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的不同认识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笔者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国学教育,存在许多褒贬不一的声音。为此,笔者有意挑选身边三种典型的观点,并对此进行梳理,希望能够管中窥豹,更全面地了解当下国人对待国学教育的态度,以引发更加理性的思考。

父亲:挚爱力行


  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先秦时期的儒家教化哲学。和父亲一起生活,时常深切感受到父亲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书房的书架上、桌子上、床上、沙发上,甚至地上,到处都是有关四书五经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书籍。父亲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始于8年前,那时他已经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二十多年。在与师生的长期交往中,他深切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在教师和学生良好人格塑造和人生追求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于是毅然放弃了原来的行政职务,投身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在父亲眼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仅是戏曲、书法、国画等传统技艺的复兴,更重要的是回归经典,承继传统,接通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发之源,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下生发出新的生命力。父亲不仅酷爱研究传统文化,还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他在大学主讲传统文化课程,带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领会传统文化之精髓。同时,他还常常深入中小学,与喜爱传统文化的教师们一起研读经典。他深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传承。

姑父:质疑反对


  姑父是一名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事业小成,家庭幸福,可谓社会中产阶层的典型代表。对待传统文化,他与父亲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
  他明确反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他认为,社会发展迅猛,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还要弘扬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传统文化,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且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许多不合时宜的东西,它们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消极的,不能再继续传承和弘扬了。
  今年春节团聚,再谈及传统文化,姑父说这两年他已经慢慢意识到传统文化里也有很多好东西,尤其是国学经典对于人的性格塑造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他现在支持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自己也会在家偶尔接触一下传统经典书籍。但对于当前大力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他仍然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如果过于强调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势必会阻碍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的前进步伐。

同学:困惑迷茫


  三年前,笔者来到山东师范大学就读。在大学生活中,通过和周围同学的接触交流,慢慢了解到當代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态度和看法。目前,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同度普遍不高,学习欲望普遍不强。
  笔者旁听了学校教育学部的国学经典的相关课程。笔者发现,学期初,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还比较高,到后来,学习的兴趣就逐渐减弱,看手机、看书的人不在少数,认真听讲的人却很少。即便是在需要深入讨论的研究生的课堂上,课堂气氛也很沉闷,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鲜少有师生互动。
  出现这种现象,也许与教师单一的授课方式有关,也许与大学课堂管理制度有关,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大学生自身对国学经典的不认同。而且,大学生在过去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学习过程中,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既不多,也不深入。即便是在语文、历史等与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有较大关联的课程上,教师也大多是以知识传授、应试为目的进行授课,让学生单调地背诵古诗文,对古诗文的解读浮于表面,并不深入。而进入大学后,教师在讲授《大学》《论语》等国学经典时,更多的是带领学生探究文字背后的内涵,跟学生以往所学有很大差异,这就导致学生理解国学经典的难度一下子提升很多,学生出现各种“吃不消”。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即便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国学经典的意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体会到经典背后的人生哲理,无法与经典中的哲理产生共鸣。学生不知道学习国学经典到底有何意义,自然陷入困惑与迷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为我们留下来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国学经典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能否得到有效的传承,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绵延与发展。“一个独立的民族,它不仅具有人种学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学上的意义。”①“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借助于它,历史才得以延续,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发展。”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背景下,积极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语文教材试图强化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化,凸显其工具性的特色,因此,实用文的比重一般都比较大,读写教学主要凭借实用文的知识点来牵引。这样做,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文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受到排挤,课文的文学性和经典性被削弱了,读写活动多为知识点所束缚,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未能达成应有的和谐统一,而论说类文字的学习、演练效果也并不明显。21世纪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规划,语文教材中文学与文
编者按: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从2001年到2021年,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课改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这一顶层设计最终要靠一线教师来落实、来执行。教师既是课改的践行者、见证者,也是课改的推动者、受益者。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回首20年的课改史,我们看到一位又一位教师的身影,他们躬身实践,默默耕耘在教学田野里,用微小却
编者按: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时代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贯彻对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五个方面的评价改革。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不以分数论英雄,“好学生”的标准是
“找规律”教学,既要重视找规律的结果,也要重视找规律的过程。找规律,经历思考、交流、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的经验,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一、交流:我是怎样想的  师:(屏幕上出示空白的“研究学习”材料)课前,大家做过这份材料(如图1),请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师:张睿嘉,能讲吗?好像不太自信,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全班鼓掌)我想给张睿嘉一个挑战
我有两个教育信条,一个是“务实 创新=提高”,另一个是“为学生成长负责”。这两个信条是我在不同时期侧重于不同的行为主体提出的,是发展着的教育信条,前者是作为教师提升自我,后者是作为校长培养学生,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提升自我是为了培养学生,培养学生需要提升自我。  1994年,我在参加《北京教育报》“我是首都人民教师大讨论”时,提出了“务实 创新=提高”的教学(教育)信条,确定了一个成长道路上自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来落实。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需要基层义务教育学校工作者厘清思路、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双榆树一小”)以“学校教育创新课题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单元目标,同样要求学生感悟内涵、体会人生、融入体验、了解文体、品味语言,但是,由于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审美取向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因而阅读的难易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不久听一位教师讲新教材中的传记散文《列夫·托尔斯泰》,课堂上老师非常努力,力图将一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去体会和感悟作品,还让学生分小
教学,本应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聪明,越学越觉知识有无穷的乐趣,越学越愿意学习新本领、开阔新眼界。但我们的教学却往往把学生教得越来越笨,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动脑筋,不愿意学习掌握新本领,只想着完成老师规定的题目就完事大吉。知识成为与学生无关的外在物,学习成了和自己无关的外部强加的任务。  追根溯源,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教学有关的。应该改造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愿意接受新
在当下的“张謇热”中,能拜读程斯辉教授与刘光侠著的《科教兴国先驱教育家张謇》一书,是一件快事。  张謇,字季直,晚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慈善家。张謇于1853年7月1日出生在海门常乐镇。自幼勤奋好学,16岁入泮,1894年高中甲午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积极主张以战求和。1895年,张謇在南通唐家闸筹办大生纱厂。在之后的三十年时间中,张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2017年版)》,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发展到了“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的各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历史学科可以通过日常课堂教学、主题实践活动、教师人格涵养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除此之外,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