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策略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o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注重基本策略: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营造心理安全区,建立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学生创新.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 ”在当今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要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基本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兴趣在人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获取知识,调动思维活动的巨大持久的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浓厚程度和保持与发展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具有一股热情,并在这种热情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突出创新.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根据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把课堂设在操场,让学生站成一横排做投球游戏,把作为投掷目标的箱子放在横排前五米处,学生拿球往箱子里投,每人投5次,比一比谁投中的次数多. 在投掷过程中,许多学生纷纷表示不满,提出这样做不公平. 教师及时引导:“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呢?”学生们的探求欲望被激发了,在浓厚的气氛中,开始分小组探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把握创新的起点.
  二、营造心理安全区,建立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其人格,承认其差异,相信每名学生都能学会并能学好,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发扬教学民主,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错误,允许学生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老师有错允许提意见,教师由“教育权威”变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到处都可见到教师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相信自己一定行!”等鼓励性的话语. 学生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敢想、敢说、敢提问,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和创造.
  三、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严肃的. 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声有色的学具操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就会倍感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通过操作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在家里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种实物,如:牙膏盒、墨水盒等,上课时,让学生利用学具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拼插材料,分别插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然后通过摸一摸、数一数、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从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找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不同. 最后让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自己利用学具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格纸,通过剪、折、贴等方法,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经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活动,从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学生创新
  评价在数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评价制度注重的是甄别和选拔,重结果、轻过程,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全面培养,重视技能训练,忽视个性发展. 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确定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学生创新.
  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注意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从积极的角度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疏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组合作探索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提出合理的设想,在交流汇报中不断自我反思与修正.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一课时,老师组织同学们实际测量和计算,研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汇报交流时,第一小组只测量了一组数据,就得出了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 第二小组马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虽然第一小组认真进行了测量和计算,但我们认为只有一组数据就急着下结论不合适,那也许是个特殊情况. 所以,我们组测量了3组数据. 才得出结论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 ”第三小组又提出了意见:“他们组虽然测量了3组数据,但测量的都是大小差不多的长方体,而我们测量的是火柴盒、墨水盒、酒盒等大小差异很大的物体,虽然得出的结论相同,但我们觉得,我们组的研究结论更有说服力. ”同学们正是在这种科学、客观的评价与自我反思中成长起来了.
  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及时鼓励学生,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环境,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实例介绍了空间的点、直线及曲线在一般平面上投影的求法.  【关键词】空间的点;空间直线;空间曲线;投影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KJ2011A032),安徽工程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09YQ035)和安徽工程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  在《高等数学》中的第七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各种空间几何对象在一般平面上的投影容易混淆,这里根据
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若是不加以合理设计与利用,学生所学就得不到巩固,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也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地反思与改进. 这就更加需要新时代下的教师优化课堂,合理地设计作业,确立作业的价值和训练目标,力求作业训练的有效性,高效性,从而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因时而异  1. 课
【公司简介】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简称广日电梯)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广州金属结构厂),注册资金为4.9943亿元。自1973年开始研制第一台载货电梯至今,公司已拥有四十年电梯专
[摘要]初中数学是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重要的接力棒中,不仅要让学生接受知识点,更要让学生不畏惧数学,故而引导学生走出解题误区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本文将针对改变教师心态,优化教学中解题方法到矫正学生思路,走出学习中的解题误区这两大方法进行讨论,来响应信息时代对这些祖国花朵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误区
“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帮扶计划”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为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粤东西北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制定层面及执行现
科技创新需经过科技知识的创新、转移和产业化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处处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金融”的跨期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却可以为各个阶段提供不同“交易结构”来满足
环境和能源是近一个世纪人类最关心的两个问题。煤炭和石油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作为三大能源之一的天然气,因其无毒、热值高、几乎不含硫和粉尘、燃烧产生CO2相对少、且易散发、不易聚成爆炸性气体,具有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等优点,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天然气就成了人类首选的高质量能源,它在越来越多国家的能源消费中占居着越来越多的份额,到21世纪,它将逐渐取代石油
小学是人生学业的起始阶段,也是心理、人格、正确的处世态度形成的奠基时期. 小学阶段良好的思想教育,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 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呢?  1. 用行动感染学生  在小学生眼中,老师是圣洁的化身,其一言一行,得体的仪容仪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幽默风趣的话语等,无一不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 正如一个形象的比喻所说“学生是老
【摘要】该文首先介绍了所讨论问题的背景以及一般的研究方法,给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定理.之后介绍了一阶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上下解方法,用上下解方法讨论了一阶常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上下解方法  非线性泛函分析是现代分析的一个主要分支,已成为现代数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它是处理许多非线性问题的重要和有力工具,其主要研究方法有:上下解方法、迭合度理论、不动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