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艺术的对话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对话更为频繁,联系愈加密切,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再一次被凸显,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因为文化环境的变动从而愈演愈烈。本文旨在探讨当代文化研究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意义,从而对艺术与生活的当代境况作出阐述。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泛化 大众文化 艺术 生活
  过往,大众普遍认为艺术与生活是分离的——由于艺术的专业性与贵族性,人们对艺术望而却步,生活与艺术有着严格的界限。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艺术被新兴技术拉下神坛,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被逐渐抹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运动过程就恰如其分地解释了生活与艺术的两种不同审美态度的交融对话。
  一.日常审美化的内涵
  从学理的层面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艺术与日常生活加以区分的观念正在消解。实际上,“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是由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于在新奥尔良举行的“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提出,他在其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谈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一是消解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艺术亚文化的产生,即20世纪初期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其影响主要是‘消解了艺术的灵气、击碎艺术的神圣光环’并使‘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二是指‘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日常生活开始朝着艺术的审美化方向发展。所谓艺术参与生活的谋划其实就是指艺术放弃了自律性转而与大众消费文化联袂构筑时尚和流行。三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①除此之外,费瑟斯通还提到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即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的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而对这两个层面的理解,费瑟斯通在其日后的著作中将有更深刻的阐述。在中国国内,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则较早见于陶东风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一文。根据陶先生在文章中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阐释,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②由此看来,陶先生所指涉的命题已不再只是停留在社会学范畴,而是更为深入地延伸至文化研究的相关领域。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分类
  通过对概念的整合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可简单分为表层审美化(物质的审美)和深层审美化(非物质的审美)两个方面。而表层审美化就是物质生活的表層美化、社会主体的表层美化、文化产业的表层美化。随着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大力推动了大众日常生活的表层审美化。因为,当大众文化被纳入到“文化工业“的模式后,就会形成一种大众审美文化的泛化趋势,从而加速推进“表层审美化”,最终为现实生活披上艺术化的外衣。但是,要想真正为现实生活呼唤出艺术化的灵魂,就必须要借助“深度审美化”的力量——大众审美(如鲍德里亚所提出的“高度现实性”模拟体)和精英审美(如福柯等人所追求的“审美生活”)。相对“表面审美化”而言的“深度审美化”,则是一种深入人们内心世界的审美态度,通过外在文化的改变和塑造,大众的内部世界出现了“深度审美化”,这是一种非物质的审美,是具有明显的大众与精英之间的“文化区隔”的,是在雅俗分化的不同社会群体中得以实现的。“深度审美化”的实现可以弥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审美态度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交融中所出现的缺漏。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将艺术的审美态度直接引进日常生活中,审美主义与消费主义又一同编织了一张巨网,将生活捆缚在其之中,从而使得大众文化被艺术审美的气息所熏染,物化的世界裹挟着美的设计——大众传媒、商品包装和身体都难逃美学的捕捉,艺术从远离生活变得触手可及。当代社会之所以会出现此等文化景观,并非无来由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勃兴,感性与欲望大行其道,社会文化充斥着商业性和娱乐性,从而导致“审美非功利性”的消解,传统的美学原则因此遭遇驱赶,超绝平庸的文化分隔和等级分明的审美态度并不利于艺术与生活进行沟通交流,“日常生活审美化”恰好弥补了其缺失。
  参考文献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第95-98页
  ②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杭州:浙江社会科学.2002.1
  (作者介绍:谭嘉仪,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勒菲弗尔从宏观的文化视角审视译者对翻译的操控,提出了控制“改写论”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形态和赞助人.受勒菲弗尔“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的启发,本文对译者在语言文
内容摘要:达成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任务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浓厚的兴趣、进行扎实的训练应该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敢说 乐说 会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与人交往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他态度和语言习惯。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知识时代对语文教学的
内容摘要:“基础打不牢,学问攀不高”,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如盖楼,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学得真本领,学得好本领。总之,注重基础,以基础为媒,快乐学习,学好语文,并非难事。  关键词:基础 疑问 佳句  “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打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广。”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如是说。任何一门学科,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英语进行“情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对教学是不无裨益的。那么,该如何开展“情
内容摘要:《学记》作为儒家经典——《礼记》中较为重要的篇目,主要论述了教学的精神与方法。然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界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矛头直指孔孟之道,影响深远,以致人们往往产生这样一种误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思想文化是全盘否定的。实际上,在接受过新思想的民国杰出学人中,也有人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例如陈寅恪的一些教育思想与《学记》的精神内核颇有共通之处。探讨陈寅恪与《学记》的思想联系,不仅可
内容摘要:三峡工程的建设涉及到库区文物的保护,三峡工程无论在建设时期,还是后三峡时期,对库区文物的保护都非常重要。本文论述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经验及其教训,这对后来文物保护具有重要启发。  关键词:三峡库区 文物保护 现状 经验 教训  长江作为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江三峡工程是近代历史上几代领导人共同梦想的结晶,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数学教学活动就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当今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思考、会思考的思维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的关键,更是智慧发展的最佳期。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调动孩子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兴趣盎然,思想活跃。  关键词:积极性 兴趣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的关键,更是智慧发展的最佳期。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调动孩子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一、老师情绪良好,为孩子创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分析了效益评价的内容及方法;最后,笔者结合从业经验,从同步建设、科学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合理化建议。笔者希冀,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政府的决策或相关绿化部门的工作规划或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林业;效益评价;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城市人口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当然,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物质、
小学数学教学因其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确定其教学方式的选择的特殊性,这是一个没有多少实际生活经验的孩子,活泼好动,充满着各种奇思妙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少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推理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尝试以生活应用问题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