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公先生曾感叹:“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视作文为畏途;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劳而少功。教学效果确实如吕叔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
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社会实践少,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作文指导公式化、概念化,内容重复,造成了学生作文倦怠性;为应试而作文,机械训练,脱离生活,造成学生表达欲望冷淡,等等。笔者认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益须突出“三要”。
一、要充分重视学生写作思维的差异性
人的艺术视角和思维模式历来是多样的。学生也不例外。思维的差异性使学生在审题和谋篇布局时会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可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思维个性,通过大量的讲解和分析把学生的思路聚集到某一个框框,一味强调高立意、选典型,却无意中泯灭了学生的思维特性。让学生写起做好事就是帮老伯伯推车子、路上拣到皮夹子;写到老师就是深夜窗下挑灯、雨中撑伞送学生、带病上课。要还学生宽松自由的个人思维空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1 打破思维定式,鼓励创新思维
所谓思维定式,是指在长期学习和写作过程中,受教育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固定的恩维路径、思维框架和思维模式。作为一种经验,它有积极的一面,如驾轻就熟,易于成文。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就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应提倡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所谓放胆,就是打开思路,开动脑筋,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插上想像的翅膀,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海阔天空,任其驰骋,随意翱翔。所谓“自由文”,就是多渠道、多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写作的动机。使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提起笔来,如泉涌瀑泻,自然抒发情怀。
2 丰富人生阅历,开拓写作思路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法。”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一辞”的双重转化。而叶圣陶对写作本质的阐述则更为具体透彻:“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为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主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叶老的这段话,道出了写作的精髓: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必“附丽于事物”,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生活从哪里来?对于学生,生活有两方面: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指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不同的生活阅历有不同的人生体验;间接生活主要来自读物,阅读量的差异也导致阅历的差异。作为教师,应注重提倡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典型形象……并且也要注重学生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
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地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与源泉。应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提倡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从而开拓写作思路。
二、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类最高财富——知识与艺术技能。”写作乐趣体现在快乐的情感体验、快乐的写作过程。只要学生对客体有了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整个历程也会充满乐趣。写作本身的魅力在于它更具人文性,更为感性,更富感染力,容易诱发学生写的需求,进而给予学生写作乐趣。
1 把学生生活的兴趣点演化成写作乐趣
当写作乐趣被凝聚时,写作就成了莫名的享受。有学生以十分形象的语言说起她写作的感受:“当被别人或自己的故事所感动,被心中的梦想、幻境所激动时,稿纸就像无垠的原野,手中的笔便成了黑色的骏马。尽情肆意地纵横。笔尖在纸上‘沙沙’的摩擦声,犹如马蹄清脆的踢踏声,倏忽间,小小的一张张纸上布满了方块字,一个个在那里眉开眼笑。轻声欢唱。”也有学生直抒胸臆:“这样的写作,我喜之,乐之,亦爱之。……这是怎样一种奇特而绝妙的感觉啊!是心灵释放后的安然,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更是对于自身一次完美的超越,一次挑战!”这种写作乐趣往往源于学生对生活的某些兴趣点,当这些兴趣点转化为发自内心的愿望被诱发出来之后,学生就会以写为乐,就会乐在写中。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得引导学生先学会感受生活,学会寻找生活的兴趣点。学生对兴趣认知和体验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写作愿望,那么。学生在写作这种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中也就会散发出独特的个性魅力。
2 创造乐写的时机,充分认可学生的写作
给学生的乐写创造时机并认可学生的写作乐趣,应在作文教学中时时注意。乐趣需要培养和认可,要使学生对写作的乐趣成为潜意识,并形成真正的乐写,教学中就要有长期的计划和恰当的训练。教师更要注重作文内容与形式、作文评改的灵活变化。单一的作文形式和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向性和写作趣味的枯萎。改革作文命题,改变单一的写作内容、写作形式,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写作乐趣。如让学生日记,可以这样做情境式的命题:有一天,你背着行囊,划着小船出海,谁知在第一天便遇到风暴……经过七天,你终于遇救。回到日思夜想的家。请同学们把你这七大的经历,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每天写一篇。学生拿到这历时七天才能完成的作文,非但毫无怨言,还显得兴奋异常,似乎个个将成为豪壮的历险勇士,在整个星期里,“历险”成为了学生的中心话题。
