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是针对教师教学行为改革提出的崭新课题。传统的教师角色被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本位前提下,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始终处于受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建立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对话、合作共享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学会尊重学生和使学生学会尊重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一起感悟和体验学习的过程
当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首先要屏弃过去那种把学生作为实施和完成教学内容的工具的观念,要建立"学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的"理念。学生尽管很小,正在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其幼小的心灵中,一样渴望得到人格的尊重。当教师在表扬学生优点的时候,还注意张扬其人格魅力,在指出其缺点的时候,小心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孩子们将会多么自信和快乐。一个心灵健康的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慧的潜能,而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当教师激动地、满含赞赏地说:你说得太好了!你读得太棒了!你的想法很有新意!让我们为你的进步鼓掌!这时,成功的欢乐该怎样充盈着幼小的心灵,他们继续努力、做得更好的信心会多么足!
当教师委婉地、富有启发地提醒:你的想法很独特,但我认为在这里不够确切,相信你再经过认真思考,会有不同的结论,再试一试好吗?面对老师如此的尊重和信任,哪一个学生会放弃重新探究的机会呢?
当教师幽默地、善意地说:我不相信小毛头改不掉粗心的毛病,谁敢跟老师打赌?都不敢,可见,大家都相信小毛头会成为细心的孩子,小毛头,你自己呢?面对教师的激励,孩子怎能不下定决心,改掉缺点呢?
当教师无意中形成了这样的口头禅:"老师认为......"、"老师的看法是......"、"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这些美丽的段落......"、"咱们共同来研究一下......"、"老师相信你会......","老师",在这里成了学生学习中的大伙伴,而屏弃了那些专横的指责、说教的口吻、不容分辨的权威结论时,平等和尊重的幼苗已经扎根于心灵的沃土。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使积极的评价成为师生平等互动的杠杆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各不相同,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有"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说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的重新编码组合的过程,已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性,决定着学生认识和体验的独特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各不相同甚至迥然相异的理解和认识时,要给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要学会换位思考,试着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感受和体验。一个宽松的、尊重个性的氛围,最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感、迸发其创造的火花。
当教师肯定地说:"你的表达方法虽然不是书中提示的,但我认为认为很有特色,很有灵气"时,或许一个天才的作家就会诞生。
一个教师在面对爱钻牛角尖的、认识常常出现偏差的学生时,耐心地说:"你的求异思维精神非常可贵,你的辩论才能有目共睹。老师相信,你的准确的、惊人的发现将会在系统而全面的思考之后......"多么循循善诱的启发,多么尊重个性的精神!
三、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探究的精神成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
尊重更深层面的含义还在于相信学生的能力,当学生愿意尝试的时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当他们还愿意进一步探究的时候确保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时表现为动手实践,有时表现为冥思苦想,有时可能沉醉其中,咀嚼品味,有时可能手舞足蹈,畅所欲言......教师的角色就在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能深入到学习活动中,并能长久地保持一种高昂的学习情绪,切忌浮光掠影,摆花架子、走过场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因为认真思考而使课堂出现所谓的"冷场"时,当学生由于积极实践而出现所谓的"乱场"时,教师往往不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而是急于干涉和调控。这既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背而驰,也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总之,充分的相信,就是充分的尊重。
四、使学生学会尊重教师与同学,在合作交往中学会学习与共处。
尊重是双向的,相互的。教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彼此的尊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只有建立在平等、真诚基础上的尊重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使学生在享受教师尊重的同时,会尊重教师,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还懂得遵守规则--这是对社会和他人的尊重。要适时地点拨引导,使学生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如得体的语言、真诚的态度、谦虚的品质、礼貌的精神以及待人处世的方法原则等。
尊重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一味迁就,不批评引导。一位教师在面对不遵守秩序、不参与正常的教学活动而开小差的学习小组时,巧妙地引导道:"刚才,老师在提要求时,前五个小组的同学都听得非常认真,我觉得这是对我的尊重,老师非常感谢他们。相信第六小组的同学也能像前五个小组的同学一样,学会尊重他人。"这种春风化雨式的引导,比起急风骤雨式的批评,更易被学生接受,也更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
总之,师生交往中的平等对话需要尊重,课堂教学中的双项互动需要尊重,只有相互尊重,教育的民主性才能得以体现,只有在被尊重和赞赏的氛围中,创新的灵感才能被激发。尊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平台,也是现代人际交往的前提。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一起感悟和体验学习的过程
当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首先要屏弃过去那种把学生作为实施和完成教学内容的工具的观念,要建立"学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的"理念。学生尽管很小,正在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其幼小的心灵中,一样渴望得到人格的尊重。当教师在表扬学生优点的时候,还注意张扬其人格魅力,在指出其缺点的时候,小心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孩子们将会多么自信和快乐。一个心灵健康的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慧的潜能,而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当教师激动地、满含赞赏地说:你说得太好了!你读得太棒了!你的想法很有新意!让我们为你的进步鼓掌!这时,成功的欢乐该怎样充盈着幼小的心灵,他们继续努力、做得更好的信心会多么足!
