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过来我便过去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
  自小在乡村长大的姜晓玉,既感恩乡村的馈赠,同时她也不满乡村的闭塞。高考结束后,她以全县第三的成绩如愿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就读于中文系的示范班,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老师。
  当然,离开乡村的她并没有因此就遗忘乡村。大一寒假,她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师范类知识,以及在校园的公益类实践,为村里的孩子做起了义务家教。为了让不同年级的孩子都能利用假期的补习提高成绩,她打算在村里组织一对一的家教对子,她帮村里的高中生补课,高中生帮初中生补课,再由初中生帮小学生进行补课,这样一来,整个村子的学生都能结伴学习了。
  但事与愿违,当晓玉按照约定好的补习时间,翻山越岭来到这些孩子家中的时候,等待她的往往只有冷清和空旷——大人要外出打工干活,孩子们也要帮忙放羊和烧饭,作为家庭的成员,这些孩子的身份除了学生,同时也是家里的劳动力,这是山里的常态。
  自此后,她时常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成为一名师范生,毕业后返乡教学是否真的能为乡村带来一些改变?当经济基础无法支撑时,教育带给乡村的意义究竟能有多大?
  晓玉开始用文字记录一些所思所想,并时常在字里行间回忆乡村的美好生活。彼时正值公众号火热发展的时期,晓玉的个人公众号也由此收获了一批粉丝。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她决定放弃师范生身份,成为一个自媒体人,利用自己在校期间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经验,书写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看到这片土地上的美景,聆听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让“山外”的人更多地了解偏远地区真正的生活情况。
  “百草山记录站”就这样诞生了。整个暑假,她都奔走在田间地头,穿梭于林间山野,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珍贵而不为人知的美好,再一篇篇推送给“山那边的读者们”。渐渐地,记录站迎来了更多的“记录员”,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在记录站描绘着他们记忆中的家乡。
  改变
  当这公众号记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晓玉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所做的这些对乡村生活的追忆和缅怀,始终感动的还是他们自己。对于乡村的发展,对于依旧在乡村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记录,这样的诉说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甚至还显得略微矫情。比如,当村里人满身尘土在田间忙着干农活时,只有她背着相机穿着时尚地游走在地头,宛如一个游客。
  “你看那谁家那个女子,一天天闲的,都不知道帮她爸妈干干农活。”这是晓玉在村里时常会听到的话语,从开始的无视到中途的自责,再到最后的反思,她一直在找,找一条能真正帮助到乡村发展的道路。晓玉意识到,对于村子而言,赚钱才是头等大事。“晓玉,你不能太文青了,毕竟我们是要吃饭的。”晓玉终于读懂了朋友早先的忠告。
  在经过一番调研商讨后,晓玉和她的团队成员决定采用故事 产品的商业模式,在讲述家乡故事的同时推广家乡的农产品。此想法一出,便得到了家人、同学和乡亲乃至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先从自己最熟悉的蜂蜜出发,在确定方向以后,晓玉与团队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连夜设计出蜂蜜的新包装,并邀請专业摄影师前往蜂场拍摄了宣传图,随后带着焕然一新的蜂蜜参加了宝鸡市陇县的首届农民丰收节。看着蜂蜜在大会上被一抢而空,晓玉的想法开始逐渐坚定:这条路可以好好走下去。
  在后面的几个月,晓玉带着蜂蜜走出了大山,走进了上海。陆续与甜品店、烤肉店、酒吧等实体店达成线下合作,推出以蜂蜜为原材料的甜点,并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和学生会达成合作,推出定制版蜂蜜礼盒。
  动力
  随着蜂蜜推广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开展,晓玉的助农项目也吸引了更多热心公益、关注乡村的华师同学加入,成员覆盖了中文、美术、设计、法律、编导、经济、会计等多门专业。在成员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晓玉也在不断打磨、优化着百草山项目,发挥大学生 电商扶贫的定位优势,着力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包装与文化内涵。
  2018年,晓玉团队的助农项目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上海赛区的省级一等奖,并入选紫竹公益暑期项目。除此之外,晓玉的农产品宣传平台也逐渐开阔,除了项目本身的公众号,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官方公众号“华师范儿”与陕西当地的公众服务平台“陇州电商”上,也可以看到他们扶贫助农的身影。
  在经历了一年的尝试与沉淀之后,晓玉成立了遇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确定了“和大学生一起做有故事的农产品”的项目宗旨,专注于农产品品牌打造。
  延续
