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盛开思想之花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wo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笔者上了一堂组内研究课。课后交流的时候,发现听课的教师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想法新颖,别具匠心”,而有的则认为“误导学生,歪解经典”。
  选文是《荷塘月色》。众所周知,《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美文,亦有很多名家大师对之详加品评。但对于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传统的解读一直当作确有其景的,作者正因这难得的景致而暂时忘却了淡淡的忧愁。
  笔者从前也这样以为,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本次备课前,就注意到了一个从前发现但没有深究的问题:“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棱棱如鬼一般”,这句话中“如鬼一般”的另类表达,跟上文美得如梦如幻的图画,实难搭配。作者为什么打这样的比方?要知道朱自清先生可是语言大师啊。此处为什么不改成其他?比如温和一点“如团团乌云”之类的?总之,只要不突兀就好。笔者决定重新研读文本,查看有关朱自清此时期的资料,做一次深入探究。
  最终,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如梦幻境,其实只是作者的理想殿堂。也就是说,此处景物,实乃想象所成。朱自清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在内外交困的时候,实难找到一处绝佳的精神栖息地,更难以实现生活和精神的双重突围。在这种处境下,作者只能试图作一次精神的远足。但是这种远足,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超脱,所以,现实的种种困境还会透过物事传递给作者,其实,这也正是作者此时心境的一部分。这种想象,亦可以与上下文相印证:上文所写荷塘向来人迹罕至,少有人走。可见真正有绝美之景的可能性很小;而下文所述六朝盛事,亦足以见得作者对自由、浪漫生活的渴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亦不愿自拔。
  但是,有的教师不认同这种新解。由于大家各持己见,不能妥协。笔者决定重回课堂,让学生说话。于是,借用了一个班级。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默读两遍,高声朗读一遍,然后就不能理解的问题提问。不出意外的是,很多学生都提了“峭棱棱如鬼一般”,在此处很不和谐,读起来“毛骨悚然”,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也很迫切想知道个中缘由。于是笔者让学生自己讨论,互相问答。有的学生回答是“也许写实吧”,有的学生不能说出所以然,也有很多学生对作者如此写实,表示难以理解。在大家难以决断的时候,笔者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解读及理由。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觉得“原来如此啊”。接着,以苏东坡和柳宗元为例,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现实处境和人生出路,以便大家更深刻地理解朱自清渴望突围的迫切和无奈。在你来我往的赏析辨别之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对朱自清的认识更全面了,而对于读文章,学生最有感触的是,应当是思考的必要性。
  其实,语文学科除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等功能性特点,还应当有思想性,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思考人生,洞察人生真味。所以,每一堂语文课,都应当被看作是一次寻美探理悟情的旅行。达成这个目标,除了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跟风,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之外,教师还应当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一、做阅读和思想的引领者
  每位教师都曾语重心长地告诉自己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但是,有几个学生能如老师期望的那样读书?他们有大把的时间打游戏,玩手机,却不能读完一本《三国演义》。他们能够眼睛不眨地买下小说绘本,却几个人凑合着用一本《红楼梦》。每次假期布置了读书任务,开学的时候,常常没有一个人完成。语文教师都抱怨学生短视,懒惰,“不是硬性作业就不做”。难道全是学生的错吗?有没有其他原因?有没有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呢?笔者认真反思了这个问题,然后做了一个尝试。在教高一年级的时候,笔者把自己近期看的书单写在黑板上:《目送》《苏东坡传》《林徽因传》《围城》。同时做了两件事:宣布下个月,将会对《目送》和《十八岁和其他》(扬子)进行比较阅读;介绍看完《目送》后的心境:感动之后的彻悟。最后说,等学生看完了,再一起讨论。同时,对学生说,不一定都要买,可以轮流看,合着用。
  隔了一段时间,笔者突然发现很多学生的课桌上都有推荐的几本书。他们不仅在阅读课上看,课后也分秒必争地看,看完后,还有人拦着教师讨论《围城》里“方鸿渐的人格”等问题。目的达到了,之后开设了一周的《围城》研究课,探讨钱钟书的语言、写作背景,围城的人物特征等。尽管学生的意见有的还很幼稚,甚至令人发笑,但是,他们都认真读了推荐书目,并且非常期待每周的“文学小讲堂”。这足以证明,不是学生不为,而是不知读什么,怎么读,读了有什么益处。当教师做好这三方面的引领,就不用敲锣打鼓地吆喝“认真读书”了,学生自然会沉浸于读书世界,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精神家园,可以任其驰骋。读书了,书读多了,他的思辨能力自然就强了。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就不会成为口号了。
  二、做一个敢讲的教师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课堂中传统的“满堂灌”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任何事情总有过犹不及的担忧。时下的中学语文课堂,虽说紧紧把握了新课标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很难把握好主体和主导的度,以至很多课堂只有学生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却缺少了教师的见解和个性化品读,使课堂流于形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以,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见地的语文教师,其本身就可能是一本书。学生跟他学习,哪里有比请这位老师来讲一讲,说一说,更好的途径呢?中央电视台还开设了百家讲坛,地方台也请名师做讲座,也就是说,只要讲得好,有知识,有内涵,有深度,有广度,有深入浅出的能力,作为一名传授知识和能力的语文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其实是可以商榷的。
  所以,笔者认为,只要讲得正确,有意义,不是废话、错话、假话,只要认为值得且需要,就应该去讲。敢讲,也是一种担当啊。此外,教师敢于秀出自我,还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得学生敢跟老师讨论、争论、辩论。这样,师生和生生的思维才会碰撞,产生智趣之美。
   以上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尝试。当然,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智慧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努力,比如,尽量做一个能包容的长者:能坦然接受不同的声音甚至质疑的态度,能平视学生甚至欣赏学生;及时把握激智机会,掌握方法,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惟其如此,语文课堂才会真正为学生所期待,因为,那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已经陷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死角”。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展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提高教
琉璃,亦作“瑠璃”,其色泽光润,流云益彩。中国古代起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所以琉璃是一种工艺过程,而不是一
不久前,记者有机会到福建德化走访陶瓷艺术。坐落街头的一尊大型瓷雕“渡海观音”,使人惊叹“中国白”瓷质的魅力。该大型瓷雕“渡海观音”,坯体高度7.5米,由137块部件组成,
目的评价人上皮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高渗透压反应的表达特性.方法在正常渗透压的培养液中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然后在4组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40、60、80和100 mm
目的观察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 U纤维蛋白溶酶(纤溶酶)后诱导产生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方法以16只新西兰兔作为实验动物,所有右眼内注入1 U纤溶酶,按设定的4个观察时间点随机分为4组,通过临床肉眼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考察药物注入后诱导形成PVD的情况以及药物应用的安全性.结果玻璃体腔内注入1 U纤溶酶后15 min~3 d,药物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第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古今中外有识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给学生套上了无形的镣铐。新课改针对此积弊,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应用文写作是工科学院一门实用性、规范性很强的基础课和技能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可由于其本身具有强烈的体式规范性、鲜明的工具性、明显的法规性,加上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的缺乏,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并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造成的后果就是:知识掌握在教师自己的肚子里,学生没兴趣、打瞌睡。学生写作还是不得法,写作水平没有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