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殖民者视同动物的人
布须曼人,散居在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西南部的丛林和卡拉哈迪沙漠中,是一个令人向往、同情和困惑的特殊人群,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部族之一。早在3万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已是非洲大地的主人。“布须曼(bushman)”其实是荷兰殖民者起的名字,意为林中人,这个名称虽含有殖民者的轻蔑语气,但已国际通行,而布须曼人自称为“巴萨瓦人”。
布须曼人大约是现今世界上最落后的部族之一,至今仍有上万人生活在灌木丛中,居无定所;政府盖房子,他们不去居住;让他们的子女上学,他们懒得搭理;教他们上厕所,他们却觉得在灌木丛里更自在。
他们生活在丛林里,以打猎、采摘野果为生,随着季节变化和猎物增减而迁移。从表面特征看,最纯正的布须曼人,头发黑而稀疏,皮肤黄里透红,但因缺乏皮下脂肪而干瘪;皮肤粗糙,多皱纹(额头纹尤其突出);鼻子较宽、较扁;眼睛大而圆,且突出,颧骨高;男的身高不过1.6米,女的不过1.4米。但因长期与其他部落人通婚,纯正的布须曼人越来越少,据说只剩下5000人。许多人自称是布须曼人,但并非正宗;许多人自称不是布须曼人,却或多或少有着布须曼人的血统。
尽管统计数字大相径庭,但一般认为布须曼人已经存在了5万~8万年。他们如今大多生活在博茨瓦纳,仍有上千人在“坚守”沙漠。有一部分(约上万人)生活在纳米比亚和安哥拉一带。还有很少一部分生活在南非,那里是荷兰殖民者第一次发现布须曼人的地方。
布须曼人是一个十分不幸的部落。他们是南部非洲最早的居住者,但却一再被驱赶和压迫。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没人知道。大批班图人来了之后,仍习惯于穿梭在丛林中的布须曼人很快就被班图人所奴役:一部分人成为班图人的佣人,但不能与他们住在一起,至多住在村落的边缘,像挡箭牌一样;另一部分则选择逃亡,继续在条件恶劣的沙漠中过着游猎生活。西方殖民者来到之后,布须曼人被视为介于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另类”(西方人在研究布须曼人时,常常像对待牲口一样将他们的嘴巴撬开),被无情地杀戮或驱赶。据专家考证,西方殖民者来到之前,布须曼人约有50万。如今,只剩下1/10。
最原始,却最快乐
有人说,布须曼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们没有私有财产,“固定资产”也就是采集和打猎的简单工具:木弓、毒箭、木棍和篮子。他们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睡到哪儿。他们与世无争,没有世事的牵挂,没有战争的恐怖,没有文明的压力,更没有时间的约束。
雨季时,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大自然的恩赐:绿色的野菜,成熟的果实,新鲜的肉类,当然还有从天而降的雨水。最令他们高兴的事,就是围在篝火旁一起吃喝,边吃边聊。
据说,他们是世界上最能讲故事的部落。也难怪,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有他们这么多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机会。他们爱唱歌、跳舞,无拘无束。他们最不缺的,恰恰是我们“文明人”最珍惜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没有几月几日、星期几,也不用起早,还可以玩个通宵。
他们在沙漠里,没有电,没有水,也没有火。他们至今仍保留着钻木取火的习惯。布须曼人的“生火”,不仅是为了生存,更像是一种享受。他们在搓木生火时,双手手掌在上下来回地移动,脸上露出兴奋的神情。其实,如果仅仅是为了加速木棍转动的速度,他们根本就不需要移动双掌,那样做增添了取火仪式的舞蹈成分。当火苗生起,他们放下木棍,怡然自得地看着,那是一种如收获一般的喜悦之情和成就感。
布须曼人仍过着类似母系社会那样的生活,这可能与女人仍是家庭生活来源的重要支柱有关。一个家庭常常有10多个人:父母、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女、未婚儿女。布须曼女人以采集野菜、杂粮和果实为主,男人以打猎为主。女人对财富的贡献率超过一半。
布须曼人没有政府,没有政党,也没有首领。有事大家商量,有些类似今天外交上的“协商一致”。据说,商量的也就是何时以及如何围攻一只动物之类的事情。也许,现在还有可能商量如何与“文明人”作斗争。
布须曼儿童可能是世界上真正无忧无虑的人。他们不用上学,不用学习书本知识,整天就一个字——玩。不仅如此,父母对孩子非常和气,从不打骂,也不责备。中国人爱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可布须曼人的孩子都挺懂事。父母也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生男生女都一样。孩子们也没有性别的观念,也不怎么穿衣服,两小无猜,也不知道害羞。不知道中国的孩子知道后,会不会都跑到卡拉哈迪沙漠里来?
