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传统思想,儒家伦理道德,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9—0040—02
连续多年带高三使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在高考结束后去看高考试题,揣摩高考命题的思路与趋向,进而反思让高考引领自己的教学方向。当我看到2008年山东卷文综卷第27题时,不禁想起学生走出考场时的疑问,“高考为什么考了家庭伦理观念?是不是试题有点偏和难?”第27题提供了四段材料,其中两段是:
27、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问题:(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我反复对照试题和答案,发现本题考查的并不是教材的具体内容,而是学生对所学专题知识的认知程度。请注意,答案特别提出“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酎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要正确回答这两问,一是要把握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是什么,二是要把握思想意识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学生之所以感觉试题有难度,好像没有学过的感觉,主要是由于我们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专题时,只注重带领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我们一般的习惯是,先梳理儒家思想的脉络: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政思想”,到西汉“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的新阶段,明清李贽、王夫之等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近代维新运动借助孔子思想的权威,袁世凯提倡儒学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打倒孔家店”,还有“文革”时的“批林批孔”,以及当今世界新儒学的发展。究竟其中的精髓是什么呢?学生掌握了传统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却无法根据所学知识正确解决高考问题,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没有把握新课程专题的内涵,而是继续沿袭了传统教学中教教材的做法,完全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认识专题教学的特点,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大胆整合,大胆取舍。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也是适应高考必须做出的调整。
带着这样的认识再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专题,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调整教学。
首先应该对这一专题的主题线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再根据主题线索选择教学内容。我仔细揣摩高考试题的命题意图,第一问关于“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思想基础,准确的答案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而我们在复习儒家思想的发展时,注重的是它的“仁政”“民本”思想,以及联系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以和为贵”的思想。高考试题的设问角度为什么放在我们忽视了的“儒家伦理道德”上呢?儒家思想能够在封建社会占据主流地位,进而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原因不在于我们教材反复强调的“仁政”与“民本思想”,它之所以成为主流政治思想,并不断得到强化,是在于它创立了一套有利于加强统治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三纲五常”。在家庭就是“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在家就是讲“孝”;在外就是讲“忠”。这就是儒家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这是稳定社会的主流思想。回答“中国传统思想”不给分,很有道理,因为“狭隘的忠诚与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都是儒家伦理道德所提倡的。由此不难看出今年山东卷第27题前两问的命题意图,就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认知程度。
根据这个主题线索,我在教学中准备了这样的一组题目: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延续,地位不断巩固的原因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思想?每一个阶段又有什么新的发展?什么内容得到强化?哪一方面走向了极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儒家思想发展的脉络也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我们再根据这些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取舍。我认为,对程朱理学的“理”和“气”的关系问题完全可以不去纠缠,也无需再对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是唯物还是唯心去较真。因为,这些哲学问题不是主流意识,也不是儒家学说的特点。对儒家学说的“仁”的思想,“民本”意识,“大一统”意识,和谐意识,是学习本专题的延伸意义,即探究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学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共同发展的现代意义。
其次,要实现专题之间的贯通和整合。这道高考试题要求回答伦理观念的经济基础,认识思想与经济的关系。新课程的必修课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领域来叙述人类发展史。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I生,人为地造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三者之间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一定时期的政治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则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如果学习政治模块的专题就只讲政治问题,经济模块的专题就只讲经济问题,孤零零的一条线,孤零零的一个个点,那就好象是抽去血肉的“人”。我们不能被动地实施新课程,应结合高考的命题趋势与新课程的理念,对三个必修模块进行整体研究,对每个模块的体系、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研究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做到既有渗透和兼顾,又能适当的取舍增补,使学生获得一个成体系的、联系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历史,得到历史思维的训练。比如,复习“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专题,就应该结合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新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及若干选修模块,都是以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等专题形式设计编排的,各版本教材也是如此编写。这给我们教师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对教学内容不加取舍,势必还会出现今年考生的感觉;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又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中学教师哪里有时间和条件进行研究啊。如果被动地围着教材转,惟教材教学,这不仅违背了课改精神,也赶不上高考改革的步伐。目前的办法,一是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应当更多地注意灵活变通,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并在实践中参与和推动新课改;二是教师要关心有关的研究,多读书,关注专业期刊的文章,因为期刊的反映还是比较及时的。当然,我们更希望课程标准早一点儿修订,使教科书早一点儿更新,使教学顺畅、自然地展开。