认可性的作文评讲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一位优秀教师的作文评讲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两位学生在写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时都以《落叶》为题,一篇写一个叫“秋叶”的单亲女孩,母亲在一个雪夜为特困生补课而病逝,自己由于未能考上重点学校,完成母亲的遗愿而自杀的故事。这篇文章的文辞优美,意境凄美,但思想消极。另一篇通过对落叶的描写,写出一个很美的秋天,写出秋叶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遣词造句的功力较前者稍逊。但立意高,是不错的一篇文章。这 位教师在评讲时,先让两位小作者给大家把文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然后让人家打分,说出评分的依据。这一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高涨,各抒己见。每个学生都提高了认识,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宣泄欲
文章乃作者感情的载体,无情之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得其表之活泼灿烂,不久便会枯竭而死;现在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千人一面,情感干瘪的弊病,只简单地嫁接别人的情感片段,自身独特的丰富的情感基因的缺席,使拼接成的文章变得别扭而乏味。究其原因乃平时不注意感悟生活点滴。不喜欢接触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视作品。以至于对社会和生活缺少应有的热情,写作时没有强烈的情感宣泄欲望,于是执笔踟蹰,搔首挠腮。
1 培养学生以“情眼”看世界
写有情之文,要善于以“情眼”看世界。在生活里,我们行色匆匆,对于身边的人、事并不会太在意。我们得提倡培养学生用情感的“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去观察、体会生活。正如看见了母亲的几丝白发,就要看到它不仅是白发,它还是岁月在母亲脸上流走的痕迹,它还是青春褪去了光华;它诉说着母亲衰老的故事,它昭示了我们的义无反顾的长大……没有对母亲的爱,没有一双聪慧的“情眼”,是不会从那丝丝白发里看到别的东西的。以此类推,一支摔断的笔,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一个熟悉而普通的人,如果用我们的情眼去看,便可以看见价值、看见轮回、看见至善至悲。在一些不能再普通的东西上面,赋予情感也能演绎出许多曲折婉转、可歌可泣的故事,干瘪的客观世界因人的情感的附着与渗透而鲜活起来,用情感驾驭的人物形象就会栩栩如生,跃立于字里行间。情感充盈饱满,文章就可倚马而就,就可感染每一位读者。
2 训练学生“情”注笔端,一气呵成
情注笔端,一要学生我手写我心,字字当泣血;二要学生以己之心,推人之腹。文章大多是写自己之事,既然是亲身经历的,那么就应该把自己对此事的最深切的感受用最真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首先要找出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才能用一颗已被感动了的心写出传神的文字——用自己的手写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你必须感动了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行文过程中尽量注意字斟句酌,使字字含情,旬旬达意,整篇文章自然情意盎然。如果事情不是亲身经历的,那么就可用“以己度人”的方法。把自己经历过的事和要写的事进行联系比较,以自己的心去揣摩在那个自己未曾经过的世界里,自己会如何,把自己强制性的放到那个陌生的环境里,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像主人公一样去想去做。然后再像主人公一样把感受写出来,这样也可以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情感。
学生在写作时拥有了独特的思维、快乐的体验、情感宣泄的欲望,再加以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就可把自己的个性风味与倾诉的快乐通过摇曳多姿的笔端传递给读者。从而避免了学生干瘪的写作欲望和干瘪的写作成果,还学生一个快乐的个性化的作文过程。
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社会实践少,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作文指导公式化、概念化,内容重复,造成了学生作文倦怠性;为应试而作文,机械训练,脱离生活,造成学生表达欲望冷淡,等等。笔者认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益须突出“三要”。
一、要充分重视学生写作思维的差异性
人的艺术视角和思维模式历来是多样的。学生也不例外。思维的差异性使学生在审题和谋篇布局时会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可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思维个性,通过大量的讲解和分析把学生的思路聚集到某一个框框,一味强调高立意、选典型,却无意中泯灭了学生的思维特性。让学生写起做好事就是帮老伯伯推车子、路上拣到皮夹子;写到老师就是深夜窗下挑灯、雨中撑伞送学生、带病上课。要还学生宽松自由的个人思维空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1 打破思维定式,鼓励创新思维
所谓思维定式,是指在长期学习和写作过程中,受教育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固定的恩维路径、思维框架和思维模式。作为一种经验,它有积极的一面,如驾轻就熟,易于成文。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就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应提倡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所谓放胆,就是打开思路,开动脑筋,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插上想像的翅膀,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海阔天空,任其驰骋,随意翱翔。所谓“自由文”,就是多渠道、多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写作的动机。使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提起笔来,如泉涌瀑泻,自然抒发情怀。
2 丰富人生阅历,开拓写作思路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法。”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一辞”的双重转化。而叶圣陶对写作本质的阐述则更为具体透彻:“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为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主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叶老的这段话,道出了写作的精髓: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必“附丽于事物”,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生活从哪里来?对于学生,生活有两方面: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指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不同的生活阅历有不同的人生体验;间接生活主要来自读物,阅读量的差异也导致阅历的差异。作为教师,应注重提倡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典型形象……并且也要注重学生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
