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新的教学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我水平的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活动;学生能力
数学是逻辑性思维强、高度抽象、十分严谨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学教学是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与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苏教版)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其具体包括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不难看出苏教版高中数学要求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开展数学课堂活动的意义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具有想象力、创新力、知识储备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如今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教学要随着学生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表明:“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数学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学为基础,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为目的,全面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贴近现实教学
数学实践活动是指在数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践这个的过程当中,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在课堂活动中对所学的知识得到丰富与升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选用跟现实生活很贴近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自身实际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数学在生活运用中的价值.比如在进行函数教学时提出问题,如我省某市的出租车收费标准为:在3公里内(含3公里)的路程起步金额按10元收费,超过3公里按每公里1.9元收费,那么你能得出怎样的一个函数表达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判定直线与面的垂直,是立体几何在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怎样通过“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进行准确的判断?教师可以在讲说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适当地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在初步了解书本知识和老师表达的意思后,可以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检验操场的旗杆与地面是否垂直,检验教室的屋梁是否与墙面垂直等操作性强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关注教学过程
在平常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通过他们自身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分析、解决课本中描述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活动的开设中要让学生明白开展活动的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数学中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体验到进步的快乐.如在“概率”学习之后,老师设计几个类似:计算出我们能中彩票的概率是多少;在一些比赛中我们怎样做到以弱胜强的课题,通过概率进行实验分析,让学生用参与者、实践者的身份去思考课本中的一些问题,将广而空泛的问题落到实际中去,使得学生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从而使得他们知识的形成更为完整有序.
学生通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发现,在实践中思考书本上的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长知识,还能让他们在做决策时根据利弊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教会他们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从容冷静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麻烦.
四、结合当下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广泛地结合到一起,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双向要求,它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高效地思考.比如,学习“数列”后,引导学生开展“按揭贷款”的运算,“家庭中如何理财”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多结合当下,选取与社会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打破教学仅局限于课堂的限制.
结束语
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会产生极强的表现欲,使其在参与活动中展现出充分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力的逐步提高,会在老师在长久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新世纪、新时期需要的也是富有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去,让实践活动成为一个载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其他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春霞.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探微[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3(10).
[2]周莉.课前准备——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前提[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3(2).
[3]李爱军.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3 (4).
[4]常磊.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活动;学生能力
数学是逻辑性思维强、高度抽象、十分严谨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学教学是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与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苏教版)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其具体包括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不难看出苏教版高中数学要求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开展数学课堂活动的意义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具有想象力、创新力、知识储备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如今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教学要随着学生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表明:“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数学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学为基础,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为目的,全面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贴近现实教学
数学实践活动是指在数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践这个的过程当中,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在课堂活动中对所学的知识得到丰富与升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选用跟现实生活很贴近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自身实际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数学在生活运用中的价值.比如在进行函数教学时提出问题,如我省某市的出租车收费标准为:在3公里内(含3公里)的路程起步金额按10元收费,超过3公里按每公里1.9元收费,那么你能得出怎样的一个函数表达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判定直线与面的垂直,是立体几何在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怎样通过“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进行准确的判断?教师可以在讲说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适当地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在初步了解书本知识和老师表达的意思后,可以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检验操场的旗杆与地面是否垂直,检验教室的屋梁是否与墙面垂直等操作性强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关注教学过程
在平常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通过他们自身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分析、解决课本中描述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活动的开设中要让学生明白开展活动的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数学中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体验到进步的快乐.如在“概率”学习之后,老师设计几个类似:计算出我们能中彩票的概率是多少;在一些比赛中我们怎样做到以弱胜强的课题,通过概率进行实验分析,让学生用参与者、实践者的身份去思考课本中的一些问题,将广而空泛的问题落到实际中去,使得学生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从而使得他们知识的形成更为完整有序.
学生通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发现,在实践中思考书本上的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长知识,还能让他们在做决策时根据利弊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教会他们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从容冷静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麻烦.
四、结合当下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广泛地结合到一起,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双向要求,它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高效地思考.比如,学习“数列”后,引导学生开展“按揭贷款”的运算,“家庭中如何理财”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多结合当下,选取与社会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打破教学仅局限于课堂的限制.
结束语
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会产生极强的表现欲,使其在参与活动中展现出充分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力的逐步提高,会在老师在长久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新世纪、新时期需要的也是富有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去,让实践活动成为一个载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其他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春霞.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探微[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3(10).
[2]周莉.课前准备——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前提[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3(2).
[3]李爱军.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3 (4).
[4]常磊.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