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画之处皆成妙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现状: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内容或担心学生在课堂收获太少,盲目追求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整节课安排得满满的。长此以往,导致教师疲于奔命,学生穷于应付。面对如此困境,我问自己,过于充实,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间的规律是相融贯通的,何不给课堂一份“留白”换取别样的
  精彩?
  本文以一节课堂教学实践为例,阐述“留白”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本课为第五课时Portfolio 5 An opinion essay,重点是巩固并应用本课提供的阅读材料,应用“以读带写”的仿写策略,从语篇结构(总—分—总)、句型(表达观点)这两个角度进行模仿写作,表达个人对未来生活中某些话题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实现最终的语言输出。
  一、知识延伸处留白,完善认知构建
  本课是读写课,教师在处理拓展阅读这一环节时,可以通过布置前置性练习的方式“留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在本环节,我通过导学案设计了两处“留白”练习。
  1.“留白”练习一:语言知识“留白”
  这是读前激活思维的练习,Ex.1主要创设服饰品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Ex.2是从词汇知识延伸到句型知识,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点从词到句、观点和句型进行归纳和积累,为写作环节进行语言铺垫。同时,培养他们敢于自我表达的能力。设计
  如下:
  Section 1
其他文献
“找规律”教学,既要重视找规律的结果,也要重视找规律的过程。找规律,经历思考、交流、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的经验,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一、交流:我是怎样想的  师:(屏幕上出示空白的“研究学习”材料)课前,大家做过这份材料(如图1),请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师:张睿嘉,能讲吗?好像不太自信,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全班鼓掌)我想给张睿嘉一个挑战
我有两个教育信条,一个是“务实 创新=提高”,另一个是“为学生成长负责”。这两个信条是我在不同时期侧重于不同的行为主体提出的,是发展着的教育信条,前者是作为教师提升自我,后者是作为校长培养学生,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提升自我是为了培养学生,培养学生需要提升自我。  1994年,我在参加《北京教育报》“我是首都人民教师大讨论”时,提出了“务实 创新=提高”的教学(教育)信条,确定了一个成长道路上自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来落实。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需要基层义务教育学校工作者厘清思路、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双榆树一小”)以“学校教育创新课题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单元目标,同样要求学生感悟内涵、体会人生、融入体验、了解文体、品味语言,但是,由于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审美取向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因而阅读的难易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不久听一位教师讲新教材中的传记散文《列夫·托尔斯泰》,课堂上老师非常努力,力图将一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去体会和感悟作品,还让学生分小
教学,本应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聪明,越学越觉知识有无穷的乐趣,越学越愿意学习新本领、开阔新眼界。但我们的教学却往往把学生教得越来越笨,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动脑筋,不愿意学习掌握新本领,只想着完成老师规定的题目就完事大吉。知识成为与学生无关的外在物,学习成了和自己无关的外部强加的任务。  追根溯源,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教学有关的。应该改造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愿意接受新
在当下的“张謇热”中,能拜读程斯辉教授与刘光侠著的《科教兴国先驱教育家张謇》一书,是一件快事。  张謇,字季直,晚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慈善家。张謇于1853年7月1日出生在海门常乐镇。自幼勤奋好学,16岁入泮,1894年高中甲午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积极主张以战求和。1895年,张謇在南通唐家闸筹办大生纱厂。在之后的三十年时间中,张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2017年版)》,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发展到了“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的各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历史学科可以通过日常课堂教学、主题实践活动、教师人格涵养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除此之外,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
近年来,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笔者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国学教育,存在许多褒贬不一的声音。为此,笔者有意挑选身边三种典型的观点,并对此进行梳理,希望能够管中窥豹,更全面地了解当下国人对待国学教育的态度,以引发更加理性的思考。父亲:挚爱力行  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先秦时期的儒家教化哲学。和父亲一起生活,时常深切感受到父亲对传统
从2019秋季到2020年夏季,我们教学团队与30多位班主任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一年。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组织的教育叙事行动研究工作坊中,我们定期或线下见面或网上会面,密集探讨如何开展叙事探究。每位教师都选择了一个“麻烦”作为焦点,对其表现、形成机制和干预效果进行描述和分析。一开始,所有教师都感觉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写这个故事,不知道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主题,也不明白到底如何深度反思。疫情发生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的销售越来越依赖广告。要取得良好的广告效应,首先要求广告词准确无误,传递的信息要迅速被广告受众所理解,其次才能求新求异,否则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笔者从电视广告中随意摘出两则,试加分析。  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经常播出一条酒类广告,其画面是神秘幽远的天空和洁白的雪山,其广告词是“一支好酒,来自天籁”。笔者认为这句广告词有语病,八个字中有两个很关键的字值得商榷,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