布须曼人虽过着原始生活,但结婚通常比生活在原始状态的其他人类要晚,原因是因缺少脂肪而发育较晚。这里,十八九岁才成年,经过成人仪式和男女各一个月的成人教育(男的独自到灌木丛林中学会生存,女的学习如何采集食物和生儿育女)之后,就可以结合。
天无绝人之路,沙漠也成乐园
从时间上推断,布须曼人早期生活的东南部非洲,水草远比现在多,地盘也比现在大得多。他们躲进沙漠,既是大自然所迫,也是“文明人”所逼。
现在,卡拉哈迪沙漠里,风尘随风而起,丛林日益稀疏,野生动物自然也越来越少。布须曼人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但时势造就人,环境也能锻炼人。
他们夏天就那点“遮羞布”,直射的太阳能把人烤焦,却拿他们裸露的皮肤没办法;冬天一张兽皮既当衣服又当被,在0℃左右甚至0℃以下的丛林中露宿。“文明人”叫他们穿上衣服,他们不乐意,嫌麻烦;叫他们上学,他们不乐意,嫌劳累;叫他们打针吃药,他们也不乐意,怕有毒。
布须曼人的脚非常厉害。他们不穿鞋,也没有鞋,光着脚板走天下,而且是走在遍地沙石的丛林里,追捕野生动物时奔跑起来,个个像长跑健将,那是我们“文明人”难以想象的。
沙漠缺水,但再简单的生活也离不开水。布须曼人自有办法。有水的时候,大家分头打猎、采集食物;水少的时候,他们相对集中,围着有水的地方生活。他们在沙漠中时,经常滴水不见,
在更干旱的年份,或最干旱的季节,布须曼人还有更令人想象不到的解渴办法。他们把猎获的大羚羊杀了,取出它的胃。然后,在沙地上刨个小坑,或拿来水碗,在上面放上小树枝或草叶,再用刀把大羚羊的胃划破,掏出胃里尚未消化食物。大羚羊以吃草为主,所以,胃里常常也是杂草。布须曼人把这些食物捧在手中,使劲挤出里面的水分和分泌液,滴进坑里或碗里。树枝和杂草正好起到过滤作用,把掉下来的固体物质挡住。干渴难忍的布须曼人就喝大羚羊这黏糊糊的胃液。
布须曼人打猎的手段很多,其中一种就是用毒箭。这种箭上的毒素取自一种毛毛虫的茧。布须曼人把毒素抹在箭头上,然后拿着箭到沙漠和丛林中寻找猎物,有时也“守株待兔”。当猎物进入射击范围时,他们才把毒箭射出去。被射中的猎物先是一跳,然后拼命地奔跑,有的能跑出好几公里甚至10多公里,直到毒素发作死亡。猎人就循着动物的脚印,一直找到它倒下的地方。猎人的本事就是能够把众多动物的脚印与他所击中的动物区别开来。如果是小动物,猎人就背回去,或杀了先吃上一顿,把剩下的带回去;如果是大动物,他就跑回去把亲戚朋友叫来,一块儿点起篝火,边吃肉边唱边跳。吃完了再回去。如果运气好的,打上一只长颈鹿,他们可以吃好几天。
以发展之名: 布须曼人给现代化“让位”
博茨瓦纳独立后,有相当一批布须曼人离开丛林,融入了现代社会,但那些仍愿意过自由自在“游荡”生活的布须曼人,却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一方面,随着钻石矿在布须曼人生活的地区被发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需要他们搬迁。另一方面,博茨瓦纳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布须曼人生活的大片沙漠地区都成了野生动物保护区,政府也在规劝他们离开,双方展开了“辩论”。
为了妥善安置布须曼人,政府在指定地区给他们盖好房子,并配齐水电、医院和学校,让他们过上文明的现代生活。政府还认为,打猎不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没有医院和洁净的饮用水,不让孩子上学,是不负责的,也是贫穷落后的根源。
可是,布须曼人却说,这片土地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愿意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不用别人管,也管不着,你认为你的生活文明,可我不喜欢。于是,一些布须曼人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布须曼人有着他们的快乐。但是,随着非洲社会的发展,“占山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布须曼人天真浪漫的原始社会美好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处于现代文明边缘的他们又处境艰难。建一栋房屋,一所学校,可能就是这个民族走向文明的开始。
(作者: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馆大使)
布须曼人,散居在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西南部的丛林和卡拉哈迪沙漠中,是一个令人向往、同情和困惑的特殊人群,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部族之一。早在3万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已是非洲大地的主人。“布须曼(bushman)”其实是荷兰殖民者起的名字,意为林中人,这个名称虽含有殖民者的轻蔑语气,但已国际通行,而布须曼人自称为“巴萨瓦人”。

