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昭曙老师执教的宽度语文《穷人》一课,令我耳目一新,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眼界变得更宽、更长、更远,好像井底之蛙突然跳上了井沿,终于看到广阔无边的美丽世界。长长的《穷人》一文,曾老师巧妙取舍,围绕一个“仁”字,上得如此轻松和生动,如此宽广与厚重!曾老师用两个课时,引领学生透过散发出热度的文字,穿越千年历史,跨过万里国界,触摸不同肤色民族的美好心灵,只为让那一个“仁”字植根学生心田,做一个胸怀仁义之人。
  这堂课犹如一部精彩的电影,让我的脑海不断地浮现出一个个片段;又似一顿味美色鲜、营养丰富的大餐,令我不停地咀嚼、回味。迟钝的我终于品出了其中一些滋味,领悟了一点曾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理念。曾老师纲举目张,从四个方面展开教学,一气呵成地把一个“仁”字演绎得出神入化,让学生学得如痴如醉。
  1.巧换课题.初识“仁”
  曾老师在板书课题时,把“人”写成“仁”,问学生可否。学生答案不一。显然,这一换,不仅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探究的欲望,更是凸显了穷人的本质“仁”——这节课要探讨的中心。接着老师出示“仁”的解释:仁者,人也,最初仁、人只当一字,后来两者才有所区别。
  最后,老师又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得上“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争先恐后说出了自己的解读:善良,助人为乐,拥有同情心,贤惠,对孩子慈爱。可见,孩子们对“仁”有基本的认识。
  2.走进人物内心,感知“仁”
  桑娜是《穷人》一文的主角,渔夫和西蒙是配角,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她们的仁爱,曾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
  环节一: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师生配合读十二到十九段,看似平常的读却起了一箭三雕的作用。其一,快速理清了桑娜矛盾的心理。①桑娜担心丈夫安危,苦等丈夫归来。②抱邻居孩子回家,怕丈夫回来责怪她。其二,训练了学生的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感受到她那不仅爱丈夫、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折磨也要救助孤儿的仁爱之心。其三,为寻找文中各种冲突打下基础。这一环节用较少的时间突出了教学重点,摒弃了平常教学中繁琐、零碎的分析,可谓省时高效。
  环节二,老师引导学生找冲突。在冲突中学会写作技巧,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如:①桑娜怕养不活孩子还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②怕丈夫责骂又盼丈夫回家。③屋外寒风呼啸与屋内的整洁。④西蒙明知自己快死了,用头巾裹住孩子,却又没有把孩子送去桑娜家。①②③这几个冲突让一个富有同情心、拥有大爱的穷人跃然纸上,而冲突④又让学生体会到西蒙不愿拖累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美德。这是“仁”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人物的美好心灵让“仁”的内涵渐渐丰富,具体可感。
  环节三,曾老师出示课后生字,然后展示孔子的话:仁者不忧,让学生在生字中找出能代替“忧”的字,并说出原因。学生的思维活跃,表达贴切,令人惊喜连连。有的说,仁者不怨,因为仁慈的人做好事从没有怨言;有的说,仁者不虑,仁爱的人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有的说,仁者不哀,因为仁慈的人心怀天下,把一切事物看成是美好的……这个环节,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学生思想的升华。“仁”字的内涵像清泉流进了他们的心田,为他们插上彩色的翅膀,飞跃到了人性的至高点,欣赏着、享受着爱心乐园的美妙风景。
  环节四,解读列夫.托尔斯泰。曾老师先让学生读诗人雨果写的詩《穷人》,发现与托尔斯泰写的《穷人》内容一样,然后让学生讨论:列夫.托尔斯泰是抄袭他人作品吗?他改写成小说有什么好处?看起来是题外话,但实质是托尔斯泰那种追求“仁”思想的展示。曾老师还通过托尔斯泰青年才俊与老年贫困丑陋形象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他穷尽毕生为别人造福,自己却贫困潦倒,一无所有的美德。最后老师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在荒郊野地里,一个长满青草的大土堆,与他世界大文豪的身份极不相称。可茨威格却盛赞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这一个个巨大的反差足以撼动人心!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塑造出“穷人”这样的“仁”人,是因为他自己就具有这样的仁心。所谓“心中有佛,皆是佛”啊!
