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不能侵犯个人隐私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肉搜索”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网络来找到真实的人,然后通过网络将有关信息发布。有人借助这种手段找到了失散的亲友,也有人借此展开“网络大搜查”,将另一些人的个人资料在网上公布,用于攻击后者的某些观点或者行为。此类“人肉搜索”实为“攻击性搜索”。
  部分“攻击性搜索”后果的确堪忧:汶川地震后言辞出位的网民“Die豹”被“曝光”后不堪其扰被迫休学,“范晓华”受“范小华”牵连而被诬挪用赈灾帐篷并殴打他人,某市青年志愿者长期跟踪违章车辆行人引发激烈争议……
  “人肉搜索”虽然是公民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表现形式之一,却不能以侵害他人的权利为代价。与对某种有争议之言行的道德谴责相比,普通公民隐私权的地位显然处于更高的地位,因为它受到法律的保护。公布公民个人信息(例如住址、家庭电话和移动电话、工作单位、收入状况、公民身份号码、生理特征和医学诊疗记录等等)应当视为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即便被搜索被攻击者的言行确有不妥,也不能成为侵害他们隐私权的正当理由,“道德审判”必须让位于个人隐私之前;哪怕被攻击者的行为涉嫌犯罪,自有国家机关追究,更加不能通过“网络审判”来进行。
  每一个人通过网络享受作为人的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能忘记还要承担作为社会中人的责任和义务(即尊重他人权利和自由的责任与义务),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人人自危的“透明”环境下——因为透过“人肉搜索”,不仅有可能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且有可能让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你,方便地对你进行骚扰、谩骂、诽谤以及其他的侵害,而你却不知道侵犯你的人是谁,因为此时攻守双方的信息处于极大的不对称状态。
  如果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隐身”便利而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理性就有极大的可能偏离正常轨道,原本正常的争议和批评就有可能演化为言论暴力;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言论暴力往往以一种无需事先约定的群体性方式出现,如同无数条失控的小河,汇聚成滚滚洪水,不仅足以将任何“异己”瞬间淹没,而且随时可能直接摧毁这个社会赖以正常运作的制度之堤。(摘自《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一、城市土地市场的流程模式(一)增量土地进入市场的流程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所有
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因发现右眼较左眼变小3个月就诊,于2005年3月以"右眼结膜浆细胞瘤"收入院.入院时检查:双眼视力1.2,右眼睑裂高度为:5 mm,右眼睑轻度水肿,机械性下垂,
期刊
期刊
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由相对封闭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并融入WTO体制,中国沿海城市的地位日益重要.到21世纪初,达到了一个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沿海城市逐步成为中国经济
胡锦涛总书记对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提出了“为民、清廉、务实”六个字的总要求。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勉干事、谨慎为官,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增强党性修养和领导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做人民群众称道的好“官”。而要真正做到谈何容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已加入WTO,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大,国外滚滚而来的技术和资金涌进国门的同时,西方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也随
期刊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最鲜明特征之一是大众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将会日益激烈。那么,现阶段报纸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关键则在于发行,报纸发行不畅,必然导致报社经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必然制约着报社的生存扩张。作为都市报,必须居安思危,迎接挑战,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以笔者浅见,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竞争观念、抢占发行市场    随着
“在越来越多的记者想方设法赶往灾区时,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见面’仅3天的黑水。”在6月2日《南国早报》上,一位“特派记者”刊文指出,5月27日,他满怀着帮助灾区人民的愿望,来到地震灾区。可他很快就发现,他想为灾区帮忙,却需要更多的人为他而忙碌。“但我为灾区做了什么?给灾民带去了什么?我常常对此感到茫然。我不得不为我耽误了灾区领导和灾民的时间、占用了县里的救灾资源而深感自责。如果我们不能为灾区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