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契约精神培养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契约精神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一种公共精神、行为规范与价值守则。大学生契约精神水平的高低对全社会契约精神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对契约精神的界定,诠释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内涵,并针对特殊主体进行了进一步界定,使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研究结果,提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契约精神培养途径和方法,以期促进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契约精神;大学生;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083-03
  一、契约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一)契约精神的概念
  “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原义为交易,就其发展而言首先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种保障交易安全的手段,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以法律的手段监督社会主体的意志自由、自律、公正,规范市场经济有序运转,实现交易各方的利益诉求。契约最早是一个经济概念,《罗马法》第一次将其界定为法律概念,涉及债的关系。从思想领域考虑,契约精神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智者关于“自然”与“约定”的争论,用契约解释法的起源。从政治学角度考虑,契约是国家权力的合法来源。从哲学伦理学角度考虑,契约被视为社会正义的起点,还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道德义务演绎的指导原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契约的遵循是教育的成果。可见,契约早已从一种保障交易安全的工具升华为一种理论,渗透到政治、经济、伦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契约论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更在于契约关系中逐渐孕育而生的契约精神[1]。
  (二)契约精神的内涵
  契约精神在中西方不同的语境里,有着不同的概念内涵和观念维度。在西方社会,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过程中,对契约经验的理性升华,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中提倡的“信”则是中国契约精神的表现。虽然中西方契约精神发展脉络、发展程度、影响领域不同,但是中西方契约精神的核心是一致的,即平等、自治、诚实守信[2]。本文所讨论大学生的契约精神,与社会主流的契约精神相一致,由于主体的特殊性,它更微观的界定是指大学生在校内、校外,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契约中应该具有的综合素养。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契约精神培养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契约精神培养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所讨论的当代大学生的契约精神,不仅是法治概念上的契约精神,也是道德伦理上的契约精神,法律层面的契约精神是对公民的底线要求,道德伦理上的契约精神则对主体品行修养有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以“00后”独生子女为主体,随着我国国际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他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自由和平等观念的发展。契约精神甚至是现代的公民责任,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改革的继承者和推动者,他们思想单纯、活跃,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较强,担负这份责任责无旁贷[3]。虽然大学生诚信教育在教学环节、实践活动环节以及理论探讨方面都开展了相应工作,但是诚信观念只是契约精神中的一个要素。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极强,但部分大学生也出现了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随着各国经济、政治的交融,西方契约精神也不可避免地流入我国,但是精神理念是有其生存环境的,如果一味照搬西方契约精神,不仅西方契约精神学不好,还会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契约思想,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将西方契约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契约思想结合,培养具有契约精神的大学生。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契约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
  推广法治理念,为法治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储备后续人才。契约精神的形成本身就是民间的交易行为升华为理论,进而形成文化的过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普及和推广的过程。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也是为祖国的法治建设培育后备人才。
  为培养大学生契约精神提供理论支持。高校必须系统全面地对培养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对中西方契约精神进行比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总结出中国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4]。
  三、当代大学生契约精神现状和原因分析
  本课题组就大学生契约精神现状进行了调研,问卷共调研1990人,其中男生1220人,占比61.31%,女生770人,占比38.69%;法学专业150人,占比7.87%,非法学专业1840人,占比92.13%;城市1330人,占比66.83%;城鎮260人,占比13.07%,农村400人,占比20.10%。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契约精神现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契约精神的概念模糊不清、意识淡薄、契约行为缺失等方面。
  (一)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契约精神的发展
  当前受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精致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甚嚣尘上,使得部分公众更加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对自身品质的培育。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作品抄袭等违背契约精神的事件层出不穷,无形之中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二)当前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契约精神的发展
  目前部分高校对契约精神的教育缺乏实效性和系统性,没有专门课程,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形式,对理论的讲解也仅仅是浮于表面,并未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诚信这种道德层面的品质很难进行量化,学生的评优评奖等最终还是由学业成绩的好坏来决定,忽视了契约精神的重要性。
  (三)家庭文化、个人因素,影响契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家庭是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未尽的责任会影响学生契约精神的树立。部分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思想意志相对较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负面信息的影响,甚至在虚荣、攀比心理的驱使下,过分追求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匹配的“奢侈品”,深陷校园贷、“裸贷”之中难以抽身[5]。   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契约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权利视域下的契约精神培养
  契约精神源于经济活动,其产生的内在逻辑前提就是实现契约各方的权利,所以,首先要在权利视角下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提高进行思考,具体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不同层面加以教育,真正实现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
  (二)加强法律视域下的契约精神培养
  优化大学生法治文化课程和思政课程。高校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针对法治问题定期开展研讨,借助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线下智能学习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传统单一教学形式向多元化教学形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应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借助社会、家庭、生活领域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塑造完善的法治教育条件。
