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关于人类的学问,是对人类的所有创造物, 如产品、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社会关系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人类学”这一术语来源于希腊文 anthropos 和 logos,字面意思是“关于人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最早使用这一名称,用于研究人的精神实质。而随着人类学的不断发展,其独有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使它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所关涉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对探索世界各族人民的成长及他们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学归根结底是研究关于人的科学,那么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具有丰富的精神活动和劳动能力,而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不断积淀的物质进步与精神发展的所有成果即是文化。因此文化便成为人类学家们研究“他者”时的必要方面。此外在文化人类学家看来,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方式,而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递与建构的过程,即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笔者就从文化的传承作为切入点,并通过运用人类学中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来探索武鸣民族高中的教育对于壮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并获得一些启示。
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及现状
辨析教育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文化传承的概念。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定义之后,文化才被提上各研究学科的日程,即“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为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自此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不断积淀的物质进步与精神发展的所有成果,是人类劳动产品的总和。那么民族文化即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文化传承则是保存和发展这些民族文化必要途径,意味着一个不断延续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做到精华的持续的传承才能使展现着该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的民族文化获得永恒的生命力,此民族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但如何做到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呢?这时候便需要教育的帮助,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教育与文化是同源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文化传承的媒介和载体,没有教育就无法实现文化的传承,也就無法实现民族的持续发展,最终也就无法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民族教育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载体,他们是同源同生,相辅相成无法割裂的。我们只有不断优化民族教育的环境,改进民族教育的方法才能够使各民族的文化都大放异彩,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且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进行相应的教育措施。但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及利益驱使。大力发展的旅游事业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利益。由于学校教育是是具有可控性,能够全面的、系统的、有目的的进行教育的特殊场域,因此能够作为我们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主要场所,但是真正效果如何,我们不能妄断。接下来笔者就通过对武鸣民族高中的实地考察来粗浅分析其学校教育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表现。
武鸣民族高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广西民族高中是坐落于有着“中国壮乡”之称的武鸣县,其中不仅包括普通的民族高中,也包括民族中专,是一个专门招收少数民族的学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通过学校校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广西民族中专是自治区重点示范性普通中专,广西民族高中又是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行政隶属于自治区民委,业务由自治区教育厅、南宁市教育局指导。民族高中又是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教育厅合作共建的一所自治区级公办普通高中。目前,学校在校生约4500人,90%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可以看出这所学校是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主要针对少数民族招生的比较典型的民族学校。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观察其对壮族文化的传承情况。
课程设置的文化传承
课程是学校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本质体现,作为民族学校的教育,如何能够体现民族特色关键就在于特色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整体系统的去了解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民族。通过考察,武鸣民族高中就设置有相关特色课程,其中包括有“313”民族特色课程、民族语文课程(高中壮文选修课)、民族文化艺术与工艺课程、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等。经老师学生介绍其中的“313”课程是必修的,并且是最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其内容是作为民族学校,要求每位同学至少会唱3首广西民歌、会跳1支民族舞蹈、参与3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最后也会有统一的考核。在这里,我们或许会有疑问,这种强制性的学习要求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少数民族的孩子感到无用或者厌恶。但是我们如果不通过这些外在课程的设置学习如何又能够让他们了解到什么是自己民族的特色,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民族特色?或许在中等教育阶段置身于此区域使他们无法感受到他们的独特,但当他们走出去,在与别的民族交流学习的时候,这些所谓的形式就变成了独一无二。此刻他们不仅仅代表所谓的技能,而是演变成了文化符号。因此,我们需客观的看待特色课程的设置,不能简单将其定义为强制的灌输,而须意识到其形式背后的精神作用。
除了此必修课程较能体现民族特色也是能有效唤醒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课程之外。其他如民族语文课程(高中壮文选修课),虽然是选修课程但是作为少数民族区域的壮族学生本身在家庭和社区都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因此对壮语有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加加深自己对于本民族语言的系统了解,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除了这些普通高中的民族特色课程设置,还有其民族中专的课程也较能凸显民族性。由于民族中专是为了给少数民族的学生一个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其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又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例如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工艺(绣球、蜡染、贝雕)、壮汉双语学前教育、播音主持(壮汉方向)、民族服饰、民族乐器修造等课程专业都不仅为个人的发展进行培养,而且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隐性潜在的作用。 各种民俗活动的文化传承
每个民族的文化成果都是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和积累,是一个生态系统。渗透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仅通过文本化教材与讲解进行静态的文化呈现,而缺少动态的文化教育载体,就会严重影响民族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文化的传承只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贴近生活,逐步渗透,充分体验,才能够达到更好地效果。武鸣高中就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包括校园文化,课外活动,民俗活动等。如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壮汉双语的各种标语,还有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浮雕、民族文化功能室、民族服饰展示橱窗、民族文化元素景观等等。并且每一种文化的展示都会有学生参与的痕迹,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待自己民族文化的热情和喜爱。