布须曼人大约是现今世界上最落后的部族之一,至今仍有上万人生活在灌木丛中,居无定所;政府盖房子,他们不去居住;让他们的子女上学,他们懒得搭理;教他们上厕所,他们却觉得在灌木丛里更自在。
他们生活在丛林里,以打猎、采摘野果为生,随着季节变化和猎物增减而迁移。从表面特征看,最纯正的布须曼人,头发黑而稀疏,皮肤黄里透红,但因缺乏皮下脂肪而干瘪;皮肤粗糙,多皱纹(额头纹尤其突出);鼻子较宽、较扁;眼睛大而圆,且突出,颧骨高;男的身高不过1.6米,女的不过1.4米。但因长期与其他部落人通婚,纯正的布须曼人越来越少,据说只剩下5000人。许多人自称是布须曼人,但并非正宗;许多人自称不是布须曼人,却或多或少有着布须曼人的血统。
尽管统计数字大相径庭,但一般认为布须曼人已经存在了5万~8万年。他们如今大多生活在博茨瓦纳,仍有上千人在“坚守”沙漠。有一部分(约上万人)生活在纳米比亚和安哥拉一带。还有很少一部分生活在南非,那里是荷兰殖民者第一次发现布须曼人的地方。
布须曼人是一个十分不幸的部落。他们是南部非洲最早的居住者,但却一再被驱赶和压迫。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没人知道。大批班图人来了之后,仍习惯于穿梭在丛林中的布须曼人很快就被班图人所奴役:一部分人成为班图人的佣人,但不能与他们住在一起,至多住在村落的边缘,像挡箭牌一样;另一部分则选择逃亡,继续在条件恶劣的沙漠中过着游猎生活。西方殖民者来到之后,布须曼人被视为介于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另类”(西方人在研究布须曼人时,常常像对待牲口一样将他们的嘴巴撬开),被无情地杀戮或驱赶。据专家考证,西方殖民者来到之前,布须曼人约有50万。如今,只剩下1/10。
最原始,却最快乐
有人说,布须曼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们没有私有财产,“固定资产”也就是采集和打猎的简单工具:木弓、毒箭、木棍和篮子。他们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睡到哪儿。他们与世无争,没有世事的牵挂,没有战争的恐怖,没有文明的压力,更没有时间的约束。
雨季时,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大自然的恩赐:绿色的野菜,成熟的果实,新鲜的肉类,当然还有从天而降的雨水。最令他们高兴的事,就是围在篝火旁一起吃喝,边吃边聊。
据说,他们是世界上最能讲故事的部落。也难怪,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有他们这么多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机会。他们爱唱歌、跳舞,无拘无束。他们最不缺的,恰恰是我们“文明人”最珍惜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没有几月几日、星期几,也不用起早,还可以玩个通宵。
他们在沙漠里,没有电,没有水,也没有火。他们至今仍保留着钻木取火的习惯。布须曼人的“生火”,不仅是为了生存,更像是一种享受。他们在搓木生火时,双手手掌在上下来回地移动,脸上露出兴奋的神情。其实,如果仅仅是为了加速木棍转动的速度,他们根本就不需要移动双掌,那样做增添了取火仪式的舞蹈成分。当火苗生起,他们放下木棍,怡然自得地看着,那是一种如收获一般的喜悦之情和成就感。
布须曼人仍过着类似母系社会那样的生活,这可能与女人仍是家庭生活来源的重要支柱有关。一个家庭常常有10多个人:父母、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女、未婚儿女。布须曼女人以采集野菜、杂粮和果实为主,男人以打猎为主。女人对财富的贡献率超过一半。
布须曼人没有政府,没有政党,也没有首领。有事大家商量,有些类似今天外交上的“协商一致”。据说,商量的也就是何时以及如何围攻一只动物之类的事情。也许,现在还有可能商量如何与“文明人”作斗争。
布须曼儿童可能是世界上真正无忧无虑的人。他们不用上学,不用学习书本知识,整天就一个字——玩。不仅如此,父母对孩子非常和气,从不打骂,也不责备。中国人爱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可布须曼人的孩子都挺懂事。父母也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生男生女都一样。孩子们也没有性别的观念,也不怎么穿衣服,两小无猜,也不知道害羞。不知道中国的孩子知道后,会不会都跑到卡拉哈迪沙漠里来?

