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七、八年级学习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状物散文,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安排了一组偏于议论的散文。学习这类散文,重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的意识,指导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引发议论。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选课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而偏重于议论。
  选文与七、八年级学习过的散文一脉相承,构成了螺旋式上升的格局。四篇课文分别关注家庭、生命、社会与人生,是对生命、社会、人生的感悟和理性思考。课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由熟悉到陌生的顺序排列,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相对完善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要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文章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精读课文,教师要注重点拨引导;略读课文,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学习由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发表议论。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活。
  
  四、课时分配
  《家》2课时,《石缝间的生命》2课时,《废墟的呼唤》2课时,《更浩瀚的海洋》2课时。
  (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任丽芬)
  
  《家》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家》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考的散文,作者从人们熟悉的事物入手,以三个递进式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家的认识。学习本文,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探求“家”的真谛。
  在教学中,宜采用自主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本文的思想内涵。依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理解三个递进式的比喻句。
  4.培养爱家、爱亲人、珍惜家庭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我爱我家》,学生交流自己对家的感受。教师小结:“家”始终是人们常谈常新的话题,那么在著名哲学家周国平的眼中,“家”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家》,领悟“家”的真谛。
  (二)文学常识及阅读指导
  (大屏幕)
  周国平,当代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周国平文集》,译有《悲剧的诞生》《尼采诗集》等。
  阅读指导:走进作者描述的情景和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作者的所感所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诵读感知
  1.默读课文,圈画陌生字词,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自行解决疑问,教师指导识记。
  2.配乐(《回家》)朗读课文。学生在聆听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对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对个别学生把握不好的地方,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录音。
  3.学生交流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明确:这篇散文从“家”与“人生”的关系入手,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作者对“家”的理解,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四)研读讨论
  教师提问:学习本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由学生自己就课文的理解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归纳出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家比喻成“船”“港湾”“岸”?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小组研讨,全班交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点拨引导。)
  明确: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五)合作欣赏
  1.赏析性精读:从结构上看,本文三小节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由眼前景物→引发感悟(议论)→再借景抒情。
  2.品味性跳读,全班交流,如:(1)每一小节都是先记叙后抒情议论,表达作者对“家”的理解,从结构上看形式整齐,浑然一体。(2)文章运用比喻、设问和引用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3)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3.感悟性美读。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说说这些语句的精彩之处。
  (六)情感对接
  用真情写一段关于“家”的文字,体现你对家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选做其中的一项)
  1.召开一次关于“家”的古今中外诗文朗诵会。
  2.阅读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散文《家问》(略)
  (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郭寻梅)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学习不惧恶劣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自主学习,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感知课文内容。
  3.理解文章的主题,感悟生命的顽强。
  4.学习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学会生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交流对生命的理解。在这首钢琴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激情,它是对不肯屈服于恶劣环境、活力四射的生命现象的诠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相信同学们对生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目标实施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陌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查阅,教师指导识记。
  2.学生自荐或推荐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3.小组讨论:学习本文要解决哪些问题?全班交流。(如果所提问题过多或不得体,教师要帮助梳理归纳。如:文章描绘的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生命作者有什么感受?)
  4.各小组自由选择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完成板书。
  5.全班交流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明确:石缝间生存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生命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重点、难点突破
  学生分析作者对石缝间三种生命形式的描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后面的议论与抒情语句,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略)。
  (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祖秉权)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理清作品的行文脉络。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4.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放映圆明园废墟图片资料)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北京西郊的天空被一片熊熊大火映得通红,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这场大火中付之一炬。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翻开这段沉重的历史,陡然发现,虽然那些残垣断壁已成陈迹,但我们的思绪却依然沸腾。因为,这片废墟在国人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废墟……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散文《废墟的召唤》。
  (二)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自读,积累字词。
  废墟甲胄停滞凝固充塞嗫嚅迤逦
  2.指名朗读,理清文脉。
  明确: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表现作者的忧患、惆怅及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11—19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四)研读讨论
  (教师设计思考题,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写作主旨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思考讨论题:课文中用拟人的手法写了废墟的召唤,说说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五)交流探究
  (教师结合学生赏析时涉及的段落设计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题1:让作者感慨万千、文思泉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废墟?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废墟的?
  讨论题2:面对这样一个废墟,作者并未停留于凭吊历史遗迹、抒发怀古之幽思,而是表达了更为深刻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抒写这种感受的?
  (六)质疑讨论
  在这一环节学生可自由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例如前后景物描写风格变化的原因、与年轻人对话的含义等,教师在学生互相释疑的过程中适时点拨。
  (七)课堂小结
  1.关于本文的写作主旨。
  2.关于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八)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应该重新修建圆明园,恢复它“万园之园”的风采,你的意见是什么?谈谈理由。
  (辽宁省锦州市第八中学刘丹)
  
