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与情感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据的科学处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蕴含着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情感,也是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高中物理关于开普勒定律的教学,可依据相关科学史,通过数据处理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从观察到理论的科学认知过程,从中领会科学思想与方法,并获得情感体验,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数据处理;科学素养;开普勒定律
  数据的科学处理体现了科学探究中处理信息和运用实证的能力,属于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认为科学素养表现为三种能力,其中之一就是对数据和证据进行科学的解释说明.[1]根据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是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2]
  发现开普勒定律的科学史体现了科学认知过程中观察与理论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开普勒分析处理天文观测数据,从中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高中物理中关于开普勒定律内容的教学价值,不仅仅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起到铺垫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价值,不妨将教学内容还原到科学发现的起点,通过一系列关于数据处理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会科学家曾经遇到的困难,领会科学思想与方法,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一、准备活动——描绘水星绕日运动的轨迹
  开普勒定律的发现得益于第谷积累的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而数据本身不会说话,只有经过科学处理才能体现其价值.开普勒通过研究火星的观测数据进而发现轨道定律.火星轨道是当时已知的行星中偏心率较大的,但仍十分接近圆.水星轨道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偏心率最大的,教学中可通过先描绘水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为后面的学习过程做铺垫.表1根据现代天文数据整理而成,记录的是水星绕日运动的某个周期内与太阳连线的角度和到太阳的距离.[3]假定水星的运动轨迹与太阳在同一个平面内,则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大致描绘出水星的运动轨迹.
  为了便于确定水星的位置,按照极坐标系设计坐标纸,太阳处在坐标原点的位置.在设置合适的坐标分度值之后,不难完成轨迹的描绘,如图1.学生在描绘轨迹的过程中体验处理数据的方法,对水星的椭圆轨迹有了直观的感受,为学习开普勒第一定律起到铺垫的作用.由于表1中相邻两组数据的时间间隔相等,还能进一步判断水星运动速度大小的变化特点,为学习开普勒第二定律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体会到相等时间间隔的数据对于研究物体运动的意义.
  二、分析第谷的火星数据,体会开普勒的困难
  在描绘水星轨迹的活动之后,教师给出根据第谷的火星观测数据整理而成的表2(第谷的火星观测数据时间跨度有近20年之久,表2并未呈现历史上的全部数据).[4]比较表2和表1可以看出,表2中没有记录火星到太阳的距离,并且角度不是以太阳为中心的.通过比较,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开普勒根据第谷的数据确定火星绕日运动轨迹的难度.
  如图2所示,假设要给无法到达的目标A定位,可以选择B、C两个观察点,测量[∠B]、[∠C]和BC的距离.这个例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开普勒在地球轨道上选择观察点给火星定位的研究思路,如图3.然后可进一步介绍开普勒利用火星的数据先确定地球的轨道,再根据地球的轨道确定火星位置的探究过程.
  开普勒将火星数据的处理结果和圆轨道的理论模型比较,发现最多会有8分的角度偏差.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开普勒没有忽略这8分偏差的原因和意义.历史上第谷观测数据的误差被认为不超过2分(可提醒学生比较表1和表2中数据记录的精度).8分的偏差已经超出了测量的不确定度,是不可忽略的.这个科学史上8分偏差的细节,蕴含着数据处理的科学思想,作为科学教育的好素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重新发现”开普勒第三定律
  教学中可将开普勒时代已知的六大行星(包括地球)各自到太阳的平均距离R和绕太阳公转的周期T整理在一起(见表3),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探究“平均距离R”和“周期T”之间可能存在的数量关系,即“重新发现”开普勒第三定律(实际上应该研究椭圆轨道半长轴与公转周期的关系,这里做了简化).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不可能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重新发现”的意义在于经历从数据中寻找规律的体验,提高科学素养.
  如果平均距离R与周期T满足[R=kTμ]的关系,比较图4至图8中各图线的弯曲趋势,可归纳得出[12<μ<1].以上的试探是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可继续试探进一步缩小[μ]的取值范围.至于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使得[R-Tμ]图像成为直线的[μ]的取值([μ=23],见图9)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历史上开普勒研究这个问题的难度与价值,也学习了处理数据的思想方法.在了解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内容之后,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行星的绕日运动会遵循同样的规律?[R=kT23]中的比值k是由谁决定的?提出与思考这些问题有利于批判性思維品质的培养.
