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比较非金属氢化物的稳定性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o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来源
  氢化物的稳定性是试卷中经常考查的题目,通常考查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规律是,同周期从左到右,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但有时题目中会出现既不同周期也不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的比较,这时候如何比较呢?日前笔者在为某出版社审核一份原创试卷时,就发现有这么一个题目:“H2O的稳定性比HCl的稳定性弱。”命题者认为这是正确的。
  笔者将这个问题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也有很多学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看状态:常温下,H2O为液态,HCl为气态,液态的物质比气态的物质稳定性强。(2)看作用力: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或H2O的氢键数量比HCl的多,水分子间作用力更大,结构更稳定。(3)看反应条件:水是由氧气和氢气制得的,一般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在光照时不反应;氯化氢是由氯气和氢气制得的,在点燃或混合光照的条件下都能发生反应,而且比较剧烈。反应的难易程度与生成物的稳定性有关:反应越容易,生成物越稳定。(4)看氧化性:Cl2的氧化性比O2强,其原因是Cl2只有一个共价键而O2有两个,因此Cl—Cl键更易断裂,也更易反应,所以生成的氯化氢更稳定。
  二、问题探讨
  对于观点(1):我们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物质的两种不同性质,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影响,因此(1)是错误的。对于观点(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受组成物质的作用力所影响的,有的物质中的作用力同时影响两种性质,如离子晶体中的离子键和原子晶体中的共价键;也有的物质两种性质受不同的作用力影响,如分子晶体中的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理性质,分子内的共价键影响化学性质。水在固态时属于分子晶体,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氢键主要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熔沸点、物质的状态等物理性质,而物质的稳定性是化学性质,由水中的共价键所影响,氢键不可能影响化学性质,因此(2)是错误的。(1)与(2)错误的原因是混淆了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对于观点(3):在中学化学中,通常认为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越容易,则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这可能是命题者和很多学生易犯的错误。我们知道,任何规律都会存在着特殊情况,这里也不例外。对于观点(4):Cl2只有一个共价键,其Cl—Cl的键能为242.7kJ·mol-1,O2中的O=O化学键的键能为496 kJ·mol-1。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形成的分子越稳定,因此Cl2更易与H2发生反应。观点(3)和(4)中,都是根据比较得出氧气的氧化性比氯气弱,从而确定H2O的稳定性比HCl弱。其实,氢化物的稳定性应与非金属性有关,而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有所不同,因而这两种比较实际上是混淆了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之间的关系。
  那么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的强弱,通常用元素的电负性来衡量。电负性表示的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它的大小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出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一般来说,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的主体是元素的原子,它的强弱只与原子结构(如核电荷数、核外电子层数、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等)有关,而与外界因素无关。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是指非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反应能力的大小。非金属单质氧化性的主体是非金属单质,它不仅与原子结构有关,还受非金属单质的组成、状态,以及浓度、温度、压强等其他条件的影响。
  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它们分别指原子的性质和单质的性质。如我们通常认为可由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来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其实根据这个反应事实,得到的应该是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而不是非金属性的强弱。
  那么,氢化物的稳定性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呢?
  三、问题解决
  稳定性主要是指热稳定性。对热是否稳定,其实质就是非金属元素原子和氢原子之间产生的化学键强弱的问题,化学键越强,键能越大,越不容易断开,就越难分解,稳定性就越强。而对于气态氢化物来讲,化学键的强弱也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有关,通常来讲,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强,与氢结合就越牢固,氢化物就越稳定。因此,我们可以从电负性角度和键能角度进行比较。
  (1)电负性:氢的电负性是2.20,氧的电负性是3.44,氯的电负性是3.16,氧的电负性比氯大,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氯强。另外,构成分子的两种电负性相差越大,分子越稳定。根据电负性相差的大小,显然水中两种元素的电负性相差较大,所以水比氯化氢稳定。
  (2)键能角度:我们知道,O原子的半径比Cl原子小,故O—H键的键长比Cl—H键小,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O—H键的键能比Cl—H的键能大。查阅资料可知,水分子中O—H键的键能为468kJ·mol-1,而Cl—H键的键能为430 kJ·mol-1,O—H键的键能大于Cl—H键的键能,故O—H比Cl—H更难断裂,也即水更难分解,水的稳定性就更高。事实也是如此:水在约1470℃分解1.1%,而氯化氢在1120℃分解约1.7%。
  那么,是不是所有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都可以用电负性和键能来比较呢?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氮是非金属性很强的元素,电负性为3.04,而碳的非金属性没有氮强,只有2.55(均为鲍林数据),氮明显比碳强。按电负性规律应该是氨气比甲烷稳定,但事实却是相反的。经过实验,甲烷在1000℃才会发生分解,1200℃大量分解;氨气在500℃以上会发生少量分解,700℃以上明显分解,800℃大量分解。
  这是为什么呢?这跟它们的分子结构有关。
  因为甲烷分子是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一个C以sp3杂化位于正四面体中心,4个H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上,这就导致甲烷分子中C—H键不容易断裂,结果就是甲烷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热稳定性也很高。
