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困惑:①课内、课外如何把握资源的“度”?②课内资源毕竟少于课外资源,怎样让两者更好地结合而不产生矛盾,不发生冲突,究竟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孰轻孰重?③资源的运用会不会把一堂语文课上成科普课或其他类型的课,从而没有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点?
在广州中星小学跟岗学习的第三天,笔者听了中星小学陈康英老师执教的诗歌教学课例《七律·长征》后,对以往的这些困惑有了一些新思考。
《七律·长征》是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红军长征是何等的壮举!但是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难,基于对文本的细读和对学情的了解分析,陈康英老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深厚感情。笔者整理如下:
1.运用文本的背景资源,缩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距离
“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陈老师引导学生初识作者毛泽东、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回顾领袖与长征的内容,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缩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距离。
2.运用名家朗读的音频资源,为学生播下诵读的种子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七律诗中表现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首《七律·长征》的韵律和节奏美呢?陈老师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播放了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康桥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模仿知名艺术家的朗读,为学生播下诵读的种子,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3.运用图片、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感悟文本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演示,能使抽象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陈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环节“细品诗意,感悟诗情”上,引导学生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陈老师展示了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引导学生体会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辛。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这诗句时,陈老师向学展示了当年寒光闪闪的铁索桥图片,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站在这13根铁索上,我看到了桥上_,桥底 _,桥对面_,那场面真叫人_。”紧接着,陈老师播放了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视频,通过多媒体演示,使抽象内容直观化,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在陈康英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这节课中,笔者发现:正是因为陈老师能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她的语文课堂多姿多彩、丰富而实在,让她任教班级的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感受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另外,笔者在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更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师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所以,笔者认为,要把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地引进到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①发现、判断和取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善于发现、正确判断和果断取舍的能力。②组合、变通的能力。为了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的能力,要对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转换、变通,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让课程资源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更有效。③协调、沟通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才能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一片广阔而崭新的天地,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为语文教学引进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感受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园小学)
在广州中星小学跟岗学习的第三天,笔者听了中星小学陈康英老师执教的诗歌教学课例《七律·长征》后,对以往的这些困惑有了一些新思考。
《七律·长征》是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红军长征是何等的壮举!但是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难,基于对文本的细读和对学情的了解分析,陈康英老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深厚感情。笔者整理如下:
1.运用文本的背景资源,缩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距离
“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陈老师引导学生初识作者毛泽东、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回顾领袖与长征的内容,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缩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距离。
2.运用名家朗读的音频资源,为学生播下诵读的种子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七律诗中表现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首《七律·长征》的韵律和节奏美呢?陈老师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播放了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康桥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模仿知名艺术家的朗读,为学生播下诵读的种子,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3.运用图片、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感悟文本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演示,能使抽象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陈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环节“细品诗意,感悟诗情”上,引导学生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陈老师展示了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引导学生体会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辛。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这诗句时,陈老师向学展示了当年寒光闪闪的铁索桥图片,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站在这13根铁索上,我看到了桥上_,桥底 _,桥对面_,那场面真叫人_。”紧接着,陈老师播放了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视频,通过多媒体演示,使抽象内容直观化,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在陈康英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这节课中,笔者发现:正是因为陈老师能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她的语文课堂多姿多彩、丰富而实在,让她任教班级的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感受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另外,笔者在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更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师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所以,笔者认为,要把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地引进到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①发现、判断和取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善于发现、正确判断和果断取舍的能力。②组合、变通的能力。为了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的能力,要对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转换、变通,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让课程资源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更有效。③协调、沟通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才能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一片广阔而崭新的天地,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为语文教学引进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感受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