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的意象的建构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ixiao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达多以意象来体现。影片《可爱的骨头》中大量的意象构成该部影片独特的视角。导演在这部影片中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运用体现了生命与死亡的二元对立。每个意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叠加,互为表里,体现了一个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一个家庭因为失去爱的人而解体,又通过对生命的珍视而重新融合。罪恶的建构和解构皆在于生命和死亡。
  [关键词] 意象;建构;象征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29
  电影《可爱的骨头》是根据美国女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而成。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已是司空见惯,然而,电影却要以不同的手法和创作来体现原著的主题与精髓,以电影语言和画面展现来凸显故事的张力。
  电影作为一种不同于文学的艺术形式,其意象的选择与表达则更偏重于某一特定的形象,这些形象绝不是仅仅物理表象,而是包含着情感和思想的特殊形象,也就是意象(imagery)。[1]
  本部电影的导演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善于注重电影的意象表达,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
  一、电影背景
  影片的开始和小说的开始一样,以一个14岁女孩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姓沙蒙,听起来就像是“三文鱼”,名叫苏茜。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六日,我被杀害时不过十四岁”("My name is Salmon, like the fish … first name, Susie. I was 14 years old when I was murdered on December 6, 1973.")。她是连环杀人案件中最新的受害者,凶手是她的邻居哈维,一个貌不惊人喜欢养花的男人。苏茜死后并没离开人间而是停留在一个叫做inbetween的地方,在哪里,她无法接受自己已死亡的现实,只能在那个神奇朦胧的世界俯瞰着地面上的一切。像幽灵一般,苏茜年复一年地注视着家人和好友悲恸欲绝,观察着冷酷的凶手逍遥法外。透过这个世界,苏茜看到父母因失去女儿而悲伤以及因警方无法破案而感到挫败,而且她还尝试指引父亲寻找凶手。在此同时,苏茜强烈感受到亲人朋友们对她的爱与回忆,也以旁观者的身份体验了她的死亡给亲人带去的痛苦与折磨。最终她明白她必须要让亲人们接受她死去的现实而且找到重新过平静生活的方法。
  二、电影的文学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我国在汉代以前, 意象说已名实俱备, 十分成熟: 把意象理解为“表意之象”,中国有句古话“情景交融”则更生动的表现了意象的含义和作用。[2]触景伤情,情由心生,可见,意象本有两个层面,形象和意念。也就是说,形象是单一的外在的,具有客观性,而意念则是复合的,内在的,具有主观性。而意象则是二者的复合物,可以说是“心随我动”。
  影视作品多使用意象进行创作,例如,在电影《夜访吸血鬼》中导演多采用哥特建筑和音乐来体现吸血鬼文化的恐怖,神秘、魔幻。建筑是文化的产物,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具体的表现之一。在电影中,建筑不仅是“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叙事的空间,而且其自身所蕴含的哥特文化特质是构建电影意境的重要因素。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是对人类自身黑色阴暗面的展示,也是对当时社会正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体。
  在艺术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意象来升华影片的象征和寓意,意象更多体现了作品的情感。在《可爱的骨头》中,导演充分运用了意象的写意功能,全方位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从意象的几个层面来体现主题思想和描述主线。
  1.闪动的蜡烛
  西方巫术记载蜡烛在巫术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时蜡烛是咒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作为连接灵魂的纽带。例如在电视剧《吸血鬼日记》中蜡烛是可以连接灵魂的纽带,巫师举行仪式的目的在於崇拜自己信仰的神祗,赞美与连结更高的力量。当然,蜡烛也有希望的含义,象征着生命和灵魂。当父亲在警察告知其发现女儿遇害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但是,父亲并没有丧失寻找女儿的念头,于是,夜晚父亲在窗台放上他和苏茜亲手制作的模型瓶并点燃一根蜡烛。现实中的蜡烛烛焰自然的微微跳动,但是,导演却设置了一个对比,在窗户玻璃倒影中的蜡烛却在舞动,灵动的烛火将整个房间照耀,似乎在传递着另外一个世界的信息。换句话说,是苏茜在向父亲传递着深深的爱意和无奈的求助,因为,她还没有放弃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哈维的复仇。静止的烛焰是表象,跳动的烛焰是真相。于是父亲被这个信息所引导,继续追寻女儿的下落,他渴望真相也渴望慰藉。
  2.苏茜的手链