当教师委婉地、富有启发地提醒:你的想法很独特,但我认为在这里不够确切,相信你再经过认真思考,会有不同的结论,再试一试好吗?面对老师如此的尊重和信任,哪一个学生会放弃重新探究的机会呢?
当教师幽默地、善意地说:我不相信小毛头改不掉粗心的毛病,谁敢跟老师打赌?都不敢,可见,大家都相信小毛头会成为细心的孩子,小毛头,你自己呢?面对教师的激励,孩子怎能不下定决心,改掉缺点呢?
当教师无意中形成了这样的口头禅:"老师认为......"、"老师的看法是......"、"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这些美丽的段落......"、"咱们共同来研究一下......"、"老师相信你会......","老师",在这里成了学生学习中的大伙伴,而屏弃了那些专横的指责、说教的口吻、不容分辨的权威结论时,平等和尊重的幼苗已经扎根于心灵的沃土。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使积极的评价成为师生平等互动的杠杆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各不相同,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有"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说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的重新编码组合的过程,已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性,决定着学生认识和体验的独特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各不相同甚至迥然相异的理解和认识时,要给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要学会换位思考,试着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感受和体验。一个宽松的、尊重个性的氛围,最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感、迸发其创造的火花。
当教师肯定地说:"你的表达方法虽然不是书中提示的,但我认为认为很有特色,很有灵气"时,或许一个天才的作家就会诞生。
一个教师在面对爱钻牛角尖的、认识常常出现偏差的学生时,耐心地说:"你的求异思维精神非常可贵,你的辩论才能有目共睹。老师相信,你的准确的、惊人的发现将会在系统而全面的思考之后......"多么循循善诱的启发,多么尊重个性的精神!
三、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探究的精神成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
尊重更深层面的含义还在于相信学生的能力,当学生愿意尝试的时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当他们还愿意进一步探究的时候确保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时表现为动手实践,有时表现为冥思苦想,有时可能沉醉其中,咀嚼品味,有时可能手舞足蹈,畅所欲言......教师的角色就在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能深入到学习活动中,并能长久地保持一种高昂的学习情绪,切忌浮光掠影,摆花架子、走过场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因为认真思考而使课堂出现所谓的"冷场"时,当学生由于积极实践而出现所谓的"乱场"时,教师往往不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而是急于干涉和调控。这既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背而驰,也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总之,充分的相信,就是充分的尊重。
四、使学生学会尊重教师与同学,在合作交往中学会学习与共处。
尊重是双向的,相互的。教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彼此的尊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只有建立在平等、真诚基础上的尊重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使学生在享受教师尊重的同时,会尊重教师,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还懂得遵守规则--这是对社会和他人的尊重。要适时地点拨引导,使学生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如得体的语言、真诚的态度、谦虚的品质、礼貌的精神以及待人处世的方法原则等。
尊重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一味迁就,不批评引导。一位教师在面对不遵守秩序、不参与正常的教学活动而开小差的学习小组时,巧妙地引导道:"刚才,老师在提要求时,前五个小组的同学都听得非常认真,我觉得这是对我的尊重,老师非常感谢他们。相信第六小组的同学也能像前五个小组的同学一样,学会尊重他人。"这种春风化雨式的引导,比起急风骤雨式的批评,更易被学生接受,也更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
总之,师生交往中的平等对话需要尊重,课堂教学中的双项互动需要尊重,只有相互尊重,教育的民主性才能得以体现,只有在被尊重和赞赏的氛围中,创新的灵感才能被激发。尊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平台,也是现代人际交往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