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张文扬老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叫好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fei223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笔者有幸赴南京参加全国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三届课堂教学大赛,听了扬州的张文扬老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感想颇多。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株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又是一株令人敬畏、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它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时不要抱怨,应该以顽强的毅力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等方面突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散文,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对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的柳树作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篇幅,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我为张文扬老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叫好。
  一、教学有法,授生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张文扬老师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引领学生采用主动提问、用心品读、分享感受的学习方法,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把方法给予了学生。紧扣“神奇”展开教学,这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这是暗线。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强大的生命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恶劣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二、以疑促教,教少学多
  课始,张老师出示书后练习中第三题的两句话: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并指出:只有会思考,才能更有效地提问。(师板书:主动提问)
  学生的问题有:柳树神奇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让人望而生畏?为什么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教师板书:神奇 望而生畏)
  随后告诉学生:只要用心品读就能解答。(师板书:用心品读)
  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张老师紧扣书后习题,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于永正老师认为:“课堂是‘学堂’,不是‘讲堂’,不做‘教师’,要做‘导师’。只有课堂上少讲,才能使学生有阅读、练习、讨论、思考、感悟的时间。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张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激励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
  三、自主探究,引发想象
  随后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6、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持久的干旱” “严酷的寒冷”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干裂的土地、弱小的柳树,让学生初步感受恶劣的环境,随后让学生介绍搜集到的资料,感受柳树生存的不易。
  “雷轰电击”
  让学生大胆想象柳树会遭遇哪些伤害。
  再让学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前后两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四、互助共享,共生智慧
  自然界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社会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在英国有一所举世闻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在1901—1982年间,这个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先后有25位荣获诺贝尔奖,从而使这里成为各国学子向往的“圣地”。为什么卡文迪许实验室能产生这么多的优秀人才呢?这就是因为这里的科学家们倡导并养成了密切合作的风气,打破了“文人相轻”的怪圈,“共生效应”在其中起着积极作用。一个班级有近六十名学生,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智慧的交流,获得快速的成长。
  片段:
  师:就让我们走近这株柳树,感受它成就的绿荫,感受它的神奇。选择一处感受,写在书上,一会儿我们来分享感受。(师板书:分享感受)
  学生运用阅读批注自学第五自然段。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和思考。如:锻铸、苍郁、深沉,两人合抱动作演示等,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柳树的高大形象,感知柳树的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尤其以“撑立、伫立”这两个词为“抓手”,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计、导语的渲染都围绕这些词来展开,将“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保全生命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词句调用到“撑立、伫立”身边,成为它们的丰厚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烘托下血肉丰满,巍然屹立。学生读懂了词,同时也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再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五、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师: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想象,感受柳树伫立的坚强。(音乐起)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感受柳树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对其产生深深的敬意。
  随后张老师又让孩子们带着敬畏之情再读这两句话——“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师:学到此,你们肯定会产生新的问题,第八自然段写法上有没有新的问题?学生质疑: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的灞河柳,不是多此一举吗?继而引出反衬的写法。作者将自己的感受贯穿全文:初见、细看、想象、联想;不由得、感到、知道、感叹。
其他文献
文章应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贝叶斯修正方法,通过对权重和决策者或DMU(决策单元)偏好的合理分析,创建一种能帮助厂商降低经营风险而动态地选择客户的方法。生产厂商可根据自己
成长是我们生命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身为教师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名名师。对于教师而言成长则意味着自身健全人格的不断完善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反思就是反省、思考,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通过反思发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使经验得到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