  今年,晓玉在公众号推广基础上又开发了短视频直播这一平台,从文学女文青变身为带货女主播,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更直观、更亲切地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同时,晓玉的助农项目受到了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与政府达成合作,以新媒体的身份参加了固关镇2020年消费扶贫月活动,通过“农特产品 互联网 自媒体直播”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家乡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家乡农产品的竞争力与知名度。
  看着公司一点点壮大,业务一点点拓展,家乡一点点变好,晓玉的心也一点点充盈起来。关注家乡,关注扶贫,复制家乡农产品的商业模式,帮助更多贫困地区打造品牌,脱贫致富,这是晓玉接下来的目标。
  晓玉说:“我们不想让更多人对农业生活的了解,只通过有限的想象和文学的再现,也不希望更多人对农产品的了解,只停留在‘土特产’方面。”这是晓玉正在做的,也是她希望能做到的。
  责任编辑:丁莉莎
其他文献
本以为自己的保研路会一直顺畅到最后,可没想到因为疫情,我差点没学上。  疫情的到来打乱了我的计划。大多数学校的夏令营改到了线上,参加夏令营的成本变低,于是“大佬”同学们开始海投,我感觉机会渺茫了。看着大学这几年辛苦得来的成绩,放弃保研有点儿不甘心。于是从去年9月中旬起,我开始海投预推免。我的专业是英语,全国招收这个专业研究生的院校比较多,最后多是和母校北京林业大学同类的理工类院校接受了我的申请。我
社科人文科普:老撕来撕思维实验室  ——解答课堂上不敢讲的疑難杂症  老撕来撕是一个另类解读课本知识的博主,他认为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死记标准答案的教育方法让现在的课堂毫无乐趣。老师私底下就该鼓励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另类解读课文,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研究课文的积极性。把教科书变成解密档案,才能让学习变成真正好玩和吸引学生的事情。  老撕开脑洞地解读了《桃花源记》,认为桃花源不是世外桃源的
主持人语  李瑾的诗似要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阻隔,他的《浮生六记杂咏》在古典与现代情境中闪回,力图呈现一种时间流逝的苍茫之感,并表达抒情主体在时间中的体验与参悟:“人间脆弱”,命运不测,人被一个“陌生的缺席者”所推动,最终逃不过“倒塌”与“沉沦”;但主体显然不甘于这种沉沦,他力图在虚无中寻求某种确定性,寻找某种温暖和属己的东西。诗风深沉,诗境开境,在克制中充溢激情,有着动人的力量。徐东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王晓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工作人员多揽个活 但效率提升了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等来了可以返岗的好消息,于是我立即开始抢票……  至今难忘2月28日,那晚我久久未眠,因为从第二天开始,我将和另外4名同事一起承担起场外隔离工作。“场内隔离”是在项目部生活区内划出两栋楼作为隔离区,进场工人需要在隔离区内观察14天。但当场内隔离区饱和时,还有大批工人正在返场,我们只得寻找酒店,在“场外”进行必要的隔离观
前年,我去美国天普大学交流一学期。在我选的众多通识教育课程中,“文学与电影中的中国社会”(World Society in Literature
古老的乡村模式、村落文化、生存方式的确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乡土中国在逐渐终结。但在我看来,这一结论是值得推敲并需要警惕的。当把一种正在生长、正在转型的文化看做现实,并从此出发去寻找新的出路的时候,我们忽略掉的是什么呢?是仍处于这一文化中的人们。他们的情感、思想,他们的生存方式并非全然跟随这一转型而变化,相反的是,他们可能仍然渴望回到那种传统的模式中。因为在那里,有他们情感的依托,有他
对于当下诗歌的基本判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人说这是历史最好的时期,大批优秀诗人纷纷出现,大量优秀作品不断问世;有人则认为这是诗歌发展中最糟糕的时期,标准丧失,鱼龙混杂,各自为号。在具体作品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诗作被誉为佳作、名篇,而在另一个人那里往往却不及格。诗歌观念几乎找不到最小的公约数,除了一。而这个一,仅仅是代表自己的一,不代表你或者他。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当下诗歌?在我看来,当代诗歌
自高中住宿以来,我便习惯性地将家视为假期里的放松场所,在家时除了完成基本假期作业外,从不曾进行任何额外的学习。这种习惯在大一寒假“变本加厉”,毕竟大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寒假作业。每天,我的行动轨迹都是“三点一线”:床—书桌—沙发;除了取快递、外卖,每日微信步数从不过百;家务活也只做洗碗等简单重复劳动。然而,疫情突袭,网课到来,我的这种放松状态成为实现学习目标的最大阻碍。  尽管对一切都早有预料,但真
都说瑞士薪酬高,满地黄金;都说欧洲工作轻松,不加班还高工资。然而真正到这里才知道,瑞士和其他地方一样,钱并非这么好赚,高收入和优品质的生活背后满是压力和艰辛。  2020年7月我和丈夫从中国搬到瑞士生活。他是瑞士人,我和他是在英国读研究生时的同学。  瑞士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除了我们交往后的每年圣诞节我会来住个一两周,我并没有在这里长期生活过。瑞士有四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
翻开一本黑塞的《堤契诺之歌》,思绪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认真学习之余,不免向往城市高楼林立之外的田园风光。常想天气好,就应该出去晒太阳,放风筝,在田埂溪边尽情奔跑。上课做题,真是耽误了这大好春光。  再翻开一本阿澜·卢的《我已經结婚了,我心情还不好》。彼时我正情窦初开,却又与她“友达以上,恋人未满”。那时的我有点少年老成,没有勇气去再看一遍《少年维特之烦恼》,便直接跳过了爱情,借北欧作家特有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