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开门七件事,茶虽居末位,却是平头百姓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实,开门之事曾有八件。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多了酒。后来可能厉行节俭,以茶代酒,就渐渐不提了,只留下七件。看来清贫之家,待客时无酒并不失礼。客来,再穷,粗茶淡饭总是要有的,不然说不过去。
现在的茶跟古代的茶也不尽相同。《水浒传》中王婆开的茶坊,给西门庆喝的是梅汤、合和汤、浓浓的姜茶。给潘金莲也是浓浓的点道茶,撒上些白松子、胡桃肉。这些茶像现在的冰糖菊花茶、桂圆红枣茶等花茶。或者象儿时我们喝的糊米茶,炒的松脆微焦的糯米,放在密封的罐子里,喝时用开水一泡,加糖,又香又甜。若是来了贵客,还可以打上两个圆圆的荷包蛋。那分量,顶的上一顿正餐。当年易安在《<金石录>后序》中记与丈夫赌书泼茶,言甘心老是乡矣,泼的大约也是这类茶。
现在喝茶的习惯多源自明清,少了些花俏和随意,多了些规矩和讲究。知堂曾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的尘梦……”文人喝茶自是讲究,但其真道出了喝茶的精髓。当年,梁实秋去八道湾的苦茶庵访他,主客相对总是一盂绿茶,纸窗之下,半日有闲,定是好风好日!
酒类侠、茶类隐。喝茶,一人独饮、两人对饮、三人小酌、四人一聚,都是好的。但现在的茶席,动辄多人,如流水筵般,总少了些简素的滋味和人茶合一的意境。这样的雅集,如果不为了推介生意,不搞也罢。
我对茶倒是较随意(讲究也是需要资本的)。绿茶最喜老家产的北垛春。前几年热播的《大染坊》中苗先生曾说“日照的野绿茶,在绿茶里,没有能挡得住的。只是没有人认识它……”我觉得此话不虚。日照的气候,比江南偏冷,日夜温差大、海边多丘陵山地又多雾气,比起温暖的南方,虽生长不易,产量较低,但土壤、气候更利于出好茶。其味道醇厚、绵长,豌豆香十足,一点不输西湖的龙井。绿茶里春茶为最,我独喜霜降前那最后一茬叶子炒的老秋茶。这老秋茶看起来粗相,卖不上价钱,但极耐冲泡,味道比起春茶更胜一成。因耐品不耐看,—般都是茶人自己留着喝。每到秋后,我都让亲戚炒几锅,屯下来开春慢慢喝,不去讲究什么雨前茶、明前茶……
冬日我喜喝普洱。现在普洱被炒得如同当前的雾霾天气,让人不辨东西。但如有上好的老普,煮的如蜜蜡颜色,入口温暖、幼滑,五脏六腑无一处不稳妥。几好友围炉而坐,轻啜细谈,真是惬意极了。安化的黑茶、凤凰的大乌叶、台湾的老茶亦好。金骏眉是现在热捧的新贵,总觉得如高档场所的时髦女子,有姿无态,少了些韵味。
好茶还需好水承托。张大复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则茶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则茶只八分耳。”可见水对茶的重要。且不说古人推崇的冷泉、惠山泉这些名泉的好处。年前,我去藏南林芝,用宾馆的自来水煮水泡茶。本平白无奇的茶水,一人口,惊得我仿佛从来没喝过好茶。再喝白开水,发现自己似从来也没喝过什么好水。这自来水里流淌的雪山水是如此甘冽,如果妙玉将栊翠庵安在此地,定不用费心囤什么梅花雪水了,拧开水龙头即是。而我们平常喝的水又是怎样一些浊物,真真是坏了好茶!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我的一同学。这同学上学时极幽默,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瞎说什么实话”。人社会几年,再见则极拘谨刻板,全失本性。正似这茶,遇不到好水,再好的茶,也本性全失。不知是茶与人类,还是人与茶类。
