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娟英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_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阳山的桃林里等着你
  如果要来
  你要在斜风细雨的三月来
  我在安阳山的桃林里
  等着你
  如果要来
  你要在月儿西沉的深夜来
  我在阳山山麓下的蝙蝠洞里
  面对明太祖钦点的八面威风
  无忌惮地为你干杯再干杯
  如果要来
  你要带着杜甫的忧伤和梵高的病痛
  我要你知道无论如何
  我守着自己向你承诺的一句话
  我要驾着白鹤到桃花源头等着你
  无论鹊桥己断日月皆焚
  我依旧在汉河边的桃树林里
  等着你
  只要一念起你的名字
  轻轻念著你
  念着念着把你念久了
  只觉得什么样的名字
  都不能与你攀比
  偎依在你的身边
  可以忘记风花雪月
  可以忘记天长地久
  唯一念念不忘的
  是妈妈的一句话:
  我俚是无口人
  无锡是个好地方
  从此天南海北生生世世
  我念着你的名字成长
  只要一念起你的名字
  记忆就无法穿越童年的云
  如中秋的月光一泻千里
  如三月湖畔的桃红柳绿
  滋润我朦胧又缥缈的诗意
  谁又在细如琴弦的雨丝中
  弹奏一曲太湖美
  一遍又一遍?
  那溅起的湖水那温馨的旋律
  让人一万次地想着你念着你
  于是我就因为你啊
  成为了一个最幸福
  最甜蜜 最柔情的江南女子
  无锡啊无锡
  只要我一念起你的名字
  可以忘记风花雪月
  可以忘记天长地久
  唯一念念不忘的
  是妈妈的一句话:
  我俚是无锡人……
  无锡是个好地方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李瑾的诗似要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阻隔,他的《浮生六记杂咏》在古典与现代情境中闪回,力图呈现一种时间流逝的苍茫之感,并表达抒情主体在时间中的体验与参悟:“人间脆弱”,命运不测,人被一个“陌生的缺席者”所推动,最终逃不过“倒塌”与“沉沦”;但主体显然不甘于这种沉沦,他力图在虚无中寻求某种确定性,寻找某种温暖和属己的东西。诗风深沉,诗境开境,在克制中充溢激情,有着动人的力量。徐东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王晓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工作人员多揽个活 但效率提升了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等来了可以返岗的好消息,于是我立即开始抢票……  至今难忘2月28日,那晚我久久未眠,因为从第二天开始,我将和另外4名同事一起承担起场外隔离工作。“场内隔离”是在项目部生活区内划出两栋楼作为隔离区,进场工人需要在隔离区内观察14天。但当场内隔离区饱和时,还有大批工人正在返场,我们只得寻找酒店,在“场外”进行必要的隔离观
前年,我去美国天普大学交流一学期。在我选的众多通识教育课程中,“文学与电影中的中国社会”(World Society in Literature
古老的乡村模式、村落文化、生存方式的确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乡土中国在逐渐终结。但在我看来,这一结论是值得推敲并需要警惕的。当把一种正在生长、正在转型的文化看做现实,并从此出发去寻找新的出路的时候,我们忽略掉的是什么呢?是仍处于这一文化中的人们。他们的情感、思想,他们的生存方式并非全然跟随这一转型而变化,相反的是,他们可能仍然渴望回到那种传统的模式中。因为在那里,有他们情感的依托,有他
对于当下诗歌的基本判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人说这是历史最好的时期,大批优秀诗人纷纷出现,大量优秀作品不断问世;有人则认为这是诗歌发展中最糟糕的时期,标准丧失,鱼龙混杂,各自为号。在具体作品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诗作被誉为佳作、名篇,而在另一个人那里往往却不及格。诗歌观念几乎找不到最小的公约数,除了一。而这个一,仅仅是代表自己的一,不代表你或者他。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当下诗歌?在我看来,当代诗歌
自高中住宿以来,我便习惯性地将家视为假期里的放松场所,在家时除了完成基本假期作业外,从不曾进行任何额外的学习。这种习惯在大一寒假“变本加厉”,毕竟大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寒假作业。每天,我的行动轨迹都是“三点一线”:床—书桌—沙发;除了取快递、外卖,每日微信步数从不过百;家务活也只做洗碗等简单重复劳动。然而,疫情突袭,网课到来,我的这种放松状态成为实现学习目标的最大阻碍。  尽管对一切都早有预料,但真
都说瑞士薪酬高,满地黄金;都说欧洲工作轻松,不加班还高工资。然而真正到这里才知道,瑞士和其他地方一样,钱并非这么好赚,高收入和优品质的生活背后满是压力和艰辛。  2020年7月我和丈夫从中国搬到瑞士生活。他是瑞士人,我和他是在英国读研究生时的同学。  瑞士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除了我们交往后的每年圣诞节我会来住个一两周,我并没有在这里长期生活过。瑞士有四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
翻开一本黑塞的《堤契诺之歌》,思绪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认真学习之余,不免向往城市高楼林立之外的田园风光。常想天气好,就应该出去晒太阳,放风筝,在田埂溪边尽情奔跑。上课做题,真是耽误了这大好春光。  再翻开一本阿澜·卢的《我已經结婚了,我心情还不好》。彼时我正情窦初开,却又与她“友达以上,恋人未满”。那时的我有点少年老成,没有勇气去再看一遍《少年维特之烦恼》,便直接跳过了爱情,借北欧作家特有的洒脱,
缘起  自小在乡村长大的姜晓玉,既感恩乡村的馈赠,同时她也不满乡村的闭塞。高考结束后,她以全县第三的成绩如愿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就读于中文系的示范班,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老师。  当然,离开乡村的她并没有因此就遗忘乡村。大一寒假,她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师范类知识,以及在校园的公益类实践,为村里的孩子做起了义务家教。为了让不同年级的孩子都能利用假期的补习提高成绩,她打算在村里组织一对一的家教对子,
“现实”的升华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教育、医疗、律政、改革、职场、反腐等方面,因为深深植根于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折射出社会热点,所以每年的现实题材剧都是国剧中的重头。  早在2009年,根据作家六六的小说《蜗居》改编的电视剧风靡一时,现实都市剧从此一发不可收,热播大剧频出。《北京青年》《虎妈猫爸》《小别离》《欢乐颂》《都挺好》《小欢喜》等,其中涉及到房价、教育、家庭、职场等多种社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