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益。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以转变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特别是我们教两个班级数学课的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个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电教手段或者激趣导入等,让教学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活跃的课堂气氛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课堂学习当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精神而不可忽视的一环。
1、借助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提问。一节课,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新知导入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可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的认识,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会脱口提出:“怎样画圆?”“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吗?”“圆有什么特征?”“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利用自学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如教学“年、月、日”时,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充分自学后,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并提出质疑。如:“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怎么計算一年的天数?”对此,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抓住重点知识讲解,让他们在讨论、交流、计算、释疑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
古人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
1、领会例题编排意图,掌握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教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例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教材中很多例题的教学是分层逐步呈现解题过程,且留有不少需由学生填写内容的空格,要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自己去思考填写;有的例题旁附有虚、实色线框,要让学生明白线框的意图;有的例题有“想”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思考过程;有的法则、概念、结语等用彩色字表示,要让学生清楚这是重点内容;有的例题中的示意图和操作程序是为突破难点安排的,要让学生懂得根据图示顺序去分析、推想,从而掌握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
2、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数学教材的编排,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迁移过来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的习惯。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 ,可要求学生根据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组合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如学过“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之后,让学生尝试计算:1/2(±)1/5(异分母分数加减),学生能主动利用旧知,变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四、重视实践操作,引导自主探索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直观的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通过观察、计算、讨论、猜想、验证……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用准备的工具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想办法求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再平移,拼成长方形;有的沿着平行线间的高剪下,再拼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比较,并讨论:(1)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剪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3)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活动,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过程中,认识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又为后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作了铺垫,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条捷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要让学生在主动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开拓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使课堂教学充满创新和活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个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电教手段或者激趣导入等,让教学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活跃的课堂气氛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课堂学习当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精神而不可忽视的一环。
1、借助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提问。一节课,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新知导入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可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的认识,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会脱口提出:“怎样画圆?”“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吗?”“圆有什么特征?”“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利用自学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如教学“年、月、日”时,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充分自学后,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并提出质疑。如:“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怎么計算一年的天数?”对此,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抓住重点知识讲解,让他们在讨论、交流、计算、释疑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
古人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
1、领会例题编排意图,掌握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教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例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教材中很多例题的教学是分层逐步呈现解题过程,且留有不少需由学生填写内容的空格,要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自己去思考填写;有的例题旁附有虚、实色线框,要让学生明白线框的意图;有的例题有“想”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思考过程;有的法则、概念、结语等用彩色字表示,要让学生清楚这是重点内容;有的例题中的示意图和操作程序是为突破难点安排的,要让学生懂得根据图示顺序去分析、推想,从而掌握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
2、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数学教材的编排,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迁移过来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的习惯。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 ,可要求学生根据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组合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如学过“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之后,让学生尝试计算:1/2(±)1/5(异分母分数加减),学生能主动利用旧知,变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四、重视实践操作,引导自主探索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直观的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通过观察、计算、讨论、猜想、验证……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用准备的工具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想办法求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再平移,拼成长方形;有的沿着平行线间的高剪下,再拼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比较,并讨论:(1)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剪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3)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活动,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过程中,认识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又为后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作了铺垫,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条捷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要让学生在主动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开拓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使课堂教学充满创新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