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第一部相机诞生至今,相机世界中能称为著名品牌的很多,但能从品牌上升为一种生活文化的却少之又少,徕卡(leica)就是这样的一个品牌。
在20世纪中期,德国徕卡相机以精湛的机械工艺雄踞世界相机王国的顶尖宝座,被喻为钢铁意志和精益求精完美融合的典范,它的各种经典机型至今仍被人们推举在神台。同时,徕卡也是尊贵与财富的象征,一台经典的徕卡相机。面世时的售价甚至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汽车,曾经英国的一些绅士常在身上挂一台徕卡,并不为拍照,只为了彰显身份的尊贵。
被历史铭记的徕卡
徕卡相机是顺应时代需求的产物,它的价值与历史上的辉煌是分不开的。自1913年诞生以来,徕卡相机的传奇就不曾停止过。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徕卡相机以其轻巧便携的机身、扎实精湛的做工经受住战场的严酷考验。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被历史深深映刻。
当战地摄影的鼻祖·罗伯特·卡帕背着他小小的徕卡相机穿梭在二战的枪林弹雨中,徕卡相机就是他的第二生命,伴随他记录下了无数难忘的瞬间。在诺曼底登陆时,他甚至举着徕卡相机与士兵们一同冲锋,拍下了在炮火中艰难行进的士兵的身影,被誉为全世界战争摄影中最经典的作品;美国著名摄影家大卫·道格拉斯·邓肯带着他的徕卡M3D-2走遍了二战时的太平洋地区、朝鲜半岛以及后来越战时期的中南半岛。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照片,邓肯还曾用它为自己的亲密好友毕加索记录了17年的点点滴滴,拍摄出了著名摄影集《毕加索的毕加索》;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尔·布列松一生坚持使用徕卡相机,捕捉了许许多多精彩动人的瞬间,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
除了战地记者和摄影大师外,许多国家政要、世界名流都是徕卡的忠实拥趸。在二战中,盟军主帅艾森豪威尔和德国主帅隆美尔虽然在战场上争锋相对、生死搏杀,但他们对徕卡的喜爱却是一致的,每天巡视战场都挎着一模一样的徕卡相机,被传为战时佳话,甚至隆美尔在德国陷落前,还匆忙写信给妻子,嘱咐把他的徕卡埋藏在森林里;甚至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对徕卡相机情有独钟,1986年4月发行的一套她70岁生日纪念邮票上,就有一幅女王手持徕卡M3型相机的照片。
“天价”——从相机到奢侈品
如果说法国人的浪漫让时装、香水、红酒迷醉了世界,那么德国人的严谨就是工业时代品质的象征,徕卡的“灵魂”也源自于此。德国人对于品质的极端追求在徕卡相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一层镀铬、每一个零件、每一丝接缝都一如既往的完美。徕卡的每一个部件都是由熟练技工亲手调校,不合格的产品绝不进入下一道工序。每一台机身都有独属的编码和技师的签名。以此作为品质的承诺。哪怕是在摄氏零下25度、零上60度的恶劣环境下,徕卡也一样可以泰然自若的正常工作。即使是同样以相机制造著称的日本也无法在制作工艺上与徕卡比肩。据说日本相机的制作公差是万分之三,而徕卡的公差只有万分之一。
最令人惊奇的是徕卡的外形设计,自半个世纪前推出M3至今。几乎从未改变,这在追求新功能、新款式的现代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但世界上无数的徕卡迷们依然固执地坚持着徕卡的经典之美,即使是改动一个小转盘都可能要冒着被徕卡迷们斥之为离经叛道的危险。
事实上,徕卡相机的长高之比非常接近黄金比例,外形简洁,朴实中透着优雅,“零部件最少化”的原则让徕卡从无多余的冗件,真正达到了“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境界。在许多相机收藏家的眼中。“面对一架徕卡,你完全可以不把它当做一件摄影工具,而是作为一件传世的艺术品,每一款徕卡相机都具有收藏价值。”
以品质升华为文化,进而为世人珍藏,徕卡也许是世界品牌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这也许是徕卡相机在拍场上屡屡创造“天价”神话的理由。
2012年11月,在第22届维也纳West Licht Photographica Auction拍卖会上,一台徕卡M3D-2相机以168万欧元的天价成为当天最贵的相机。这台徕卡M3D-2的昂贵理由让人叹服,它是徕卡公司专门为大卫·道格拉斯·邓肯(David Douglas Duncan)量身打造的,其型号“M3D”中的“D”就是Duncan的英文缩写,意为向邓肯致敬,全世界仅出产过四台。
在同年5月,第21届维也纳拍卖会上,一台1923年生产的徕卡O系列相机在经过竞标者一番激烈竞拍后,最终以216万欧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了徕卡O系列相机在2011年拍出了1305欧元的纪录。让不少人惊呼“天价”!
