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课堂中的本位意义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ei8133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讨论的实施提出了教本位、学本位、生本位、人本位等四个方面的关注,旨在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实效,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讨论;本位关注
  课堂讨论是班级授课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改革后,它才被逐渐重视起来.然而,也有很多老师在运用课堂讨论这种形式时,并未感受到它事半功倍的实效,甚至还觉得它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形式.“数学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通过在数学教学实践工作中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课堂讨论必须更多地关注它实施过程中的本位意义,才能真正发挥课堂讨论的功效,使之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一、关注课堂讨论的教本位
  首先,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数学教学.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教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说:“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给我们明确指出了实施数学课堂讨论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数学.所以我们认为,那种摒弃或者忽略数学本身的课堂讨论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当然,我们说的“教”,并非是教师的照本宣科,而是指课堂讨论中教师的参与.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例如讨论“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两圆有多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公共点的个数这个角度去观察,通过重组、整合便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不同位置关系.因为学生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结果呈现的过程,没有老师指导,讨论可能会出现僵持停顿的情况,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并且有教师指导的课堂讨论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数学语言.
  其次,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本课时知识点的渗透.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课知识.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设计或生成的课堂讨论应该紧扣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只有能够具体化解本课三维目标的课堂讨论才是必要的有效的.那些游离于目标之外,或者根本不适宜进行数学交流的内容不但没有必要进行课堂讨论,而且应彻底摒弃.课堂讨论是我们所积极提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不是每堂课所必需的.
  二、关注课堂讨论的学本位
  首先,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系统的掌握.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以前由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地接受.课堂讨论可以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应付状态,让数学课变成学数学的课.学生可以在数学课堂讨论中自主探索、交流,独立获取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教数学”转化成“学数学”,自觉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其次,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迁移能力.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的目标要“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设计例如“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法”的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目测法,有的同学认为用锐角三角形函数的知识解决,还有些同学觉得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更好.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认识数学,同时也在用数学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使知识得以拓展,能力得以迁移.
  三、关注课堂讨论的生本位
  首先,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愉悦.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教法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重叠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就相当于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 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 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有趣的情境,自由的学习方式,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这个问题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很快讨论开了.教室里气氛热烈,愉悦的心情改善了他们对数学的态度,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在交流中被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还能带给他们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要有益于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促进.
  课堂讨论最好不要设计答案唯一性的内容.因为即使只靠开放的方式也能产生热烈的气氛,但缺乏讨论价值的论题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另外,课堂讨论时还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讨论的时间,急于追求结论,是不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
  四、关注课堂讨论的人本位
  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课堂讨论同样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首先,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数学课堂讨论中教师提出的数学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课堂讨论中需要学生努力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数学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成功能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拥有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拥有努力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数学讨论中要同学间的相互合作,能让学生学会沟通,懂得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
  其次,要关注课堂讨论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也即实施的课堂讨论能够关注到课堂上的每一名学生.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时候,我用PPT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有一位老木匠做桌子,一张桌子由一张桌面和四条桌腿组成,做一张桌面需要木材0.03立方米,做一条桌腿需要木材0.002立方米,现有木材3.8立方米,有人说一共可以做100张桌子,行不行呢?
  之所以设计这个讨论内容,是因为我了解到班里有一名同学基础较差又缺乏自信,但他父亲恰好是木匠,他也学到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这个论题可以使他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增强自信心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因为数学课堂讨论论题很多是开放式的,可以从不同层面探究,所以能开发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在数学课堂中关注并努力实现以上几方面的本位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才能改变数学课堂教学低质无效的现实状况,才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参考文献】
  [1]杨翠蓉,张振新.有效课堂讨论的责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9):22-24.
  [2]李善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影响[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4).
  [3]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周汝萍.人本主义学习观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J].山东教育,1999(26).
其他文献
【摘要】 创新是当前社会的主旋律,而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 创新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 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能动的人,而就目前的教育来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摘 要】班级团支部是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其工作开展情况如何、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活力,直接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及心育,同时间接影响班级的建设与管理。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生特点鲜明,班级团支部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结合当前中职学校班级团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中职学校班级团支部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 积极心理学 团支部建设 对策
【摘 要】地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面的、动态的过程。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常常发生变化。要准确客观地把握这些变化就离不开细致而深入的课堂观察。高中地理课堂观察可以从教师、学生、教学层面找到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本文主要从教学层面对课堂的观察,老师对课堂的设问要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设问 合理性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
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是一种源于皮肤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占颅内肿瘤1.4%~3.0%。CT通常表现为无强化的低密度影,表现为高密度者非常少见,容易误诊。回顾1994年至2001年笔者
【摘要】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 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要提高和培养思维能力,从数学角度说,我们要优化知识引入,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层次教学,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数学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不仅是行为上的参与,更要有思维上的参与.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思维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因此,能否激发学生思维参与意识,成为数学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