  四、“倾听”行星的运动,感受定律的和谐美
  开普勒第三定律揭示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竟然遵循着简洁的数学关系,反映了行星的运动速度和轨道的大小之间很有节奏的比例关系,就像音乐中的和声一样.开普勒正是用乐谱的形式把六颗行星在远日点和近日点之间角速度的变化情况表征为一首“行星协奏曲”,如图10所示.[5-6]教学中可按照行星距离太阳远近的顺序演奏曲谱,请学生倾听行星的运动.先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的曲谱,发现随着距离太阳越来越远,音调越来越低.学生可根据对开普勒定律的理解推测木星和土星的音调和前面几颗行星相比如何变化,再听曲谱验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开普勒定律的发现不仅体现了求真的科学精神,而且体现了科学家对美的追求.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开普勒定律的学习过程,再仰望星空时,内心或许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拨动宇宙琴弦的兴奋感与幸福感.
  上述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集中展示了开普勒定律发现过程中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与情感.基于科学素养的开普勒定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原、重演或模拟科学家处理数据的过程,深化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OECD (2017),"PISA 2015 Science Framework", in PISA 2015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Science, Reading, Mathematic, Financial Literacy and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OECD Publishing, Paris.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8-80.
  [3] U.S. Naval Observatory. The Astronomical Almanac for the year 1990[M].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9: 20402, p.E9.
  [4] J. Kepler. Astronomia Nova[M]. Heidelberg:G. Voegelinus,1609:201-300.
  [5][美]I.伯纳德·科恩.新物理学的诞生[M].张卜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5.
  [6]申先甲,张锡鑫,祁有龙.物理学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271.
其他文献
有这么一个案例:在教学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章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通过本章节知识学习,你对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有何建议?问题虽然有些突兀,但意图还是显而易见的,希望学生将历史的认识与现实相结合,得出学校需要民主、平等的人文环境的结论。在学生的回答中,有一位学生讲了这么一句话:“希望校长吃与我们一样的饭。”初听上去,以为该生在课堂捣乱,但一品味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英语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同  时,《英语课程标准》也对相应等级学生的年阅读量作了明确规定。然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经过几年在校学习并未达到规定的阅读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滞后,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阅读训练效果不够理想。我校经过在初一部分学生中的探索与实践,发现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是快速提
摘 要:当前中小学课堂仍然缺乏生动和生机,其主要症结在于学生活动的形式化、程式化和随意化。为此,教师需要加强研究和培训,积极寻求突围之策,将“学”作为学生活动的出发点,将“活”作为学生活动的着力点,将“动”作为学生活动的关键点。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学生活动;实践误区;改进策略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因此生物学蕴含着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把学生阅读时获得的体会和理解进行重复学习,那么学生最多也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原有的理解。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打破学生的原有理解,对文章的意义进行重新建构,这不仅激活学生沉睡的思维,而且可以提升学生阅读思维的品质[1]。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打破学生的原有的理解呢?质疑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何为质疑?词典意义是提出疑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些疑问,但是学生无疑不表
语文从生活开始,“语文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思考,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对此,王尚文先生曾作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想有效地让生活介
一、问题来源  氢化物的稳定性是试卷中经常考查的题目,通常考查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规律是,同周期从左到右,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但有时题目中会出现既不同周期也不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的比较,这时候如何比较呢?日前笔者在为某出版社审核一份原创试卷时,就发现有这么一个题目:“H2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是战争将一些动物变成了武器。有些动物武器获得了一定的效用,还有一些则不靠谱到让人一听名字就会大跌眼镜。鸽子导弹  导弹这种武器恐怕无人不知,可是你听说过“鸽子导弹”吗?是不是光听这个名字就会让你感觉很离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科学家曾试图开发一种“鸽子导弹”:在导弹前端设有镜头,将镜头采集到的目标画面传送到指挥部内部的屏幕上,让受过特殊训练的鸽子用啄屏幕的方法进行识别。
一、物理课程设计需要介入整体型认知风格的视角  物理课程设计是物理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对于课程与教科书的设计,认知心理学已被国际研究者纳入了研究视域.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指的是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1]58 .在诸多认知风格中,整体型与系列型认知风格显示出了与物理课程设计更为强烈的联系. 整体型认知风格的
那块芥末糖是西西亚国最老的老山羊羌九爷爷送给我的。他说,吃下糖的人会接连打十个喷嚏,然后,就会忘记自己是谁。  忘记自己?  ——那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游戏,我想。  我本来想亲自尝试一下这件有趣的事情,我向来是一只胆大又淘气的小山羊,想要尝试世间任何好玩的游戏。但当我正要剥开那亮晶晶的玻璃糖纸时,我停住了,我突然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我想要把这糖给一匹狼吃,我想知道一匹忘记了自己是谁的狼还会不会
批注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阅读方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说的正是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如金圣叹评点的《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等,都可谓批注的集大成者。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的空白处,用符号或文字记下自己的思考,或是感想、质疑,或是评价、补充,形成简洁明了并与原文呼应的批语和注解。它直入文本,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记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