  事实上C—H键的键能也大于N—H键的键能,前者为413 kJ·mol-1,后者为391 kJ·mol-1。氨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三角锥形,三个氢原子处于锥底,氮原子处在锥顶,稳定性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综上所述,氢化物的稳定性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电负性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跟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有关。因此比较氢化物的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有:
  (1)键能:键能越大,氢化物越稳定。用氢化物中原子间的键能大小来比较氢化物的稳定性是比较合适的方法,但是键能的数值一般不容易记住,因此可通过键长的大小来进行比较,同时再要看一下分子的结构,这样就不容易错了。
  (2)非金属性: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在中学化学中,一般只考查一些常见氢化物的稳定性,通常可用非金属性来比较。从元素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也可以看出,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其氢化物的稳定性基本一致,而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其单质的氧化性也基本一致,因此,在中学阶段,通常用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的大小来判断氢化物的稳定性是可以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与非金属性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氧的非金属性比氯强,但氧气的氧化性比氯气弱,因此对于H2O与HCl是不能用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来比较它们的稳定性的。教师在命题时一定要注意舍弃特殊情况,命制一些没有异议的试题。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模型方法处理生物学规律复习,可突破传统复习模式中存在的瓶颈,提高复习课效率,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关键词:模型;实验;复习课  生物学规律复习不是简单的呈现和回忆,而是需要将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为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课中掌握的方法,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下面以浙科版必修3“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细胞生
摘 要: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承前启后、深耕本原”的教学思路,思考知识的前后关联,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本质,更好地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承前启后;相切;知识本质  一、考试分析引发的调研  问题 如图1,在Rt△ABC中,已知∠C=90°,∠BAC的角平分线AD交BC边于点D.以AB边上一点O为圆心,过A,D两点作圆O(
作为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试卷讲评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熟练技能,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揭示规律,提高能力。特别是在初三复习阶段,上好试卷讲评课尤为重要。要高效地上好试卷讲评课,课前做足准备,肯定是高效试卷讲评的基础。如统计好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的人数的分布情况,统计好每题的得分率、每题的解答情况等。其中重点记录哪些题的失分率高,哪些失分是因非智力因素如审题不仔细、粗心大
回家找一找,妈妈身上最难看的地方。这是老师给一年级新生布置的第一次家庭作业。  第二天,老师让大家谈谈,自己妈妈身上最难看的地方是哪里。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老师环视了大家一眼,说:“那我先来谈谈。昨天我也特地回去看望了我的妈妈。妈妈的腰不太好,她佝偻着腰,在厨房里忙着。妈妈年轻的时候,腰杆挺直,腰曾经是妈妈身上最好看的部分,现在却成了妈妈身上最难看的地方。”  老师
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目标多元化,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教师很难确立课堂的教学目标,或者说,目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制定缺少明确的标准。  一、现状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要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往往是“三要求”:新课标要求、单元导向、课文重点。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在沙漠中心》的教学,一般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会列出以下几点:  1.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有这么一个案例:在教学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章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通过本章节知识学习,你对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有何建议?问题虽然有些突兀,但意图还是显而易见的,希望学生将历史的认识与现实相结合,得出学校需要民主、平等的人文环境的结论。在学生的回答中,有一位学生讲了这么一句话:“希望校长吃与我们一样的饭。”初听上去,以为该生在课堂捣乱,但一品味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英语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同  时,《英语课程标准》也对相应等级学生的年阅读量作了明确规定。然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经过几年在校学习并未达到规定的阅读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滞后,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阅读训练效果不够理想。我校经过在初一部分学生中的探索与实践,发现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是快速提
摘 要:当前中小学课堂仍然缺乏生动和生机,其主要症结在于学生活动的形式化、程式化和随意化。为此,教师需要加强研究和培训,积极寻求突围之策,将“学”作为学生活动的出发点,将“活”作为学生活动的着力点,将“动”作为学生活动的关键点。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学生活动;实践误区;改进策略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因此生物学蕴含着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把学生阅读时获得的体会和理解进行重复学习,那么学生最多也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原有的理解。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打破学生的原有理解,对文章的意义进行重新建构,这不仅激活学生沉睡的思维,而且可以提升学生阅读思维的品质[1]。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打破学生的原有的理解呢?质疑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何为质疑?词典意义是提出疑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些疑问,但是学生无疑不表
语文从生活开始,“语文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思考,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对此,王尚文先生曾作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想有效地让生活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