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是全国教育的洼地,其教育质量长期处于落后全国其他各地区。笔者到西藏亚东县工作的已有一年多,从事过两个初三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经过一年多的了解和尝试,对西藏边远地区数学教育有了一些个人的了解和看法。
现状归类:教育的落后,必然有他现实存在的原因,从学生、教师、学校等各个环节观察思考,发现一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数学基础薄弱。我所带教的初三两个班级,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于乘法口诀表不能完全背出,计算能力停留在小学三四年级阶段。对于初中的如移项变号,异号两数相加等知识点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感官阶段。
学习习惯较差。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差,基本没有预习、复习、笔记的习惯,班级作业也是以全班两三个版本为主,上课听讲效果较差,课堂回答以全班为主,答案往往禁不起推敲,是根据个人感觉为主,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不自觉的以满堂灌为主,忽视学生感受和理解,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的媒体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教材使用不当。西藏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数学教材,里面一些例子与引力与西藏严重脱节。如八年级下分式方程的引入问题是考虑船在顺水、静水和逆水中的航速问题,但是对于西藏高原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根本没有见过船是什么样子的,是干什么的,甚至大部分学生连河都没有看到过。很难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这个问题。类似还有如九年级上的课文中用水车、摩天轮等引入旋转的概念等,这类与西藏学生生活脱节的实例比比皆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原因简析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从中小衔接的脱节、学校管理的不力、制度建设的不足等多方面加以分析,简单归纳了以下5点。
中小衔接脱节。西藏的一部分地区,特别是牧民地区,小学教育十分困难,师资短缺,牧民学生的流动性大,造成了小学教育的不变,个别的教学点还存在着1个教师带教6个年级所有科目情况存在,这使农牧民子女的教育与城镇子女的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差异。
班级管理混乱。藏域边远地区,教师的工作还是停留在教的层面,缺乏对学生的管理和班级的建设,学生从小没有养成班集体的观念,缺乏自觉自律能力,表现在学习上就变得自由散漫,随意性很强。
教学常规缺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必要的教学常规,不能保证很好的做到。刚到学校时,有一部分教师上课无教案、无备课,以照本宣读为主。校内的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改进没有丝毫的作用。作业的批改层次不齐,数量差别很大,个别主课教师甚至不能保证1周一次的作业批改量。
教师培训缺乏。西藏的教师基本是处于个人的自然成长状态,新教师来到了教学岗位后,只能靠自己领悟和体会,没有带教和培养机制。老教师的培训效果也不明显,利用国陪等渠道的培训,往往与西藏的地域特色脱节,迁移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差。而校本培训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有效开展。
考核机制落后。在西藏地区,就我了解的十多所学校而言,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奖励制度,教师的工作处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的局面,使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积极性不高。
二、个人尝试
针对以上现状与原因,我在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以图改进我校数学成绩落后的不利局面。
回头看,抓基础。学生薄弱的数学基础犹如脆弱的大厦地基,如果忽视了这个基础,成绩的提升也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求老师停下来、回头看、补基础、抓落实。利用课余时间和自修课时间,夯实基础,补全遗漏,从小学的加减乘除做起,一个一个的过关。
抬头看、盯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满堂灌、一言堂的做法。在课堂多提问,多留白,让学生主动思考,严肃回答。改变课堂上的全班集体回答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举手个别回答,在提问的过程中,注重追问,不被学生的表面答案所迷惑,问思路、问原理、问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辨别。
低头看、用教材。强调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对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去掉一些不切合西藏实际的内容,改编成具有藏域特色的事例来落实数学教学。对于教材中必要的例子,通过媒体的教学,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或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
反复看、盯结果。西藏的学生缺乏自觉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质量很难保证。我们尝试了课堂的5分钟练习形式,在每堂课的开始5分钟让学生每天做4到5个简单的数学问题,问题仅仅涉及概念的记忆、基本公式的代换等等,通过反复的出现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分段看、给奖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能否保持、提升也是教学出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我们要求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改变以前一言堂、无表扬的习惯,对学生不吝表扬,并且要是表扬有内容、言之有物。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每周、每月的随堂练习和月考对成绩优秀和进步大的学生给与表扬和赠送一些学习用品以作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
左右看、多借鉴。通過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点评课、展示课等各种形式,要求全部的学科教师都参与开课、听课、说课、评课活动之中。通过组内组外教师的听评课活动、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跳出自身的局限,能够借鉴他人的长处,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往前看、重集体。学校的考核从单个教师的考核向学科整体的考核转不变,并且考核的重心向初三倾斜,并在考核中拉开层级,体现差距。