  苏茜佩戴的手链的特写出现三次,第一次出现在苏茜的手腕上,寓意明了,这条手链是她的钟爱之物,随身佩戴,人链一体。第二次是苏茜被害后,灵魂来到凶手哈维的家里看到水龙头上挂着自己的手链后骤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杀害。这里手链象征着苏茜的肉体,苏茜生前一直佩戴着的手链几乎和她本人溶为一体,所谓人在链在,苏茜死后,灵魂离开肉体,也就无法再次获取她的手链。继而,手链被凶手留下来。手链第三次出现则具有戏剧性,警探拿着苏茜佩戴着手链的照片到哈维家里进行询问和调查,而此时,凶手却发现苏茜的手链正挂在一个显眼的地方:客厅的椅背上。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心不在焉的警探却毫无察觉,让凶手再次逃脱。而这次经历后,凶手哈维决定销毁罪证,将手链扔进一条河流里。而这次特写中,手链则象征了苏茜温婉而又执着的爱情,手链的活泼象征了苏茜少女情怀,而手链被凶手沉入水中后,苏茜的灵魂也受到相同的迫害,苏茜无法接近她所爱的男孩。同时,灵魂也同手链一起,沉入黑暗的水中。可以说,手链链接着苏茜的肉体,灵魂和情感。影片中手链的特写发挥得十分成功。
  3.照片的意象
  照片在电影中的作用是暗示的效果,照片的人物往往会在电影情节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一开始就展现苏茜孩童时期的照片,带给人们一种温馨的感觉并揭示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继而,苏茜少女时代的照片让观众有了一条主线,那就是苏茜的生活是整个家庭的生活。照片的另一次暗示作用出现在对凶手哈维的描述:哈维在萌发罪恶意念的时候,镜头掠过一张哈维母亲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以黑白呈现,突出罪犯内心的空洞和感情的冷漠。照片的意象不断的出现在影片中,形成明显的反差:温暖和冷漠;梦境与现实;美好与罪恶;绚烂与残酷。   4.冰锥
  在影片中,冰锥在苏茜愤怒的时候闪动,在给她一个暗示:尖利带有寒光的冰锥象征着苏茜的愤怒和爆发。冰锥的出现无疑是一个超现实的意象,冰锥,是犀利而又冷峻的的象征。是冥冥之中惩罚的武器。冰锥没有落下是因为“时候不到”。影片的结局中,带有寒光的冰锥这一意象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凶手哈维就被这审判之剑击中,摔下悬崖而死。
  5.灯塔
  灯塔,在西方的语境里一直都是有其含义的。灯塔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们靠灯塔给远航的船只指示方向;灯塔也是守望者,它不灭的明灯给迷茫者以希望。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灯塔的意象大量地存在,弗吉妮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更是直接以灯塔的意象形成故事的主线,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灯塔这一意象在这部影片中出现在不同的个场景中。灯塔在《可爱的骨头》中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有着幻象与真实的交织,还有着异常复杂的结构。首先,灯塔是希望的象征。父亲制作的模型瓶中就有灯塔,父亲在装有灯塔的模型瓶上点燃了“希望”蜡烛,希望能借以灯塔的力量来传播蜡烛火焰的希望,藉此来寻求和苏茜的灵魂沟通。现实中人们对灯塔的印象是希望,而在苏茜的世界中灯塔意象是虚幻缥缈,甚至是苏茜悲惨命运的见证。电影中以苏茜世界中“灯塔”为意象,揭示了苏茜在失落与愤怒之下的困惑及其孤独无助。苏茜的灵魂世界中也出现巨大的灯塔,残酷的照耀着苏茜死后的灵魂世界,没有指引,只是冷冷的机械性的照耀,象征着凶手冷冷的精神世界对苏茜的迫害。
  6.房子:温暖和罪恶
  房子在这部电影的意象可以说是是动态的。从商店里的模型房屋到凶手制作的模型房屋,以及苏茜手链上的房屋饰物都体现了各自的象征意义。第一,房屋代表着家庭、温暖和爱意,苏茜的家庭充满了爱意和温馨。第二,房屋也代表着空虚和罪恶,凶手内心冷漠空虚,靠残害人的生命来残喘可怜的生命,就是因为他生命中没有出现家庭的温馨和爱意。所以,哈维在不停的建造房屋模型来获取心理安慰。
  三、结语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运用体现了生命与死亡的二元对立。每个意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叠加,互为表里,体现了一个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一个家庭因为失去爱的人而解体,又通过对生命的珍视而重新融合。罪恶的建构和解构皆在于生命和死亡。
  这部影片中导演试图通过意象的隐喻来体现原著,并加以诠释。可见,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需要运用意象的表达进行描述,而意象本身则是电影导演对原著的意念表现。[3]
  参考文献
  [1]游飞.电影的形象与意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6): 78-82.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1
  [3]艾丽斯?西伯德.可爱的骨头[M].施清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潘海会(1979-),女,山东栖霞人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学及商务英语。
其他文献
[摘要] 盖里奇和宁浩的仰角拍摄与主体的身份、好恶无关,主要追求视觉上的新鲜感和荒诞感以及蕴含其中的意指。这种摄影角度的颠覆处理以底层仰视打造反英雄形象,消解秩序的神圣,是以社会学和美学为根基,顺应受众审美的需要。由此,盖式-宁浩的黑色幽默喜剧以游戏的无畏精神和消解意识进行了电影艺术的创造,开创了电影的新时代。  [关键词] 摄影角度 盖里奇 宁浩 造型 幽默  doi:10.3969/j.iss