这开门七件事,茶虽居末位,却是平头百姓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实,开门之事曾有八件。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多了酒。后来可能厉行节俭,以茶代酒,就渐渐不提了,只留下七件。看来清贫之家,待客时无酒并不失礼。客来,再穷,粗茶淡饭总是要有的,不然说不过去。
现在的茶跟古代的茶也不尽相同。《水浒传》中王婆开的茶坊,给西门庆喝的是梅汤、合和汤、浓浓的姜茶。给潘金莲也是浓浓的点道茶,撒上些白松子、胡桃肉。这些茶像现在的冰糖菊花茶、桂圆红枣茶等花茶。或者象儿时我们喝的糊米茶,炒的松脆微焦的糯米,放在密封的罐子里,喝时用开水一泡,加糖,又香又甜。若是来了贵客,还可以打上两个圆圆的荷包蛋。那分量,顶的上一顿正餐。当年易安在《<金石录>后序》中记与丈夫赌书泼茶,言甘心老是乡矣,泼的大约也是这类茶。
现在喝茶的习惯多源自明清,少了些花俏和随意,多了些规矩和讲究。知堂曾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的尘梦……”文人喝茶自是讲究,但其真道出了喝茶的精髓。当年,梁实秋去八道湾的苦茶庵访他,主客相对总是一盂绿茶,纸窗之下,半日有闲,定是好风好日!
酒类侠、茶类隐。喝茶,一人独饮、两人对饮、三人小酌、四人一聚,都是好的。但现在的茶席,动辄多人,如流水筵般,总少了些简素的滋味和人茶合一的意境。这样的雅集,如果不为了推介生意,不搞也罢。
我对茶倒是较随意(讲究也是需要资本的)。绿茶最喜老家产的北垛春。前几年热播的《大染坊》中苗先生曾说“日照的野绿茶,在绿茶里,没有能挡得住的。只是没有人认识它……”我觉得此话不虚。日照的气候,比江南偏冷,日夜温差大、海边多丘陵山地又多雾气,比起温暖的南方,虽生长不易,产量较低,但土壤、气候更利于出好茶。其味道醇厚、绵长,豌豆香十足,一点不输西湖的龙井。绿茶里春茶为最,我独喜霜降前那最后一茬叶子炒的老秋茶。这老秋茶看起来粗相,卖不上价钱,但极耐冲泡,味道比起春茶更胜一成。因耐品不耐看,—般都是茶人自己留着喝。每到秋后,我都让亲戚炒几锅,屯下来开春慢慢喝,不去讲究什么雨前茶、明前茶……
冬日我喜喝普洱。现在普洱被炒得如同当前的雾霾天气,让人不辨东西。但如有上好的老普,煮的如蜜蜡颜色,入口温暖、幼滑,五脏六腑无一处不稳妥。几好友围炉而坐,轻啜细谈,真是惬意极了。安化的黑茶、凤凰的大乌叶、台湾的老茶亦好。金骏眉是现在热捧的新贵,总觉得如高档场所的时髦女子,有姿无态,少了些韵味。
好茶还需好水承托。张大复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则茶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则茶只八分耳。”可见水对茶的重要。且不说古人推崇的冷泉、惠山泉这些名泉的好处。年前,我去藏南林芝,用宾馆的自来水煮水泡茶。本平白无奇的茶水,一人口,惊得我仿佛从来没喝过好茶。再喝白开水,发现自己似从来也没喝过什么好水。这自来水里流淌的雪山水是如此甘冽,如果妙玉将栊翠庵安在此地,定不用费心囤什么梅花雪水了,拧开水龙头即是。而我们平常喝的水又是怎样一些浊物,真真是坏了好茶!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我的一同学。这同学上学时极幽默,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瞎说什么实话”。人社会几年,再见则极拘谨刻板,全失本性。正似这茶,遇不到好水,再好的茶,也本性全失。不知是茶与人类,还是人与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