现状归类:教育的落后,必然有他现实存在的原因,从学生、教师、学校等各个环节观察思考,发现一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数学基础薄弱。我所带教的初三两个班级,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于乘法口诀表不能完全背出,计算能力停留在小学三四年级阶段。对于初中的如移项变号,异号两数相加等知识点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感官阶段。
学习习惯较差。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差,基本没有预习、复习、笔记的习惯,班级作业也是以全班两三个版本为主,上课听讲效果较差,课堂回答以全班为主,答案往往禁不起推敲,是根据个人感觉为主,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不自觉的以满堂灌为主,忽视学生感受和理解,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的媒体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教材使用不当。西藏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数学教材,里面一些例子与引力与西藏严重脱节。如八年级下分式方程的引入问题是考虑船在顺水、静水和逆水中的航速问题,但是对于西藏高原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根本没有见过船是什么样子的,是干什么的,甚至大部分学生连河都没有看到过。很难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这个问题。类似还有如九年级上的课文中用水车、摩天轮等引入旋转的概念等,这类与西藏学生生活脱节的实例比比皆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原因简析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从中小衔接的脱节、学校管理的不力、制度建设的不足等多方面加以分析,简单归纳了以下5点。
中小衔接脱节。西藏的一部分地区,特别是牧民地区,小学教育十分困难,师资短缺,牧民学生的流动性大,造成了小学教育的不变,个别的教学点还存在着1个教师带教6个年级所有科目情况存在,这使农牧民子女的教育与城镇子女的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差异。
班级管理混乱。藏域边远地区,教师的工作还是停留在教的层面,缺乏对学生的管理和班级的建设,学生从小没有养成班集体的观念,缺乏自觉自律能力,表现在学习上就变得自由散漫,随意性很强。
教学常规缺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必要的教学常规,不能保证很好的做到。刚到学校时,有一部分教师上课无教案、无备课,以照本宣读为主。校内的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改进没有丝毫的作用。作业的批改层次不齐,数量差别很大,个别主课教师甚至不能保证1周一次的作业批改量。
教师培训缺乏。西藏的教师基本是处于个人的自然成长状态,新教师来到了教学岗位后,只能靠自己领悟和体会,没有带教和培养机制。老教师的培训效果也不明显,利用国陪等渠道的培训,往往与西藏的地域特色脱节,迁移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差。而校本培训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有效开展。
考核机制落后。在西藏地区,就我了解的十多所学校而言,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奖励制度,教师的工作处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的局面,使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积极性不高。
二、个人尝试
针对以上现状与原因,我在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以图改进我校数学成绩落后的不利局面。
回头看,抓基础。学生薄弱的数学基础犹如脆弱的大厦地基,如果忽视了这个基础,成绩的提升也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求老师停下来、回头看、补基础、抓落实。利用课余时间和自修课时间,夯实基础,补全遗漏,从小学的加减乘除做起,一个一个的过关。
抬头看、盯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满堂灌、一言堂的做法。在课堂多提问,多留白,让学生主动思考,严肃回答。改变课堂上的全班集体回答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举手个别回答,在提问的过程中,注重追问,不被学生的表面答案所迷惑,问思路、问原理、问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辨别。
低头看、用教材。强调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对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去掉一些不切合西藏实际的内容,改编成具有藏域特色的事例来落实数学教学。对于教材中必要的例子,通过媒体的教学,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或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
反复看、盯结果。西藏的学生缺乏自觉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质量很难保证。我们尝试了课堂的5分钟练习形式,在每堂课的开始5分钟让学生每天做4到5个简单的数学问题,问题仅仅涉及概念的记忆、基本公式的代换等等,通过反复的出现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分段看、给奖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能否保持、提升也是教学出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我们要求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改变以前一言堂、无表扬的习惯,对学生不吝表扬,并且要是表扬有内容、言之有物。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每周、每月的随堂练习和月考对成绩优秀和进步大的学生给与表扬和赠送一些学习用品以作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
左右看、多借鉴。通過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点评课、展示课等各种形式,要求全部的学科教师都参与开课、听课、说课、评课活动之中。通过组内组外教师的听评课活动、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跳出自身的局限,能够借鉴他人的长处,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往前看、重集体。学校的考核从单个教师的考核向学科整体的考核转不变,并且考核的重心向初三倾斜,并在考核中拉开层级,体现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