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中国心” 培育“文化根”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l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来落实。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需要基层义务教育学校工作者厘清思路、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双榆树一小”)以“学校教育创新课题研究”为引领,将学校创新实践分为四个系统,即目标与价值系统、育人模式系统、制度管理系统和办学资源与条件系统。其中,学校育人模式系统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若水德育、阳光课程和生态教学。其中“若水德育”指向“育格树人”,聚焦于三组关键词:善良友善、感恩宽容和专注有序。
  一、“若水德育”以“水”为象征,以培养“中国心”为目标
  《道德经》中讲“上善若水”,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的品性来比喻最高境界的善行。《论语》中孔子以水的“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和“似志”来启发君子。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学习并秉承水的特性:水柔有骨,定向而行;水明如镜,泾渭分明;表里如一,凝聚共荣;容物成仁,有容乃大。
  “若水德育”以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中国人和“着好人生底色”为目标。这直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民族灵魂是指学生不仅要认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要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自信心,而且要做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家国情怀是指学生要有一颗“中国心”,做到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学生要从小树立“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密相连”的意识。世界眼光是指学生要在心怀祖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能够面向未来、放眼世界的胸怀和境界。
  二、“若水德育”以“品格”教育为载体,以“育·树”少年评选为导向
  “若水德育”以“诚信、仁爱、勤奋、坚毅、明智、创新”六种品格的培养为载体。诚信和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勤奋和坚毅是成长的关键,明智和创新是不懈的追求。树人必先立德,立德的重要载体就是品格教育,即包含人品、道德与人格等。在品格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向关怀、公平、尊重、责任、感恩等教育延展。在此基础上,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落到细微处。
  “若水德育”以“月度美少年、学期好少年、年度榜样少年”评价激励机制为导向。三个部分的评选紧紧围绕“格、智、体、美、劳、新、能”七个方面开展,每月以制作海报的方式表彰,每学期以奖章的方式表彰,每年以奖杯的方式表彰。其中,学期“好少年”奖章分为七种:胡杨奖(美德少年)、云杉奖(智慧少年)、梧桐奖(健体少年)、雅榕奖(艺美少年)、白桦奖(匠心少年)、银杏奖(创新少年)、金榆奖(优能少年)。
  三、“若水德育”以“班级、年级、学校、家庭、社会”五级建构为体系
  班级在“若水德育”体系构建中处于首要位置,发挥着重要的前沿作用。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例如,学校引导班主任建设“主题教室”,打造班级特色,让班级和教室有“文化味道”;学校组织“一班一品”特色班级评选活动;学校网站开设“班级动态”栏目,由班主任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旨在记录学生成长足迹,锻炼培养学生文字处理、照相、采编等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年级在“若水德育”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发挥着统筹和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同一年级,学生年龄结构相同,课程设置相同,任课教师相对一致,便于统筹安排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任务、活动。如午间小讲堂、家长公益讲堂、假期作业展示、研学实践汇报、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的班会研讨等,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的总目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基于以上认识和要求,“若水德育”紧紧围绕学生培养目标进行落实与实践,尤其强化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每年度按期召开“少代会”,增强学生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提交提案,锻炼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每学期按期举行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開学典礼”,既保持和延续开学的仪式感,同时借助主题开学典礼向学生传递梦想、观念、精神。学校通过开展礼仪课程,使学生学礼、知礼、懂礼,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在学校做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有孝行、能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每年春天,学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周”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感受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喜悦,还可以调动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进取心和幸福感,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迈向美好的未来。
  家庭教育在“若水德育”中起到重要助力和支撑作用。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学校志愿服务、学校课程资源支持、参与学校管理。成立了家长导师团助力学校课程品质提升,建立家长智库助力学校开放发展,开设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宣讲家风故事引导学生知过去、明传统,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
  社会资源,尤其是社区资源在“若水德育”中起到重要的补充和延展作用。双榆树一小地处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关村航空科技园等科研院所比邻而居。借助以上资源,双榆树一小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组织开展“青稞讲堂”科普讲座,迄今为止已经有近30位科学家走进学校,走到学生中间。此外,学校还与海淀区青年联合会组织开展“播种榜样”系列讲座,各行各业青联委员中的优秀榜样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和学生互动。再有,从2017年开始,学校还围绕“京城”“中轴线”“革命历史”“爱党爱国”等关键词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习文化、传承精神。
  班级、年级、学校、家庭、社会五级建构形成了育人合力,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完成。首先,建立五级建构体系内部层级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关键。其次,建立五级落实体系要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要处理好理念引领和操作执行之间的关系。再次,建立五级落实体系要结合学生价值观培育和习惯养成规律,从小处着手、细处着眼,注意激发兴趣、注重体验。最后,建立五级落实体系要坚持主题活动课程化,将重点放在不断完善有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助于红色基因文化继承的活动课程三个方面。
