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的教学改革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visiv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坚持办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努力增强服务能力。县级职教中心在办学中如何针对市场需要、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县级职教中心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新时期,就业市场对职校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包括职业技能知识和同类技术的安装、使用、维修及管理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包括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营销和公共礼仪知识等)。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相关知识成为中职学校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到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精通,相关知识宽厚,才能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二、教学改革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
  
  要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教学改革应注重:1.重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课程进行重组,体现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2.实行分层教学。正确面对职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素质高低差别较大的现实,充分考虑学生升学、就业的实现需要,不把教学搞成快慢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大幅度地提高。3.加强职业指导。职校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对职业的感性认识不足,甚至对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爱好也不是十分清楚,需要进行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要贯穿从学生入校到就业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指导不能仅限于课程的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进行。4.加强创业教育。使学生能理性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依据社会资源和环境学会选择、学会生存、学会寻找商机、学会对创业项目进行调查论证、学会对创业成功与否及创业成就进行评价,正确认识处理日后创业中出现的问题。
  
  三、教、科、研、培工作应与教学改革相匹配
  
  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青年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要制定培训方案,通过师徒结对、外出学习、教研活动(如汇报课、优质课、观摩教学)等形式,在教学基本功、教学水平和教学理论上进行全面培训,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尽快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同时,要加大教学投入力度,订购多媒体课件、全国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实录等教辅材料和专业报刊书籍,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实现更大范围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学习的需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校本研究。校本研究要着眼于解决教学改革实际问题的研究,着眼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研究,着眼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适应教学改革需要。
  
  四、职业道德实践应与职业岗位相吻合
  
  职业道德教育是引导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实践的行为准则,只有在职业生活实践中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把一般公民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着重体现学生所学专业、今后求职谋业应具备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参观、访问、社会公益劳动、开展便民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满足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今后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其他文献
<正> 地球在大约35亿年前开始出现生物。到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约在200万种以上。它们都是过去绝灭种类的后代,渊源于共同的祖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
一、走进文本,选择一种较好的呈现方式    任何一堂语文课,绝对不能脱离文本,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然后选择一种较好的方式把文本的深层含义呈现出来。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显然,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主要应通过教学对话来促进学生与文本主体间的阅读对话。    二、在哪里与文本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已成为对语文教师教学的新要求。     一、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感悟就是人通过接触外界事物产生的一定的思想反应。人与外界事物因为有了接触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