体育活动作为能够表现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另一种形式,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特别是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多数依存于一定的节日、祭祀、礼仪习俗,有着极为清晰和深厚的传说、神话故事、宗教和习俗传承。因此在教育中同样需要渗透和运用。武鸣民族高中为了发扬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规定平日学校在每周三的下午都会专门组织出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民间的体育活动中,其中有抛绣球、两人三足、滚铁环的民间体育项目等,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由和快乐。还有最有特色同样最受关注的就是学校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都会举办大型的民歌对唱活动,此时此刻不仅是学生会参加,当地的父老乡亲也会来观看对歌,热闹非凡,讓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
文艺表演模式的文化传承
除了在校园内部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为了扩大壮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壮族,认识壮族。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歌舞表演团并将一些晦涩难懂有局限性的壮语歌曲进行筛选改编,相关老师也积极主动深入各地区采风,挖掘一些尚未发现的优秀文化因素、并通过二次创作改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歌舞表演,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给其他民族,同样感受他们的魅力,对各个民族的交流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歌舞团的选拔形式是通过学生的自愿报名再加上老师的综合考核进行筛选,充分尊重到学生的天赋和兴趣。因此具有积极地教育意义,既因材施教的发挥了个人的才能,同时也培养了出了一支质量较高的民间歌舞团队,通过参加各地表演使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率先走出大山,展现自我,提高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从笔者对武鸣民族高中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学校对于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做得相对深入,并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对于民族文化专门的学习,致使学生能够系统的专业的去体验认识了解他们,其次又通过其他形式将这些文化元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身在其中,热爱他们,逐渐唤醒沉睡的民族文化意识。
教育对于文化传承的现代性思考
通过笔者对武鸣民族高中的实地考察,虽然没能够进一步的深入参与其中,但是仍然看到了这个坐落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并且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所作出的努力。他们肩上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素养,使孩子们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责任,而且还担有传承本民族文化,增强自己民族活力的责任。这些责任促使我们各民族地区的学校,社区来共同努力和探索。
虽然武鸣民族高中在各个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教育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我们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是否只靠学校教育就可以达到好的效果?显然不够,我们须认识到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但教育却并不仅止于我们通常所专注的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家庭、社区、学校等在内的一个多维体系,特别是在传承从族群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各民族的文化。因此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定要将他们看作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回归到他们日常生产生活才能够获得最深刻真实的表达,才能得到最完整鲜活的认知。而这也同样符合我们人类学的理念和精神,只有深入参与探索、亲身感受体悟才能够探求到人类发展的本质。
由于人类学归根结底是研究关于人的科学,那么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具有丰富的精神活动和劳动能力,而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不断积淀的物质进步与精神发展的所有成果即是文化。因此文化便成为人类学家们研究“他者”时的必要方面。此外在文化人类学家看来,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方式,而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递与建构的过程,即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笔者就从文化的传承作为切入点,并通过运用人类学中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来探索武鸣民族高中的教育对于壮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并获得一些启示。
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及现状
辨析教育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文化传承的概念。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定义之后,文化才被提上各研究学科的日程,即“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为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自此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不断积淀的物质进步与精神发展的所有成果,是人类劳动产品的总和。那么民族文化即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文化传承则是保存和发展这些民族文化必要途径,意味着一个不断延续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做到精华的持续的传承才能使展现着该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的民族文化获得永恒的生命力,此民族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但如何做到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呢?这时候便需要教育的帮助,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教育与文化是同源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文化传承的媒介和载体,没有教育就无法实现文化的传承,也就無法实现民族的持续发展,最终也就无法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民族教育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载体,他们是同源同生,相辅相成无法割裂的。我们只有不断优化民族教育的环境,改进民族教育的方法才能够使各民族的文化都大放异彩,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且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进行相应的教育措施。但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及利益驱使。大力发展的旅游事业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利益。由于学校教育是是具有可控性,能够全面的、系统的、有目的的进行教育的特殊场域,因此能够作为我们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主要场所,但是真正效果如何,我们不能妄断。接下来笔者就通过对武鸣民族高中的实地考察来粗浅分析其学校教育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表现。
