡妇看瓜》中《送瓜调》的曲子,他在想法得到剧组领导的赞同后,与团里的民乐伴奏员齐芝田一起,为乐曲完成了衔接的编配。《双送粮》第三段的曲谱,就这样被《田寡妇看瓜》中《送瓜调》的曲子替换了。由于二者的唱词都是歌颂毛主席,词意相近,情调相同,移植过后,天成绝配,相得益彰,只是将原曲的慢四拍改为快二拍。
  1951年5月22日,西藏问题和平谈判成功,并在北京中南海签字。为了给签字仪式助一助兴,文化部门选调了几个节目在签字仪式后演出,《双送粮》就是入选节目之一。头天在北京汇报演出,第二天就对演出进行讲评。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周巍峙对大家说:昨晚毛主席看了《双送粮》,很喜欢,起立鼓掌,点头微笑。《双送粮》在北京的第一次演出,就这样一炮打响,获得成功,并被灌制唱片。
  1952年11月,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双送粮》剧本和乐谱。该书在第20页中,标明了“第三曲、唐璧光曲”,还在扉页明确记载着徐叔华编剧,徐叔华、唐璧光配曲,朱立奇整编打击乐的字样。
  然而,在随后的“反右”运动中,曲作者唐璧光和改编者朱立奇、齐芝田都被划成“右派”,词作者徐叔华也被创造性地划为“中右”,都被开除了党籍。
  1959年,阿尔巴尼亚艺术家代表团到湖南访问演出,提出联欢时唱一曲湖南民歌。接待方经过再三斟酌,决定把《双送粮》的第三段单独分离出来演唱,并以第一句歌词“浏阳河”作为歌曲名。至此,《双送粮》的词,《田寡妇看瓜》中《送瓜调》的曲,就这样“组装”成了经典的《浏阳河》民歌开始传唱开来。
  本来,《送瓜调》的曲作者是唐璧光,《浏阳河》的原曲作者自然也是唐璧光。词作者是徐叔华,编配是朱立奇和齐芝田。但是,由于几位作者都是“右派”,没有著作权,作曲的署名便被改为“湖南民歌”,作词的署名就被定为“湖南省文工团歌舞队改词”,而《浏阳河》真正的词曲作者反而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1971年8月,年近八旬的毛泽东在南方视察途中,欣赏了转播的歌曲《浏阳河》后,情不自禁地说:“再来一遍。”当时,转播现场完全靠电话指挥,毛泽东提出的要求,促使现场指挥发出再唱一遍的指令,独唱演员赵海兰按照指令又唱了一遍。
  随后,华国锋传达了毛泽东对《浏阳河》的观感,并具体提到毛泽东听不够《浏阳河》的细节。词作者徐叔华接令后,铺纸命笔,把《浏阳河》两段的歌词,添加成了五段二新写的歌词与原两段歌词相比,叠加了对领袖的颂扬之语。所添加的新词,充分表达了百姓对领袖的崇敬之情,与原有的段落意境浑然天成。
  毛泽东主席喜欢民族音乐,每当听到他喜欢的《浏阳河》,他的目光立刻变得柔和了,情思悠悠,如进入梦境。毛泽东在中南海内的舞场跳舞时,乐队为他演奏的第一支曲子,通常就是《浏阳河》。
  1976年10月,十年“文革”结束后,《浏阳河》词曲作者的问题,经过组织调查,全系子虚乌有。词曲作者均被恢复名誉,同时,也恢复了在各自作品上的署名权。随后,词曲作者向湖南省文化厅递交了《浏阳河》著作权问题的报告。1992年11月,湖南省文化厅向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提交了报告,确认《浏阳河》应以下列方式署名:作词徐叔华,原曲唐璧光,朱立奇、齐芝田等集体编配。至此,争议多年的《浏阳河》署名权问题,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浏阳河》传唱几十年来,优美的旋律不仅深受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喜爱,而且也激发了后起之秀的音乐家们的创作灵感。1995年,由湖南祁阳籍青年军旅作曲家邓东源创作的《又唱浏阳河》歌曲,经过湖南古丈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的演唱后,很快在百姓中流传。《又唱浏阳河》,抒发了人们对歌曲《浏阳河》的热爱与眷念,同时,也唱出了当代人奋发图强,建设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歌曲中,多次出现了《浏阳河》的主旋律,既显示了经典老歌所带来的淳朴气息,也展示了新时代的火热情怀。
  《浏阳河》优美的主旋律,与花鼓戏的主旋律一样,已经成为湖南省的标志性音乐符号!
