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大师”齐白石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白石最初的职业是木匠。他16岁时投师周之美门下学做雕花木匠,学得很有兴致,不仅学会了师父的平刀法,还通过自己的不断琢磨,改进了圆刀法。齐白石雕花手艺不错,但最终还是改了行。关于他的改行,家乡传闻说是因为齐木匠太挑活儿,别的雕花刻镂师傅见工即做,而他却挑三拣四,只会抠门。舆论的刺激让小齐木匠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他发誓一生钻研抠门绝技,成为大师。
  齐白石用一生的行动贯彻了这一誓言。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齐白石的抠门技术越来越精,名声越来越大,举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娄师白在访谈中提及老师的节俭技术让人瞠目:老头腰间挂着一斤多重的一大串钥匙,值钱的东西当然锁得死死的,就连油和米也锁起来,每次做饭,他都亲自开锁,用香烟筒计量取米。如果不是因为时间关系,他甚至想一粒一粒数,生怕佣人偷吃。
  1936年,齐白石去四川,娄师白替他管家。齐白石除了规定家人每天的菜金和日常开支外,全院的门窗箱柜一律贴上封条,为封得严实,贴成了“米”字,大师就是大师,中国假期能过出英伦风。
  据娄师白回忆,齐大师确实异于常人,可一心二用,家人在旁择菜时,他边画画边斜眼盯着,骂:“这些还能吃,就扔了?”齐家南院长了很多稀烂贱的苋菜,娄师白把叶子黄的摘掉要扔,老头不让,拿指甲掐,掐得动的炒着吃。最过分的是,客人拿来的卤肉,包肉的大白菜叶子不扔,仔细抖干净,切碎,用盐腌上,送粥。齐家的餐桌上就没见过绿色,股民甚至想把齐家的餐桌搬到证券交易所当看板。
  家里吃不好,出门吃更是妄想。娄师白幼年时与齐家小孩同校,齐家小孩上学时,车站小贩总在那儿叫卖,孩子就吵着要老头买零食,老头很生气,就对小贩说:“你们老围着我这儿转,我孩子吃了东西我可不给钱。”大师说得对,就应该白吃,“齐白食”嘛。
  齐大师对内虽然节约,来了客人还是要讲究礼数的,这就不得不引出齐家那块震撼了整个中国文化圈的“白石糕”了。廖静文在回忆录《徐悲鸿一生》中说,她和徐悲鸿去拜访齐白石,大家十多年未见,齐白石很高兴,从腰带上取下著名的一斤钥匙打开柜子。这个柜子有点像俄罗斯套娃,打开一层门,还有一层门,再打开一层门,还有一层门,三重门过后,老头小心翼翼地端出一个碟子,上面放着著名的“白石糕”,请他俩吃。
  这块著名的糕点大概只有铁齿铜牙纪晓岚能对付,其特色是既小又硬,吃起来就像是咬一元硬币。甭管好不好吃,都是招待客人的排场,只要来了客人它便会闪亮登场,张大千、李可染、黄苗子……他们都见过。
  黃永玉在 《比我老的老头》 一书中形容这块糕点说:
  “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我理所当然以为干掉它的是廖静文,后来发现新凤霞的回忆文章里也提到尝过这块“白石糕”,她吃的时候是有心理活动的:
  “这些点心大部分已经干了、硬了,有些点心上面已经发霉长毛了,可我们还是高兴地吃了一些,显然这些吃的东西他是轻易不给人吃的。”
  确实如此,齐白石的孙子齐可来回忆说,老人偶尔高兴,会把正在玩耍的孙辈叫过去,打开那个宝贝大柜子,从里面取出发霉的糕点给孩子们吃,老头在家说一不二,孙子不得不咬牙下咽。
  大概是孙子吃完糕点后老头忘记了补货,黄苗子说,他有一次在齐家居然吃到了水果罐头!当时的情况稍特殊,黄苗子去齐家不是做客而是买画。面对采购商,齐大师非常大度地祭出了罐头,这让黄老板很有面子。不料黄老板付完画款刚要走时被老头叫住,大喝:“把罐头钱付了!”