  四、“若水德育”以“党带团 团带队”一体化建设为保障
  “若水德育”坚持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学校通过党支部联合团支部、少先队共同开展活动,以主题活动、主题教育为载体引导党员、青年团员和少先队员参与其中,共同接受爱党爱国教育,实现以“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的一体化建设。
  “党建 团建 队建”一体化建设强调做到“四个一”,一是分别设定目标,方案一起策划;二是感受体验其中,过程一同经历;三是面向全体分享,成果一齐汇报;四是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一样精彩。党支部工作做到“三个能”,提升青年团员政治素养,一是党支部委员能与团支部委员谈一次心;二是党支部能每年为团支部分享一次团课;三是党员能与团员结对共进。团支部做到“两个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一是团支部要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少先队活动;二是团支部要走进少先队讲解一次队课。少先队坚持与党、团“一条心”,在党支部、团支部的指导下,每年10月13日少先队建队日开好一次少代会,组织好一年级学生入队仪式,落实好每周一个中队的“国旗下才艺展示”。
  基于以上实践,学校整理出了双榆树一小“若水德育”结构图谱(见图1)。
  “若水德育”润泽无声,就是要在学生心中留下感恩、宽容、仁爱、向善、勤奋、坚毅的印痕,留下好奇心、同理心、合作探究、敢于实践的印记。立德树人着实底色,就是要在学生心中埋下“我是中国人要有中国心”、热爱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基因的种子。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其他文献
2006年春节的鞭炮声刚刚消歇,《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应时推出。意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维持稳定。    一、《大纲》内容的六处修订    2006年语文《大纲》有六处修订,这六处修订大多是文字修改,内容没有太多变化。  (1)原大纲“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改为“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修改原因〕
2008年6月18日,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成立了。72名团员在吴老师的引领下踏上了一条追寻教育理想之路。我们特别庆幸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这样幸福的经历。在这里,我们与吴老师相遇,与儿童数学教育相遇;在这里,我们有吴老师全方位的引领和悉心教导,享受着高质量的教师研修活动;在这里,我们不仅感受着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也品尝着服务、指导、成就他人的幸福。十几年的引领和陪伴,吴老师成了我们团队所有老师名副
当今世界,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创新时代,中国教育如何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创新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能否通过创新解决多年存在的体制和制度问题,激发和增强中国教育的活力?2015年12月19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山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2016)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本届年会围绕“十三五”规划中“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重点
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发布《四川省中小学省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四川办法》),利用省级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本着“培养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优秀人才培养目标,按照1位名师领衔人引领10个优秀成员、1个成员带领5个青年学员的人员结构模式,建设一批省级名师鼎兴工作室,助力四川教育“鼎兴之路”。2018年11月到2020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先后公布了两批共5
随着高考的改革,化学学科的考查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层面上,更加侧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质的认识和化学学科思维的训练,以往单纯的习题训练方式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微视频使用为主要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为主要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规律设计教学流程,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推动学生深度思考、突破学生认知障碍、形成学科认知体系为主要环节,借助现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语文教材试图强化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化,凸显其工具性的特色,因此,实用文的比重一般都比较大,读写教学主要凭借实用文的知识点来牵引。这样做,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文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受到排挤,课文的文学性和经典性被削弱了,读写活动多为知识点所束缚,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未能达成应有的和谐统一,而论说类文字的学习、演练效果也并不明显。21世纪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规划,语文教材中文学与文
编者按: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从2001年到2021年,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课改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这一顶层设计最终要靠一线教师来落实、来执行。教师既是课改的践行者、见证者,也是课改的推动者、受益者。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回首20年的课改史,我们看到一位又一位教师的身影,他们躬身实践,默默耕耘在教学田野里,用微小却
编者按: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时代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贯彻对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五个方面的评价改革。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不以分数论英雄,“好学生”的标准是
“找规律”教学,既要重视找规律的结果,也要重视找规律的过程。找规律,经历思考、交流、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的经验,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一、交流:我是怎样想的  师:(屏幕上出示空白的“研究学习”材料)课前,大家做过这份材料(如图1),请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师:张睿嘉,能讲吗?好像不太自信,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全班鼓掌)我想给张睿嘉一个挑战
我有两个教育信条,一个是“务实 创新=提高”,另一个是“为学生成长负责”。这两个信条是我在不同时期侧重于不同的行为主体提出的,是发展着的教育信条,前者是作为教师提升自我,后者是作为校长培养学生,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提升自我是为了培养学生,培养学生需要提升自我。  1994年,我在参加《北京教育报》“我是首都人民教师大讨论”时,提出了“务实 创新=提高”的教学(教育)信条,确定了一个成长道路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