  (责任编辑:齐风)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其他文献
据俄罗斯《论据与事实》、《真理报》报道,像癌症和艾滋病这样的疾病目前仍属不治之症,然而科学家有望在100年内发现治愈这些绝症的良方。现代病人如果能陷入漫长的“睡眠”,等l00年后良药发明时再“复苏”,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梦想。  据悉,俄罗斯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可以长期保存人体细胞的“人体冷冻术”,目前在老鼠身上的实验证明,俄罗斯科学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让“冷冻人体”在100年后复活,也许不久
到过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的人们,想必都会对中共深圳市委门前广场上的那座雕塑留下深刻印象:一头粗犷雄伟的拓荒牛正在奋力腾跃,只见它勾头蹬腿,筋肉暴起、重心向前浑身使力,将身后一个巨大的树根拔出地面……  这座代表改革开放精神的深圳特区标志性雕塑,初名“开荒牛”,又名“孺子牛”,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1925年生,广东南海人)创意设计并完成。  其实,最先构想的并不是牛的造型,这中间还经历了一
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及伦理道德的影响,人们普遍持有“生要完肤,死要厚葬,全尸去见列祖列宗”的观念,而往往把从去世者身上摘取器官视为丧失天良。  在器官移植技术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即从一个人身上取得能够成活的器官移植给另一个人,但这一行为究竟是否符合伦理道德,一直存在着争论。  伦理学家认为器官移植有利于人类健康,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支持这一行为。美国学者肯宁汉在《器官移植的道德》中写道:“
杨怀超  人到古稀之年,蟄居内心深处的东西最易勾起苍凉的怀念。在打倒“四人帮”后,我和家人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结,那就是失去联系的父亲杨怀超到底去了哪里?居委会的人曾对我们说:“你们的父亲是国民党官员,去了台湾。”母亲也曾对我们说:“你们的父亲到哪里,哪里的警察都来抓他。那些年他带着我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居住时,常常被当地警察追捕,回到湖南新田老家不久,同样,县政府也派人来抓他,我也不知道他去了哪
沆瀣一气,是一个很常用的贬义成语,它的意思是比喻气味相投,暗中勾结。但是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  其实沆瀣本身是水汽的意思,特指早晨的露珠。但是一般露水代表的是纯洁,怎么会把它作为贬义词呢,其实这里有个故事。  唐僖宗年间,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来长安参加科考。这次的主考官名叫崔沆,他在阅卷的时候把崔瀣的试卷判为第一名。虽然他们都姓崔,但是之前并不认识。  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有一个规矩
清朝以科举取士,从进士、举人选授县令,间或以贡生、监生等补用,称之为“知某某县事”,简称知县。顺治四年(1647),耒阳归清,此后几百年间,耒阳知县多达156人,其中进士29人,举人42人,解元2人,贡生24人,监生30人。这当中,任职时间最长、政绩显著的耒阳知县,当属贡生出身的张应星。《耒阳县志》载,张应星贡士出身,任职耒阳知县14年余。  文采横溢的“诗人知县”  张应星,号筱山,浙江省休宁县
1900年7月,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的战争中,清政府蒙受了极大的损失,先前多年投入精力和财富创建的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机器制造局、天津电报局等都受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被付之一炬。  联军的破坏是一个方面,而外国资本家趁火打劫,谋取中国资产则更为普遍。就像南方民族资本家郑观应所建议的那样,一些中国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为了避免联军与清军或义和团开战之后被联军征用,或受到无端破坏,在混乱之际将这些企业换了一
钟志华,1962年7月生,湖南湘阴人。现任湖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勤奋刻苦的爱国学子    1978年,16岁的钟志华从高一跳级直接考取湖南大学。在大学,他一如既往地刻苦攻读,多次受到学校和系里的表彰。1982年7月,钟志华本科毕业时,考取了出国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1984年1月,他远赴瑞典攻读研究生,并于1988年5月从瑞典林雪平大学毕业,获取博士学位。  博
“天下興亡,匹夫有责”,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长期以来都认为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其实,翻遍顾氏的《日知录》,也寻觅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字名言,仅在其《正始》篇有一段与这八字名言意思比较接近的话:“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如今多数学者认为,这八字名言是清代大学者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这段话概括出来的,见于其《饮冰室文集·痛定罪言》:“……斯乃真
2005年地球上的风灾接连不断。源自太平洋西北洋面的台风,给亚洲人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威胁;而发生在大西洋暖流带的飓风席卷南、北美洲,给美国、墨西哥等国造成毁灭性的灾难,给当地居民的心里投下了恐惧的阴影。各国科学家对风灾成因进行了分析,诸如地球受太阳大耀斑活动的影响;大气层环流不可逆转;太平洋、大西洋周期性暖流而致等等。与此同时,科学家抓紧研究扼制台、飓风的办法,但似乎收效甚微。  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