  3.引经据典,诠释“仁”
  曾老师学识渊博,从上课伊始直至结束,思接千载,视听万里,中间不时相机出示古今中外对“仁”的看法,特别是我国古代圣贤有关“仁”的经典语录。如《孟子.离娄下》中的“仁者爱人”。古人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孔子说的“仁者不忧”,孟子说的“仁人无敌于天下”“仁者荣,不仁者辱”,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这些散发出人性光辉的话语铿锵有力,简明扼要诠释了“仁”的本质就是博爱,“仁”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学生怎么不会信服呢?怎么不会愿意去实践“仁”呢?
  4.心灵积淀,抒写“仁”
  在课至尾声时,学生已感受到了鲜活的仁义之心,积淀了厚重的“仁”之内涵。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滋润。看看他们对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评价吧!
  “托尔斯泰死了,从此我们成了孤儿。”
  “托尔斯泰,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这是学生们的心声,是的,托尔斯泰会成为永远照耀他们心灵的太阳。他们会因为托尔斯泰,因为《穷人》一课而成为一个具有博爱之心的仁人,成为一个温暖别人、点燃别人的太阳。
  有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我想,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像曾老师那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优秀品行,为他们的生命奠定雄厚的基础,成就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读中悟写,课堂练笔”则成了言语实践的有效形式之一。读中悟写,核心在于“悟”,即在阅读理解中不仅感悟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更要感悟文本的写法之妙,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积累。课堂练笔,强调的则是模仿与运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本学期笔者在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同题异构联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三年级《绿野仙踪》整本书阅读交流课,围绕“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这个研究主题反观课例,有了一点粗浅的思考。  根据阅读理解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标准,阅读理解能力的构成要素必然繁杂,许多学者尝试对理解能力进行解剖,并将理解能力确定为四个发展层级:第一是复述性理解,第二是解释性理解,第三是评价性理解,第四是创造性理解。在小学阶段,复述性理解能力
成为专家教师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专家教师的特征是拥有专家知能。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徐碧美教授通过对四名ESL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跟踪研究与分析,发现专家知能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前一阶段形成的知识与能力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拒绝陷入定式,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目标,不断寻求超载“常规”的新挑战,专家知能才得以形成与发展,而反思是专家知能的核心。专家常常“对行动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古诗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和无穷的美感,耐人寻味。随着统编版教材的推广,古诗文的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成倍增长,而这块“不毛之地”迫切需要教师利用敏锐的眼光勇于 “拓荒”。   【关键词】深度课堂 古诗文 微翻转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通过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
【摘要】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载体同时进行。本文以综合活动课为载体,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选用合适的素材,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感受问题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 综合活动  活动前思考  看到一则消息,上海市今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学生好问题大赛,最高1
【摘要】绘本阅读教学是当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热点话题,本文聚焦目前绘本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从绘本阅读的特点界定入手,对绘本教学的目标维度和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结合课例对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绘本阅读 小学英语 教学策略   儿童绘本(Picture Book),是以图文结合(或没有文字)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或讲述故事的儿童读物,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表现
【摘要】通过对《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年论文转载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得出:207篇论文来源于51种刊物:论文平均篇幅约为3.5页;作者以一线教师为主,而且集中在东南沿海省市;论文课题成果占比较小。年度研究热点和重点集中在语文学科价值观教育、阅读教学内容与形式创新、习作教学传承与发展、课程开发与新教材教学、学生思维培养等方面。文章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朱晓芳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及研究,以“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生动课堂’”为着力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评促学,创设宽松和谐、自主活泼的英语学习氛围,用心倾情,为学生定制小学英语“生动课堂”,探索“师生互动、媒体启动、差异联动、评价调动、智慧传动和心灵触动
前言: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讲述了高尔基与儿子之间发生的“摘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课文的叙述不仅使人感受到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还通过这两件事传达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永远比“拿”更愉快的人生哲理。在课文的叙事中,插入
【摘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人的思维方式。核心素养下数学课堂的构建,心中不能只做到有学生,更应做到有学生的未来,不应只注重对知识与能力的传授,更应注重对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学课堂 思维品质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