[责任编辑:陶亚敏]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9—0040—02
连续多年带高三使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在高考结束后去看高考试题,揣摩高考命题的思路与趋向,进而反思让高考引领自己的教学方向。当我看到2008年山东卷文综卷第27题时,不禁想起学生走出考场时的疑问,“高考为什么考了家庭伦理观念?是不是试题有点偏和难?”第27题提供了四段材料,其中两段是:
27、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问题:(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我反复对照试题和答案,发现本题考查的并不是教材的具体内容,而是学生对所学专题知识的认知程度。请注意,答案特别提出“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酎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要正确回答这两问,一是要把握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是什么,二是要把握思想意识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学生之所以感觉试题有难度,好像没有学过的感觉,主要是由于我们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专题时,只注重带领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我们一般的习惯是,先梳理儒家思想的脉络: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政思想”,到西汉“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的新阶段,明清李贽、王夫之等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近代维新运动借助孔子思想的权威,袁世凯提倡儒学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打倒孔家店”,还有“文革”时的“批林批孔”,以及当今世界新儒学的发展。究竟其中的精髓是什么呢?学生掌握了传统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却无法根据所学知识正确解决高考问题,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没有把握新课程专题的内涵,而是继续沿袭了传统教学中教教材的做法,完全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认识专题教学的特点,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大胆整合,大胆取舍。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也是适应高考必须做出的调整。
带着这样的认识再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专题,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调整教学。
首先应该对这一专题的主题线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再根据主题线索选择教学内容。我仔细揣摩高考试题的命题意图,第一问关于“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思想基础,准确的答案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而我们在复习儒家思想的发展时,注重的是它的“仁政”“民本”思想,以及联系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以和为贵”的思想。高考试题的设问角度为什么放在我们忽视了的“儒家伦理道德”上呢?儒家思想能够在封建社会占据主流地位,进而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原因不在于我们教材反复强调的“仁政”与“民本思想”,它之所以成为主流政治思想,并不断得到强化,是在于它创立了一套有利于加强统治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三纲五常”。在家庭就是“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在家就是讲“孝”;在外就是讲“忠”。这就是儒家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这是稳定社会的主流思想。回答“中国传统思想”不给分,很有道理,因为“狭隘的忠诚与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都是儒家伦理道德所提倡的。由此不难看出今年山东卷第27题前两问的命题意图,就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认知程度。
根据这个主题线索,我在教学中准备了这样的一组题目: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延续,地位不断巩固的原因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思想?每一个阶段又有什么新的发展?什么内容得到强化?哪一方面走向了极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儒家思想发展的脉络也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我们再根据这些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取舍。我认为,对程朱理学的“理”和“气”的关系问题完全可以不去纠缠,也无需再对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是唯物还是唯心去较真。因为,这些哲学问题不是主流意识,也不是儒家学说的特点。对儒家学说的“仁”的思想,“民本”意识,“大一统”意识,和谐意识,是学习本专题的延伸意义,即探究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学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共同发展的现代意义。
其次,要实现专题之间的贯通和整合。这道高考试题要求回答伦理观念的经济基础,认识思想与经济的关系。新课程的必修课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领域来叙述人类发展史。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I生,人为地造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三者之间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一定时期的政治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则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如果学习政治模块的专题就只讲政治问题,经济模块的专题就只讲经济问题,孤零零的一条线,孤零零的一个个点,那就好象是抽去血肉的“人”。我们不能被动地实施新课程,应结合高考的命题趋势与新课程的理念,对三个必修模块进行整体研究,对每个模块的体系、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研究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做到既有渗透和兼顾,又能适当的取舍增补,使学生获得一个成体系的、联系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历史,得到历史思维的训练。比如,复习“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专题,就应该结合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新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及若干选修模块,都是以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等专题形式设计编排的,各版本教材也是如此编写。这给我们教师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对教学内容不加取舍,势必还会出现今年考生的感觉;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又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中学教师哪里有时间和条件进行研究啊。如果被动地围着教材转,惟教材教学,这不仅违背了课改精神,也赶不上高考改革的步伐。目前的办法,一是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应当更多地注意灵活变通,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并在实践中参与和推动新课改;二是教师要关心有关的研究,多读书,关注专业期刊的文章,因为期刊的反映还是比较及时的。当然,我们更希望课程标准早一点儿修订,使教科书早一点儿更新,使教学顺畅、自然地展开。
[责任编辑:陶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