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探析

来源 :职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do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视唱练耳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锻炼学生的听音、节奏、识谱、视唱技能,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声乐、钢琴、儿歌弹唱等其他音乐科目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其今后从事幼教专业做好准备。本文分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视唱练耳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以期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    视唱练耳
  一、视唱练耳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视唱练耳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含了乐理、音准、节奏、识谱、视唱等技能,是一门侧重于音乐技能训练、实践性较强的音乐科目。中职音乐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学习视唱练耳不仅能锻炼学生听辨音乐和识谱唱谱的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视唱练耳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乐理知识,训练学生的听音、辨音、视唱能力,提高音准,增强节奏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素养。但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数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很少人有声乐或器乐特长,而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音乐学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视唱练耳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一般每周开设不足2课时。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程不够重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学习的课程较多,没有意识到视唱练耳课程对提高自身音乐技能的重要性。多数学生音乐基础薄弱,认为学习音乐就是学会唱歌,对于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反复的音阶模唱练习等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给视唱练耳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视唱练耳教学。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只需要黑板和钢琴,教师一边讲授乐理知识,一边弹琴听音模唱,容易忽视速度、力度、表情记号等音乐术语,缺乏音乐情感的表达。
  第三,缺乏与相关课程的联动结合。视唱练耳教学缺乏与声乐、钢琴、儿歌弹唱等专业课程的结合,学生课下练习时间多用于学习声乐或者钢琴,对视唱练耳的练习缺乏主动性,认为只要上课前临时唱一下就可以了,导致学生在学习钢琴或声乐的过程中问题百出。例如,掌握不好视唱,不利于学习声乐歌曲的识谱及音准,也不利于把握弹唱儿歌及钢琴曲的音准节奏。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水平的对策
  学生视唱练耳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過程,无法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练习要循序渐进,教师要给予正确指导,挖掘教学中的新方法,从而提高视唱练耳教学水平。
  (一)认识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和带领学生认识到视唱练耳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只有学生愿意学习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应避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训练音准、节奏,反复模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音乐的速度、节奏、强弱等音乐术语,丰富学生的演唱情绪。例如,当前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流行音乐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分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互帮互助、互相进步,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例如,在练习双声部视唱曲目时,让两组学生分别视唱高声部和低声部,通过交互式练习,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是在黑板上书写乐理知识进行讲解,再用钢琴弹奏视唱曲目,学生跟唱。这样的方式比较单一,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大多数学校都已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同样可以运用多媒体,引入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形式,增强学生新鲜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例如,教师在讲解儿歌《小红帽》的过程中,可以先播放《小红帽》故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学习这首儿歌,等学生熟悉旋律后,再带领学生分析曲谱,练习视唱,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利用软件对一些传统曲目进行改编,发散学生思维,或者鼓励学生创作,让学生之间相互分享、沟通、交流创作的作品,从而开阔视野,激发潜力,丰富情感体验。
  (四)加强同其他学科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视唱练耳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包括乐理知识讲解、听音训练及视唱练习等,同时视唱练耳对声乐、钢琴、儿歌弹唱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在钢琴教学中,可以挑选一些儿歌曲目,教师带领学生先进行曲目的节奏和视唱练习,等学生掌握了准确的节奏后再进行弹奏练习,在弹奏的同时跟着钢琴一起唱出曲谱。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弹奏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视唱水平。
  参考文献:
  [1]何黎丽.中职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音准培养问题研究[J].歌海,2009(3).
  [2]杨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意见[J].音乐时空,2016(9).
  [3]肖菊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探究[J].音乐时空,2015(1).
  [4]廖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的有效探究[J].大众文艺,2017(9).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年来,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型体育运动深受学生喜爱,健美操能改变学生的身体姿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校园生活。本文分析形体训练和健美操的关系、技工院校健美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形体训练对健美操教学的作用,以期全面纠正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健美操动作质量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技工院校 健美操 形体训练  健美操是以基本动作为技术要领,以健、力、美为特征,以有氧运动为
摘 要:本文尝试将美育的教育理念与电类专业教学融合,以此改变传统电类专业教学给人留下的枯燥、乏味、毫无美感的初始印象,以“美”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充分发挥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实现自由发展,提升其电类专业知识水平。  关键词:美育 自由 创造  课 题:本文系无锡技师学院院本研究课题——美育在电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KT—27)研究成果。  早在20世纪早期,苏霍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职业教育必须在德育工作特色建设上下功夫,开展德育工作创新研究。本文阐述了新时代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的重大意义和基本支撑,构建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的基本模型,并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促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职业院校 德育创新 模型构建  课 题:本文系南阳市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机制建设作支撑。科学建构并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实践规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领导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对推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积极心理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职业院校要运用多元整合的德育策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美德,促进其进行学习、生活的积极体验。要通过课程思政、多彩活动、师德育人、校训与家训结合等方法,探寻立德树人的途径和策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通过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师德育人、家校育人、文化育人等方式,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 立
摘 要:技工学校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每个人既具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共同心理特征,又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出现过激的行为。所以,探索出一种适合当代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技工学校要重视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思想动向,研究学生现阶段的心理问题,找到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可操作的心理调适和疏导的方法,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互联网+
本文根据北京汽车技师学院多轴加工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案例,提出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估—反馈”的工作过程理论引入资源开发过程,总结出“解析人才模型—确定学习场景—选定实验DEMO—制作交互式资源”的四步骤开发路径.聚焦学习场景设计难题,创新性地提出“确定学习路径—设计学习场景—设计交互行为—素材收集”的四步骤开发策略,为同类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职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体育教学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式教学,以此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本文对体育游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展开探究,希望能对中职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游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有理论的合理性,是由新的时代使命所决定的。从历史性、理论性和发展性三重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再认识,有益于深化和拓展对发展中的“新时代”的认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中共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逻辑;基于唯物史观判定社会主要矛盾由“需要与生产”转化为“需要与发展”,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安排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使命型时代。
文化的本质是指导人类行为的价值或规范,中华文化也不例外。“文化润疆”中的文化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与之关联密切的是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职业文化和公共文化四种文化类型。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包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职业文化和公共文化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它们蕴涵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将这些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注入边疆民众的心中,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促进边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取得“文化润疆”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