在20世纪中期,德国徕卡相机以精湛的机械工艺雄踞世界相机王国的顶尖宝座,被喻为钢铁意志和精益求精完美融合的典范,它的各种经典机型至今仍被人们推举在神台。同时,徕卡也是尊贵与财富的象征,一台经典的徕卡相机。面世时的售价甚至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汽车,曾经英国的一些绅士常在身上挂一台徕卡,并不为拍照,只为了彰显身份的尊贵。
被历史铭记的徕卡
徕卡相机是顺应时代需求的产物,它的价值与历史上的辉煌是分不开的。自1913年诞生以来,徕卡相机的传奇就不曾停止过。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徕卡相机以其轻巧便携的机身、扎实精湛的做工经受住战场的严酷考验。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被历史深深映刻。
当战地摄影的鼻祖·罗伯特·卡帕背着他小小的徕卡相机穿梭在二战的枪林弹雨中,徕卡相机就是他的第二生命,伴随他记录下了无数难忘的瞬间。在诺曼底登陆时,他甚至举着徕卡相机与士兵们一同冲锋,拍下了在炮火中艰难行进的士兵的身影,被誉为全世界战争摄影中最经典的作品;美国著名摄影家大卫·道格拉斯·邓肯带着他的徕卡M3D-2走遍了二战时的太平洋地区、朝鲜半岛以及后来越战时期的中南半岛。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照片,邓肯还曾用它为自己的亲密好友毕加索记录了17年的点点滴滴,拍摄出了著名摄影集《毕加索的毕加索》;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尔·布列松一生坚持使用徕卡相机,捕捉了许许多多精彩动人的瞬间,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
除了战地记者和摄影大师外,许多国家政要、世界名流都是徕卡的忠实拥趸。在二战中,盟军主帅艾森豪威尔和德国主帅隆美尔虽然在战场上争锋相对、生死搏杀,但他们对徕卡的喜爱却是一致的,每天巡视战场都挎着一模一样的徕卡相机,被传为战时佳话,甚至隆美尔在德国陷落前,还匆忙写信给妻子,嘱咐把他的徕卡埋藏在森林里;甚至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对徕卡相机情有独钟,1986年4月发行的一套她70岁生日纪念邮票上,就有一幅女王手持徕卡M3型相机的照片。
“天价”——从相机到奢侈品
如果说法国人的浪漫让时装、香水、红酒迷醉了世界,那么德国人的严谨就是工业时代品质的象征,徕卡的“灵魂”也源自于此。德国人对于品质的极端追求在徕卡相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一层镀铬、每一个零件、每一丝接缝都一如既往的完美。徕卡的每一个部件都是由熟练技工亲手调校,不合格的产品绝不进入下一道工序。每一台机身都有独属的编码和技师的签名。以此作为品质的承诺。哪怕是在摄氏零下25度、零上60度的恶劣环境下,徕卡也一样可以泰然自若的正常工作。即使是同样以相机制造著称的日本也无法在制作工艺上与徕卡比肩。据说日本相机的制作公差是万分之三,而徕卡的公差只有万分之一。
最令人惊奇的是徕卡的外形设计,自半个世纪前推出M3至今。几乎从未改变,这在追求新功能、新款式的现代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但世界上无数的徕卡迷们依然固执地坚持着徕卡的经典之美,即使是改动一个小转盘都可能要冒着被徕卡迷们斥之为离经叛道的危险。
事实上,徕卡相机的长高之比非常接近黄金比例,外形简洁,朴实中透着优雅,“零部件最少化”的原则让徕卡从无多余的冗件,真正达到了“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境界。在许多相机收藏家的眼中。“面对一架徕卡,你完全可以不把它当做一件摄影工具,而是作为一件传世的艺术品,每一款徕卡相机都具有收藏价值。”
以品质升华为文化,进而为世人珍藏,徕卡也许是世界品牌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这也许是徕卡相机在拍场上屡屡创造“天价”神话的理由。
2012年11月,在第22届维也纳West Licht Photographica Auction拍卖会上,一台徕卡M3D-2相机以168万欧元的天价成为当天最贵的相机。这台徕卡M3D-2的昂贵理由让人叹服,它是徕卡公司专门为大卫·道格拉斯·邓肯(David Douglas Duncan)量身打造的,其型号“M3D”中的“D”就是Duncan的英文缩写,意为向邓肯致敬,全世界仅出产过四台。
在同年5月,第21届维也纳拍卖会上,一台1923年生产的徕卡O系列相机在经过竞标者一番激烈竞拍后,最终以216万欧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了徕卡O系列相机在2011年拍出了1305欧元的纪录。让不少人惊呼“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