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地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与源泉。应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提倡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从而开拓写作思路。
二、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类最高财富——知识与艺术技能。”写作乐趣体现在快乐的情感体验、快乐的写作过程。只要学生对客体有了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整个历程也会充满乐趣。写作本身的魅力在于它更具人文性,更为感性,更富感染力,容易诱发学生写的需求,进而给予学生写作乐趣。
1 把学生生活的兴趣点演化成写作乐趣
当写作乐趣被凝聚时,写作就成了莫名的享受。有学生以十分形象的语言说起她写作的感受:“当被别人或自己的故事所感动,被心中的梦想、幻境所激动时,稿纸就像无垠的原野,手中的笔便成了黑色的骏马。尽情肆意地纵横。笔尖在纸上‘沙沙’的摩擦声,犹如马蹄清脆的踢踏声,倏忽间,小小的一张张纸上布满了方块字,一个个在那里眉开眼笑。轻声欢唱。”也有学生直抒胸臆:“这样的写作,我喜之,乐之,亦爱之。……这是怎样一种奇特而绝妙的感觉啊!是心灵释放后的安然,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更是对于自身一次完美的超越,一次挑战!”这种写作乐趣往往源于学生对生活的某些兴趣点,当这些兴趣点转化为发自内心的愿望被诱发出来之后,学生就会以写为乐,就会乐在写中。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得引导学生先学会感受生活,学会寻找生活的兴趣点。学生对兴趣认知和体验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写作愿望,那么。学生在写作这种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中也就会散发出独特的个性魅力。
2 创造乐写的时机,充分认可学生的写作
给学生的乐写创造时机并认可学生的写作乐趣,应在作文教学中时时注意。乐趣需要培养和认可,要使学生对写作的乐趣成为潜意识,并形成真正的乐写,教学中就要有长期的计划和恰当的训练。教师更要注重作文内容与形式、作文评改的灵活变化。单一的作文形式和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向性和写作趣味的枯萎。改革作文命题,改变单一的写作内容、写作形式,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写作乐趣。如让学生日记,可以这样做情境式的命题:有一天,你背着行囊,划着小船出海,谁知在第一天便遇到风暴……经过七天,你终于遇救。回到日思夜想的家。请同学们把你这七大的经历,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每天写一篇。学生拿到这历时七天才能完成的作文,非但毫无怨言,还显得兴奋异常,似乎个个将成为豪壮的历险勇士,在整个星期里,“历险”成为了学生的中心话题。
认可性的作文评讲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一位优秀教师的作文评讲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两位学生在写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时都以《落叶》为题,一篇写一个叫“秋叶”的单亲女孩,母亲在一个雪夜为特困生补课而病逝,自己由于未能考上重点学校,完成母亲的遗愿而自杀的故事。这篇文章的文辞优美,意境凄美,但思想消极。另一篇通过对落叶的描写,写出一个很美的秋天,写出秋叶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遣词造句的功力较前者稍逊。但立意高,是不错的一篇文章。这 位教师在评讲时,先让两位小作者给大家把文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然后让人家打分,说出评分的依据。这一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高涨,各抒己见。每个学生都提高了认识,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宣泄欲
文章乃作者感情的载体,无情之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得其表之活泼灿烂,不久便会枯竭而死;现在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千人一面,情感干瘪的弊病,只简单地嫁接别人的情感片段,自身独特的丰富的情感基因的缺席,使拼接成的文章变得别扭而乏味。究其原因乃平时不注意感悟生活点滴。不喜欢接触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视作品。以至于对社会和生活缺少应有的热情,写作时没有强烈的情感宣泄欲望,于是执笔踟蹰,搔首挠腮。
1 培养学生以“情眼”看世界
写有情之文,要善于以“情眼”看世界。在生活里,我们行色匆匆,对于身边的人、事并不会太在意。我们得提倡培养学生用情感的“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去观察、体会生活。正如看见了母亲的几丝白发,就要看到它不仅是白发,它还是岁月在母亲脸上流走的痕迹,它还是青春褪去了光华;它诉说着母亲衰老的故事,它昭示了我们的义无反顾的长大……没有对母亲的爱,没有一双聪慧的“情眼”,是不会从那丝丝白发里看到别的东西的。以此类推,一支摔断的笔,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一个熟悉而普通的人,如果用我们的情眼去看,便可以看见价值、看见轮回、看见至善至悲。在一些不能再普通的东西上面,赋予情感也能演绎出许多曲折婉转、可歌可泣的故事,干瘪的客观世界因人的情感的附着与渗透而鲜活起来,用情感驾驭的人物形象就会栩栩如生,跃立于字里行间。情感充盈饱满,文章就可倚马而就,就可感染每一位读者。
2 训练学生“情”注笔端,一气呵成
情注笔端,一要学生我手写我心,字字当泣血;二要学生以己之心,推人之腹。文章大多是写自己之事,既然是亲身经历的,那么就应该把自己对此事的最深切的感受用最真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首先要找出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才能用一颗已被感动了的心写出传神的文字——用自己的手写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你必须感动了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行文过程中尽量注意字斟句酌,使字字含情,旬旬达意,整篇文章自然情意盎然。如果事情不是亲身经历的,那么就可用“以己度人”的方法。把自己经历过的事和要写的事进行联系比较,以自己的心去揣摩在那个自己未曾经过的世界里,自己会如何,把自己强制性的放到那个陌生的环境里,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像主人公一样去想去做。然后再像主人公一样把感受写出来,这样也可以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情感。
学生在写作时拥有了独特的思维、快乐的体验、情感宣泄的欲望,再加以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就可把自己的个性风味与倾诉的快乐通过摇曳多姿的笔端传递给读者。从而避免了学生干瘪的写作欲望和干瘪的写作成果,还学生一个快乐的个性化的作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