  比罐头更新鲜的是水果,老头的女儿齐良芷回忆说,确实有人在他家吃到过时令水果。这个可以写进家族史的大事件发生在1956年春,齐大师有天突然携子良迟、良己造访周恩来,周恩来请爷仨吃的是面,大师吃完后小声对儿子说:“把汤喝完,这是鸡汤。”儿子没喝,说早上在朋友圈灌了一肚子。饭后,周恩来送齐大师回家,齐大师让家人买了苹果回来。周恩来懂礼节,先削了一个递给齐大师,齐大师推却说客人先用,周恩来竟然不客气,真的吃起了苹果。齐大师看着周恩来一口一口咬苹果,心疼,肾更疼。
  上述轶事发生时,齐白石已经名满天下了,其收入可谓日进斗金,莫说是招待客人一个苹果,就是两个,一狠心也是请得起的,但老头依然不忘初心,努力做一个有始有终的抠门大师。
  除了通过抠门来节流,还要努力开源。齐白石开源的主要途径是卖画,他的业务特色是童叟无欺、六亲不认,讲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赊账、不还价、不以物代钱。
  1921年,齐白石从北京到长沙,遇老友索画,因为是多年故交,碍不过面子,便画了给他。第二年,齐白石再到长沙,这个朋友又来索画,齐大师无奈之下又给他画了,不过画好之后,齐大师在上面题写了一首诗:
  “去年相见因求画,今日相求又画鱼,致意故人李居士,题诗便是绝交书。”
  谁也别想从齐大师这儿占便宜,齐良末说他父亲齐白石是这样对付鸡贼求画者的:
  “比如说画一个虾10块钱,举个例子啊,两个虾就是20块钱。人家说了,我没有那么多钱,只有15块钱,怎么办?他就这样了,那边画一只整虾,那上头再画一个虾脑袋半拉,15块。他就这样的,常常有。”
  其实这个收费标准已经不低了,娄师白说“那时两块钱一袋面粉吧。”
  齐大师卖画是明码标价的,价目如下:“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册页折扇每件6元”;“题上款者加10元”;“花卉加虫鸟,每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工笔贝叶草虫,每只照原笔单加三倍,大洋红之画另加价”。
  虽然齐白石创作题材很广,画风不限,但有一条,不画没见过的东西。当然,也有一次例外,据藏于北京画院的齐白石手稿记载,某土豪非要齐白石画一条大龙,齐大师虽然没见过龙长啥样,但因为人家钱给得足,不赚可惜了,于是想了个招:先画一个花瓶,又在花瓶上画了一条龙。   齐大师的作品集里几乎看不到神话中的各种怪兽,除了只进不出的貔貅,那是他对着镜子的自画像。他也很少画人像,画起来费事不说,还经常遇见狡猾的双胞胎求画,周杰伦出一半,东尼大木出一半,画完拿出去轮流显摆。最可恨的一次是来了七个长得一模一样的,葫芦娃!
  齐白石抠门守财确是事实,但他还是有原则的,绝不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人。据齐白石《癸卯日记》 记载,1902年秋,翰林院编修夏午诒来信,请齐白石到西安教画,这期间大师就只为夏午诒画东西。齐大师在6月4日的日记中说,有一位求画者出十金索白石工笔中幅,被辞,又以四金索一美人条幅,亦被辞。老头在日记中写道:
  “余为夏大知我偕来,重金轻情,非君子也。”
  齐大师卖画从来都是明码标价,但也有例外的时候,这就是著名的“大白菜”事件。每到冬天,北京的街头就有人推车卖大白菜,齐大师某天一时兴起,拦住菜农说,愿意给他画一幅白菜,换他一车白菜。不料这菜农不解风情,怒斥大师假白菜换真白菜,搞商业欺诈。启功说齐大师这次大出血是效仿旧文人自造“佳话”,可惜夭折。据说老头夹着画回家时郁闷地说:“真是有辱斯文!”大约菜农不恭敬,说了“好白菜不能让你拱了”之类的话吧。
  艺术家的身上多少都有些怪癖,其處世待人的方式多与常人不同,思维方法、行事手段也不会循于常理,这和人生经历有关。齐大师虽然思想、情感和行为随时代推移不断发展变化,但乡村生活形成的诸多习性并未随着艺术上的成功而改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从他对钱的处理方式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对齐白石大师而言,日常开支是几乎没有的,收入却是应有尽有的。严重的收支不平衡让老头特别头疼,怎么存放这些钱?
