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本是误会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tos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沆瀣一气,是一个很常用的贬义成语,它的意思是比喻气味相投,暗中勾结。但是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
  其实沆瀣本身是水汽的意思,特指早晨的露珠。但是一般露水代表的是纯洁,怎么会把它作为贬义词呢,其实这里有个故事。
  唐僖宗年间,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来长安参加科考。这次的主考官名叫崔沆,他在阅卷的时候把崔瀣的试卷判为第一名。虽然他们都姓崔,但是之前并不认识。
  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有一个规矩,阅卷的考官就是考生的座师,所以崔沆就是崔瀣的座师。发榜以后,人们发现,他们兩人的名字连起来就是沆瀣。于是考生们就创造了一句:座师门生,沆瀣一气。本意是说老师崔沆和学生崔瀣,两个人就像早晨的露珠。这句话在当时也没有贬义,只是一句打趣的话。
  但是崔瀣中举后做了官,有些人眼红,认为崔瀣靠巴结上司才升了官,并质疑崔沆和崔瀣两个人的关系。质疑的人多了,大家就开始说,这师生两人“沆瀣一气”。结果,这个词因为误会就渐渐变成了一个带贬义的成语。 (文/松 风)
其他文献
五一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第二国际在1889年的成立大会上,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中国法定的劳动节。如今,70年过去了,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一起看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盛大场面!  ①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次在北京举行全国性的庆祝五一节活动。这天,首都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
1964年9月,我在西藏军区(属大军区建制)高原战士报社任记者。当时全国全军都在开展“向雷锋及‘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的活动。西藏军区党委为了结合本区先进典型,使学习活动更有成效,决定派出工作组,到海拔最高(5320米)、环境最苦(冬天零下40摄氏度以上,一年四季穿棉衣,空中的氧气含量只有60%)、物质条件最差(终年吃不上青菜,住帐篷及土砖平房),而保卫边防工作成绩极为突出的查果拉边防队去调查采访
我的家乡在洞庭湖地区腹地,叫南大膳,属湖南益阳沅江市。据说这个地名是因岳飞率兵镇压杨幺起义后,摆了十里长的庆功宴,此地设最南一席而得名。南大膳地处沅江、湘阴、华容三县交界处,原本为湖洲,后来在此生存的人多了,为防洪水,遂筑堤成垸。不难想象,这里最大的垸情,便是水情。人们既以水为友,亦视水为敌。堤外是宛如大海的东洞庭,是汹涌奔腾的大运河,堤内是星罗棋布的湖泊,是纵横交错的沟渠。我下面说的故事,就是在
如今称呼女子,多将“女”与“士”相连,殊不知,在古代,这个称号可不是一般女子能受得起的!  唐代张说为荥阳夫人作墓志铭时,曾夸对方“实为女士”。乍一看,不免令人惊讶。所謂“夫人”,用如今的话说,当然指的是女士。可细看墓志铭的内容,荥阳夫人出身名门望族,相貌颇美,嫁得也不错。死后,张说为其作墓志铭。墓志铭通篇内容,与男扮女装完全不沾边!那么,张说怎么会言及“实为女士”?这“实”字,从何而来?  同样
大约是1944年,我还只有五六岁,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反攻阶段,老家(湖南湘乡市棋梓镇原大坪洲石边山,现在湖南水府旅游区谷水上游)上空时常可以听到飞机的声音。大约是端午节前夕的一天早上,我正在家里吃饭,突然从谷水方向传来一阵刺耳的飞机轰鸣声,明显感觉与平时的飞机声音不同,噪音特大且声音奇怪。我迅速跑出屋外,只见一架飞机从我家屋顶上呼啸而过,仿佛是贴着瓦片飞过去,飞机上螺旋桨巨大的风力把屋前梧桐树
我国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的中心——南岩,位于紫霄宫西约2.5公里处,山岭奇峭,林木森翠。危崖上接碧霄云天,下临万仞绝涧,其风景奇幽为武当三十六岩之冠,故有“路入南崖景更幽,,之誉。  在南岩悬崖峭壁上有建于元代延祜元年(1314)石砌仿木结构天乙真庆宫石殿,其梁柱、檐檩、斗拱、门窗均用石材雕琢、拼砌而成。石殿内三清塑像庄严肃穆;五百铁铸灵官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太子卧龙床组雕形象生动别致。游人站立殿前
据俄罗斯《论据与事实》、《真理报》报道,像癌症和艾滋病这样的疾病目前仍属不治之症,然而科学家有望在100年内发现治愈这些绝症的良方。现代病人如果能陷入漫长的“睡眠”,等l00年后良药发明时再“复苏”,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梦想。  据悉,俄罗斯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可以长期保存人体细胞的“人体冷冻术”,目前在老鼠身上的实验证明,俄罗斯科学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让“冷冻人体”在100年后复活,也许不久
到过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的人们,想必都会对中共深圳市委门前广场上的那座雕塑留下深刻印象:一头粗犷雄伟的拓荒牛正在奋力腾跃,只见它勾头蹬腿,筋肉暴起、重心向前浑身使力,将身后一个巨大的树根拔出地面……  这座代表改革开放精神的深圳特区标志性雕塑,初名“开荒牛”,又名“孺子牛”,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1925年生,广东南海人)创意设计并完成。  其实,最先构想的并不是牛的造型,这中间还经历了一
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及伦理道德的影响,人们普遍持有“生要完肤,死要厚葬,全尸去见列祖列宗”的观念,而往往把从去世者身上摘取器官视为丧失天良。  在器官移植技术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即从一个人身上取得能够成活的器官移植给另一个人,但这一行为究竟是否符合伦理道德,一直存在着争论。  伦理学家认为器官移植有利于人类健康,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支持这一行为。美国学者肯宁汉在《器官移植的道德》中写道:“
杨怀超  人到古稀之年,蟄居内心深处的东西最易勾起苍凉的怀念。在打倒“四人帮”后,我和家人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结,那就是失去联系的父亲杨怀超到底去了哪里?居委会的人曾对我们说:“你们的父亲是国民党官员,去了台湾。”母亲也曾对我们说:“你们的父亲到哪里,哪里的警察都来抓他。那些年他带着我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居住时,常常被当地警察追捕,回到湖南新田老家不久,同样,县政府也派人来抓他,我也不知道他去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