  《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文章。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教学中,可通过朗读、研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了解七种人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七种人的生存状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述一则寓言故事。教师小结:寓言故事虽短小但给人以教益。寓言式散文是不是和寓言故事一样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纪伯伦的寓言式散文《更浩瀚的海洋》。(交代文学常识:纪伯伦)
  (二)目标实施
  1.自由朗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男女同学分组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全班交流对课文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感知。
  明确:作者采用同一种行文思路,描绘了七个场面,塑造了七个人物。
  4.小组讨论研究课文中的七个场面和七个主人公。(研讨时,学生若不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教师可以提示:从作者对七种人的态度中,你发现作者追求的是什么?)
  (三)重点、难点突破
  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七个场面中人物的言行和“我”对这些人物的感受,体会作者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略)。
  (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祖秉权)
其他文献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单元目标,同样要求学生感悟内涵、体会人生、融入体验、了解文体、品味语言,但是,由于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审美取向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因而阅读的难易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不久听一位教师讲新教材中的传记散文《列夫·托尔斯泰》,课堂上老师非常努力,力图将一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去体会和感悟作品,还让学生分小
教学,本应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聪明,越学越觉知识有无穷的乐趣,越学越愿意学习新本领、开阔新眼界。但我们的教学却往往把学生教得越来越笨,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动脑筋,不愿意学习掌握新本领,只想着完成老师规定的题目就完事大吉。知识成为与学生无关的外在物,学习成了和自己无关的外部强加的任务。  追根溯源,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教学有关的。应该改造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愿意接受新
在当下的“张謇热”中,能拜读程斯辉教授与刘光侠著的《科教兴国先驱教育家张謇》一书,是一件快事。  张謇,字季直,晚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慈善家。张謇于1853年7月1日出生在海门常乐镇。自幼勤奋好学,16岁入泮,1894年高中甲午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积极主张以战求和。1895年,张謇在南通唐家闸筹办大生纱厂。在之后的三十年时间中,张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2017年版)》,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发展到了“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的各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历史学科可以通过日常课堂教学、主题实践活动、教师人格涵养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除此之外,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
近年来,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笔者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国学教育,存在许多褒贬不一的声音。为此,笔者有意挑选身边三种典型的观点,并对此进行梳理,希望能够管中窥豹,更全面地了解当下国人对待国学教育的态度,以引发更加理性的思考。父亲:挚爱力行  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先秦时期的儒家教化哲学。和父亲一起生活,时常深切感受到父亲对传统
从2019秋季到2020年夏季,我们教学团队与30多位班主任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一年。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组织的教育叙事行动研究工作坊中,我们定期或线下见面或网上会面,密集探讨如何开展叙事探究。每位教师都选择了一个“麻烦”作为焦点,对其表现、形成机制和干预效果进行描述和分析。一开始,所有教师都感觉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写这个故事,不知道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主题,也不明白到底如何深度反思。疫情发生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的销售越来越依赖广告。要取得良好的广告效应,首先要求广告词准确无误,传递的信息要迅速被广告受众所理解,其次才能求新求异,否则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笔者从电视广告中随意摘出两则,试加分析。  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经常播出一条酒类广告,其画面是神秘幽远的天空和洁白的雪山,其广告词是“一支好酒,来自天籁”。笔者认为这句广告词有语病,八个字中有两个很关键的字值得商榷,那就是“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现状: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内容或担心学生在课堂收获太少,盲目追求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整节课安排得满满的。长此以往,导致教师疲于奔命,学生穷于应付。面对如此困境,我问自己,过于充实,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间的规律是相融贯通的,何不给课堂一份“留白”换取别样的  精彩?  本文以一节课堂教学实践为例,阐述“留白”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本课为第五课时P
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学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与整合,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通过开设六大课程架构学校多元发展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向更好、更深发展。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出以下六大课程。  一、学科拓展课程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
2009年,上蔡二高的学生进入一本线的有89A,进入本科线的有868人,进入专科录取线的达到2106人,高考成绩又有一个新的飞跃。数据的背后是一串串的沉甸甸的果实。自2000年以来,上蔡二高高考升学率连续十年位居全市同类高中第一,荣获“十连冠”。“这一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全体教职员工的无私奉献和共同努力!”李滇青高兴地告诉笔者。    一、在崭新理念中谋求更大跨越    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