  据齐白石1919年 《己未日记》 记载,他的钱最初是存在好友杨度那儿的。杨度的折子上记:
  “齐白石山人寄存款项于虎头陀室。约以周年八厘生息。随时可以取还。非濒生及其世兄子贞亲自取款,不得发与他人。他人得此折者,不足为据。虎头陀杨皙子批。”
  存在杨度那儿的钱,只有齐白石自己和大儿子才能提,有折有卡有密码都不好使,只能靠刷脸。杨度死后,齐白石就把钱放在竹篮里,攒够一篮存银行。后来怕通货膨胀,换成了金条,大师的钱从此变得愈加神秘难寻。
  齐白石的小儿子齐良末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齐家房子坏了,周恩来批示维修,墙拆到一半工人打起来了,原来墙里发现了金条,老头突然想起墙下应该还藏有东西,赶紧决定不修了。
  此后,齐白石认为把金条藏在墙里不够保险,只有越危险的地方才越安全,于是找了个木疙瘩,挖好洞塞进金条,扔院子犄角里,谁都不告诉。一天,有收破烂的过来,家人看木头挺碍事,给卖了……
  痛定思痛,齐白石最后把钱换成60根金条,装在一个长长的口袋里,终年绑在身上。平常谁都看不出,就是一个朴素老头,脱下外衣,活灵活现奥斯卡,金光闪闪小金人,引无数明星竞折腰。
  (选自《人五人六》/张发财 著/岳麓书社/ 2017年11月版)
其他文献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日军战机轰炸位于上海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导致商务印书馆办公大楼、总厂房、机器设备以及出版物和东方图书馆收藏的几十万册中外图书 (其中不少是珍本和孤本) 全部化为灰烬。  在这场浩劫中,一些留存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印刷所的名家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剧本、文艺评论、随笔、访谈录和译稿等,也一并葬身火海。“一·二八”以后,这些作品命运多舛,有的重见天日;有的杳无声
因兴趣爱好得名的。陆游 《老学庵笔记》 中记载,范仲淹“喜弹琴,然平日止弹 《履霜》 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履霜”一词源自《周易》“坤”卦:“履霜坚冰至”,本意是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了,引申為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警戒自己看到当下的迹象而对未来有所警惕。范仲淹对 《履霜》 曲情有独钟,无疑可以反映出其性格的某些侧面。  因创作方式而得名的。贾岛作诗耽于苦吟,曾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
“人近而事古的,我记起了泰戈尔。他到中国来了,开坛讲演,人给他摆出一张琴,烧上一炉香,左有林长民,右有徐志摩,各个头戴印度帽。徐诗人开始绍介了:‘纛!叽哩咕噜,白云清风,银磐……当!’”这段话出自鲁迅先生的名文 《骂杀与捧杀》,原署名阿法,发表在1934年11月23日的 《中华日报》 上,此时徐志摩、林长民均已去世。  鲁迅与徐志摩素不睦,但他对林长民的不恭,出乎许多人预料。林长民是才女林徽因之父
陈炯明是北洋时期一位雄踞一方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在人们印象里,他是背叛孙中山的反动派,罪证就是1922年“六一六炮轰总统府”事件,逼得孙中山化装逃往上海。然而,实际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孙陈二人为何决裂?炮轰总统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广州百余平民究竟丧命于谁的火炮之下?将近百年前这迷雾重重的事件,我们努力以尊重历史的理性态度,拨开迷雾,展露它的真容。  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护法运
请有文章被选用的作者与本刊联系(电话、信函、电子邮件均可),我们将按有关规定奉寄稿酬。  欢迎读者为本刊推荐各类已公开发表的优秀文字,一经采用将支付推荐费。来稿一律不退,敬请自留底稿。  敬告著作权人:稿件凡经本刊使用,如无电子版、有声版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作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网络合作媒体进行电子版信息网络傳播;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费。
摘 要:如何使学生在阅读童话时乐意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分享阅读的快乐呢?文章通过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巧妙搭建阅读支架,教学生有分享、有方法、有思考地学习童话,使阅读与表达相辅相成。  关键词:经典童话;搭建支架 ;独特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029-02  一、巧借课文插图,厘清文章脉络 
东汉灵帝刘宏,永康元年 (167年) 被迎立为帝。史载,光和四年 (181年),灵帝在后宫修建一排商铺,让宫女们做买卖。她们相互间又发生盗窃,甚至争执逐斗。  灵帝换上商贾的服饰,从中饮宴作乐。而且,他开店做买卖还不止一次。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称,“灵帝数游戏于西园,令后宫宫女为主客,帝身为商贾。”  西晉武帝司马炎之孙、西晋惠帝的长子愍怀太子司马遹,自幼聪慧,有司马懿之风。然长大后,
扶老携幼看电视  从一部纪录片里知道,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就开播了,这便是央视的前身,当时叫“北京电视台”。我有个中学同学非常肯定地说,至迟到1976年,南京已经可以收到电视信号了。他对头次在家中看电视的日期言之凿凿,实因家中那台自己组装的电视机恰在一个非常时期组装成功:毛泽东去世的那段时间,电视机正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全家人围着看他哥哥摆弄天线,屏幕上先是雪花点,后来有扭曲的条纹,再后来,
摘 要:在“大语文”课程观的影响下,课程资源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将课程资源作为独立板块进行强调要求,可见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运用意义。文章分析了课程资源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并重點探讨小学语文
小舅舅葆玖也患白喉,  奶奶福芝芳一听就晕过去了  我是1957年生人,生在上海马思南路87号。两岁和妈妈到北京,爷爷梅兰芳在我四岁时过世了。我一直生活在梅家,所以我这个外孙也随着其他孩子一起叫外公外婆为爷爷奶奶。  梅兰芳和奶奶福芝芳共生育了9个孩子,活下来的是老四、老五、老七和老九,我妈妈是老七,老九就是梅葆玖。家里人记忆最深的是老三,七八岁时得了白喉,当时白喉是传染病,没救过来。据说老三和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