  努力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原有法治知识教育的背景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群体形成稳固科学的法治理念,以时代发展为导线,采取差异化、针对性措施开展法律知识的教学活动。在构建大学生法治文化的过程中要实现简单、传统的法律知识向多元化法治运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纵深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增强对法治的认识与信仰[6]。
  (三)加强道德视域下的契约精神培养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诚信在我国传统美德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契约精神作为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诚信道德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活规则和基本道德规范。所以在培养契约精神的过程中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加强社会公德培养。当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握大学生这一特点,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在正面引导的同时为其提供平台参与实践,了解社会,学以致用,提高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各种道德行为,弃恶扬善,提升大学生整体公德意识。
  加强家庭美德培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文化氛围和家长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家长应该根据时代要求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教育理念,关注对子女契约精神的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家长要坚守诚信底线,以身践行契约精神,成为孩子的榜样[7]。
  (四)加强校园文化视域下的契约精神培养
  有了契约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身角色,树立平等自由观念,培养契约精神,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自觉遵守行为准则,成为具备契约精神的社会人[8]。
  参考文献:
  [1] 薛晓霞.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6.
  [2] 冯友满.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 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4.
  [3] 许静波,张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D]. 哈尔滨:东北農业大学,2016.
  [4] 李艳.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约意识培养[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3):54-57.
  [5] 孙建青. 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4.
  [6] 许长宾. 大学生契约精神如何培养[J]. 人民论坛,2016(29):100-101.
  [7] 李代弟. 法治社会视阈下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研究[D]. 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8.
  [8] 阎英. 法治视域下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路径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6):44-48.
  (荐稿人:郑冬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摘 要:“三全育人”是我国高职院校落实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手段。图书馆建设体现了文化育人的本质内涵。本文从高职院校图书馆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育人对策,一是实现两个转变——由以服务为主的职能向服务与教育并重的职能转变,由“教”向“育”的转变;二是实施文化育人、服务育人;三是确立机制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 要:现如今,我国各阶段的教育都更注重素质化教育,高等院校也应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获得极大的辅助,得以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对此,高校需要认识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之后,可以从加强“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建构与完善“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评价体系这几个方
摘 要: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取决于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劣,其中,教学管理人员对这项工作的完成质量至关重要,他们是工作的直接推动者、参与者,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资水平低于本科院校老师,在职称评定、职名提拔等方面均受到诸多限制。本文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当前高职教学管理人员在学生管理中面对的挑战,就提高高职学院管理人员待遇、综合能力及管理水平提出具
为了保证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素养教育应成为育人的重要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培养准职业人应兼顾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本文结合本校职业素养教育探索的实践,分析了过去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现行的方案与实施过程,期望能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摘 要:近年来,党中央作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示。只有建设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才能更具体、更深刻地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资料和信息中心,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使之更好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服务高校。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支持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
摘 要:高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阵地,也是我国的人才摇篮,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教育中重视党建工作的开展,是高校的一项战略任务。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面育人,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要求。要促进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从打造思想教育引领平台、打造学风建设引领平台、打造宿舍文化引领平台、打造文明行为理解平
摘 要:教育教学一体化是高职院校中常见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实现职业素养与人文素质并进,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育人模式的顺畅推行离不开行政管理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如何实施行政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希望能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一体化的育人工作。  关键词:教育教学一体化;行政管理;高职院
摘 要:作为以服务区域发展为重心的高职院校,东莞高职院校有必要将“莞香”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范畴。依据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一般规律,东莞当地的高职院校可从顶层设计、榜样效应、校企对接、实践空间等方面探索将“莞香”文化融入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莞香文化;融入性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
摘 要:机械工程研究生正处于科研起步阶段,在培养过程中,应采用“科教融合”方法促进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基于科教融合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对机械工程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實行科教融合:首先确立实施“科教融合” 不仅为了教学,更是为了育人的观念;建立健全授课教师队伍,在高校内部切实实践“科教融合”;建立双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