布须曼人虽过着原始生活,但结婚通常比生活在原始状态的其他人类要晚,原因是因缺少脂肪而发育较晚。这里,十八九岁才成年,经过成人仪式和男女各一个月的成人教育(男的独自到灌木丛林中学会生存,女的学习如何采集食物和生儿育女)之后,就可以结合。
天无绝人之路,沙漠也成乐园
从时间上推断,布须曼人早期生活的东南部非洲,水草远比现在多,地盘也比现在大得多。他们躲进沙漠,既是大自然所迫,也是“文明人”所逼。
现在,卡拉哈迪沙漠里,风尘随风而起,丛林日益稀疏,野生动物自然也越来越少。布须曼人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但时势造就人,环境也能锻炼人。
他们夏天就那点“遮羞布”,直射的太阳能把人烤焦,却拿他们裸露的皮肤没办法;冬天一张兽皮既当衣服又当被,在0℃左右甚至0℃以下的丛林中露宿。“文明人”叫他们穿上衣服,他们不乐意,嫌麻烦;叫他们上学,他们不乐意,嫌劳累;叫他们打针吃药,他们也不乐意,怕有毒。
布须曼人的脚非常厉害。他们不穿鞋,也没有鞋,光着脚板走天下,而且是走在遍地沙石的丛林里,追捕野生动物时奔跑起来,个个像长跑健将,那是我们“文明人”难以想象的。
沙漠缺水,但再简单的生活也离不开水。布须曼人自有办法。有水的时候,大家分头打猎、采集食物;水少的时候,他们相对集中,围着有水的地方生活。他们在沙漠中时,经常滴水不见,
在更干旱的年份,或最干旱的季节,布须曼人还有更令人想象不到的解渴办法。他们把猎获的大羚羊杀了,取出它的胃。然后,在沙地上刨个小坑,或拿来水碗,在上面放上小树枝或草叶,再用刀把大羚羊的胃划破,掏出胃里尚未消化食物。大羚羊以吃草为主,所以,胃里常常也是杂草。布须曼人把这些食物捧在手中,使劲挤出里面的水分和分泌液,滴进坑里或碗里。树枝和杂草正好起到过滤作用,把掉下来的固体物质挡住。干渴难忍的布须曼人就喝大羚羊这黏糊糊的胃液。
布须曼人打猎的手段很多,其中一种就是用毒箭。这种箭上的毒素取自一种毛毛虫的茧。布须曼人把毒素抹在箭头上,然后拿着箭到沙漠和丛林中寻找猎物,有时也“守株待兔”。当猎物进入射击范围时,他们才把毒箭射出去。被射中的猎物先是一跳,然后拼命地奔跑,有的能跑出好几公里甚至10多公里,直到毒素发作死亡。猎人就循着动物的脚印,一直找到它倒下的地方。猎人的本事就是能够把众多动物的脚印与他所击中的动物区别开来。如果是小动物,猎人就背回去,或杀了先吃上一顿,把剩下的带回去;如果是大动物,他就跑回去把亲戚朋友叫来,一块儿点起篝火,边吃肉边唱边跳。吃完了再回去。如果运气好的,打上一只长颈鹿,他们可以吃好几天。

以发展之名: 布须曼人给现代化“让位”
博茨瓦纳独立后,有相当一批布须曼人离开丛林,融入了现代社会,但那些仍愿意过自由自在“游荡”生活的布须曼人,却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一方面,随着钻石矿在布须曼人生活的地区被发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需要他们搬迁。另一方面,博茨瓦纳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布须曼人生活的大片沙漠地区都成了野生动物保护区,政府也在规劝他们离开,双方展开了“辩论”。
为了妥善安置布须曼人,政府在指定地区给他们盖好房子,并配齐水电、医院和学校,让他们过上文明的现代生活。政府还认为,打猎不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没有医院和洁净的饮用水,不让孩子上学,是不负责的,也是贫穷落后的根源。
可是,布须曼人却说,这片土地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愿意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不用别人管,也管不着,你认为你的生活文明,可我不喜欢。于是,一些布须曼人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布须曼人有着他们的快乐。但是,随着非洲社会的发展,“占山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布须曼人天真浪漫的原始社会美好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处于现代文明边缘的他们又处境艰难。建一栋房屋,一所学校,可能就是这个民族走向文明的开始。
(作者: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馆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