武鸣民族高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广西民族高中是坐落于有着“中国壮乡”之称的武鸣县,其中不仅包括普通的民族高中,也包括民族中专,是一个专门招收少数民族的学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通过学校校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广西民族中专是自治区重点示范性普通中专,广西民族高中又是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行政隶属于自治区民委,业务由自治区教育厅、南宁市教育局指导。民族高中又是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教育厅合作共建的一所自治区级公办普通高中。目前,学校在校生约4500人,90%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可以看出这所学校是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主要针对少数民族招生的比较典型的民族学校。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观察其对壮族文化的传承情况。
课程设置的文化传承
课程是学校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本质体现,作为民族学校的教育,如何能够体现民族特色关键就在于特色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整体系统的去了解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民族。通过考察,武鸣民族高中就设置有相关特色课程,其中包括有“313”民族特色课程、民族语文课程(高中壮文选修课)、民族文化艺术与工艺课程、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等。经老师学生介绍其中的“313”课程是必修的,并且是最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其内容是作为民族学校,要求每位同学至少会唱3首广西民歌、会跳1支民族舞蹈、参与3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最后也会有统一的考核。在这里,我们或许会有疑问,这种强制性的学习要求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少数民族的孩子感到无用或者厌恶。但是我们如果不通过这些外在课程的设置学习如何又能够让他们了解到什么是自己民族的特色,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民族特色?或许在中等教育阶段置身于此区域使他们无法感受到他们的独特,但当他们走出去,在与别的民族交流学习的时候,这些所谓的形式就变成了独一无二。此刻他们不仅仅代表所谓的技能,而是演变成了文化符号。因此,我们需客观的看待特色课程的设置,不能简单将其定义为强制的灌输,而须意识到其形式背后的精神作用。
除了此必修课程较能体现民族特色也是能有效唤醒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课程之外。其他如民族语文课程(高中壮文选修课),虽然是选修课程但是作为少数民族区域的壮族学生本身在家庭和社区都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因此对壮语有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加加深自己对于本民族语言的系统了解,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除了这些普通高中的民族特色课程设置,还有其民族中专的课程也较能凸显民族性。由于民族中专是为了给少数民族的学生一个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其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又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例如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工艺(绣球、蜡染、贝雕)、壮汉双语学前教育、播音主持(壮汉方向)、民族服饰、民族乐器修造等课程专业都不仅为个人的发展进行培养,而且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隐性潜在的作用。 各种民俗活动的文化传承
每个民族的文化成果都是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和积累,是一个生态系统。渗透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仅通过文本化教材与讲解进行静态的文化呈现,而缺少动态的文化教育载体,就会严重影响民族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文化的传承只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贴近生活,逐步渗透,充分体验,才能够达到更好地效果。武鸣高中就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包括校园文化,课外活动,民俗活动等。如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壮汉双语的各种标语,还有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浮雕、民族文化功能室、民族服饰展示橱窗、民族文化元素景观等等。并且每一种文化的展示都会有学生参与的痕迹,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待自己民族文化的热情和喜爱。
体育活动作为能够表现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另一种形式,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特别是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多数依存于一定的节日、祭祀、礼仪习俗,有着极为清晰和深厚的传说、神话故事、宗教和习俗传承。因此在教育中同样需要渗透和运用。武鸣民族高中为了发扬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规定平日学校在每周三的下午都会专门组织出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民间的体育活动中,其中有抛绣球、两人三足、滚铁环的民间体育项目等,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由和快乐。还有最有特色同样最受关注的就是学校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都会举办大型的民歌对唱活动,此时此刻不仅是学生会参加,当地的父老乡亲也会来观看对歌,热闹非凡,讓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
文艺表演模式的文化传承
除了在校园内部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为了扩大壮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壮族,认识壮族。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歌舞表演团并将一些晦涩难懂有局限性的壮语歌曲进行筛选改编,相关老师也积极主动深入各地区采风,挖掘一些尚未发现的优秀文化因素、并通过二次创作改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歌舞表演,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给其他民族,同样感受他们的魅力,对各个民族的交流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歌舞团的选拔形式是通过学生的自愿报名再加上老师的综合考核进行筛选,充分尊重到学生的天赋和兴趣。因此具有积极地教育意义,既因材施教的发挥了个人的才能,同时也培养了出了一支质量较高的民间歌舞团队,通过参加各地表演使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率先走出大山,展现自我,提高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从笔者对武鸣民族高中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学校对于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做得相对深入,并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对于民族文化专门的学习,致使学生能够系统的专业的去体验认识了解他们,其次又通过其他形式将这些文化元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身在其中,热爱他们,逐渐唤醒沉睡的民族文化意识。
教育对于文化传承的现代性思考
通过笔者对武鸣民族高中的实地考察,虽然没能够进一步的深入参与其中,但是仍然看到了这个坐落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并且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所作出的努力。他们肩上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素养,使孩子们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责任,而且还担有传承本民族文化,增强自己民族活力的责任。这些责任促使我们各民族地区的学校,社区来共同努力和探索。
虽然武鸣民族高中在各个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教育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我们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是否只靠学校教育就可以达到好的效果?显然不够,我们须认识到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但教育却并不仅止于我们通常所专注的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家庭、社区、学校等在内的一个多维体系,特别是在传承从族群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各民族的文化。因此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定要将他们看作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回归到他们日常生产生活才能够获得最深刻真实的表达,才能得到最完整鲜活的认知。而这也同样符合我们人类学的理念和精神,只有深入参与探索、亲身感受体悟才能够探求到人类发展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