[摘要] 喻晓风的作品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观念艺术这一当代艺术的主流,艺术家或艺术团体用缤纷的材料和形式表达他们的观念,强调艺术作品背后的作者思想和观念。在该主流之下的观念摄影也是如此,艺术家利用观念艺术来阐释他们对于世界的体验,作品通常是在起表述作用。喻晓风的摄影关注“真实的虚假”,他的创作动机就是通过他的摄影向观者传达这种观念。  [关键词] 真实的虚假 形式 内容
[摘要] 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就一直试图朝着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方向发展,然而回顾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可以看到在相当的一段时期里,电影似乎偏离其作为本体的艺术主流,而是被作为政治的电影存在了,在逝去的历史中,浅探一下政治和电影的种种。  [关键词] 电影 艺术 政治 关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04    1950年1
[摘要]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20世纪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起初以拍纪录片闻名,而后来真正让他被全世界所了解的原因是他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生涯,并拍出了《两生花》、《十诫》、“三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被称之为“骨灰级的殿堂大师”。  [关键词] 表现主义 自由 平等 博爱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08    因为悲观和灵魂的绝对崇敬,我
[摘要] 从文学意义的人物塑造角度分析电影《最爱》会发现,其中的所有角色都是一种悲剧性存在,有的终生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有的冲破了世俗尺度大胆追求爱情却并没能好好享有爱情;有的人生态度积极却并没有好的人生旅途;有的在现实生活的驱使下心甘情愿地道德沉沦。影片也因此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的大聚集。  [关键词] 《最爱》;悲剧人物;大聚集  与《孔雀》和《立春》相比,顾长卫《最爱》中的人物悲得更纯粹、更
[摘要] 贵州省福泉市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福泉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物先进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山被中国传统文化专委会命名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圣地”。即将出版的《福泉历史文化精粹》一书将福泉市从周朝末年且兰国邑至民国时期的平越县近三千年历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民族风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汇集成册,现将其中重要篇章节录,以飨读者。   [关键
摘要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并称“东北三少民族”。木库莲是达斡尔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木库莲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  关键词 达斡尔 木库莲 传承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东郊,全旗共有10个乡镇,总面积约一万二千平方公里,因旗内有“莫力达瓦”而得名,旗政府所在地尼尔基镇,是一个山环水绕、美丽
[摘要] 在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中并没有王佳芝的好友赖秀金这个角色,但是在李安的电影《色戒》中,她却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很多人因为女主角王佳芝的光芒而忽视了她的存在,也有很多人怨恨她的妒忌之心,其实倘若不是她,恐怕这个情欲的故事也不会这么的刻骨铭心。赖秀金不是表面上善妒,心狠的女子,只是在周围人物的刺激和动荡的时代大环境下,才让一个小女人瞬间转变成了安排闺中密友色诱刺杀敌人的“革命者”形象。  
[摘要]音乐不存在能否听懂的问题,所谓的“听懂”和“听不懂”应该是指理解音乐的程度的深浅而已。欣赏者要多一些反思精神,采取开放式的欣赏态度,经常对自己的音乐理解提出异议,自觉运用辨证否定思维方法,拓展对音乐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音乐审美水平。  [关键字]音乐欣赏 接受美学 辨证否定    音乐作为一种时间性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特有的音响素材创造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表达着人的思想感情。
[摘要] 孔子的学说被尊奉了两千多年,渗透到我国文化精神领域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国人的思想。今天我们含英咀华孔子的美育,学习孔子的文化精髓、音乐思想、学习方法,将复杂的“乐”论变得明白晓畅。其目的就是知古鉴今,古为今用;吸取古人的智慧,运用圣人的方法;倡导礼乐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音乐  《论语》是孔子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