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接因子SRSF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作用研究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12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剪接因子SRSF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正常皮肤标本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8例植皮手术患者多余的皮肤组织,年龄8~53岁;瘢痕疙瘩组织标本来源于12例同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瘢痕疙瘩患者,年龄18~24岁。检测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组织中SRSF2的表达;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检测TGF-β1刺激与细胞中SRSF2表达的关系;利用慢病毒载体下调细胞内SRSF2表达后,检测细胞状态,并从mRNA及蛋白层面分析细胞外基质、TGF-β1分泌表达水平。

结果

SRSF2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TGF-β1可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RSF2表达;敲减SRSF2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率增高,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且Cyclin E1表达下降,另外COL3A1、FN1 mRNA表达降低,TGF-β1表达及分泌减少。

结论

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RSF2的表达,细胞生长受限,胶原表达降低,TGF-β1分泌减少,提示SRSF2可作为瘢痕疙瘩治疗新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TAPVC)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并最终获得手术证实的TAPVC病例41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前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41例TAPVC胎儿中,生后手术证实心上型21例,心内型14例,心下型4例
目的探讨具有c.199-10T>G纯合突变的肉碱-酰基肉碱转位酶缺乏症(carnitine-acylcarnitine translocase deficiency, CACTD)的临床特征及SLC25A20基因突变特点。方法(1)病例回顾: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例具有c.199-10T>G纯合突变的CACTD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突变特点、诊治经过和结局。(2)文献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肠道组织中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FABP)的表达情况,探讨I-FABP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的相关性。方法24只2日龄无特定病原体级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和NEC模型组(18只)。通过连续3 d人工
目的探讨耳再造术中坐位正面观三点定位法定位再造耳廓位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收治小耳畸形患者118例。采用坐位正面观三点定位法定位再造耳廓位置,先制作对侧耳模片,将耳模片反转置于患侧。患者取坐位,从正面观察,进行调节,兼顾与局部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至两侧耳廓对称性最好时,固定耳模片的位置并进行定点,标记出关键的3个点,第1点是耳轮的最前点,即耳轮与对耳轮下脚相交的前点;第
目的探讨孕妇年龄、孕周、自然流产次数及胚胎性别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应用核型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微球鉴别/分离(Bacs on Beads, BoBs)技术对济南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245例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或死胎组织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分析导致自然流产发生的染色体异常类型。应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245例自然流产或死胎组织均获得核型BoBs检测结
目的探讨宫内输血治疗红细胞同种免疫胎儿溶血病的结局,分析胎儿水肿对宫内输血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胎儿医学中心收治并行宫内输血的70例胎儿溶血病胎儿。收集孕妇及胎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宫内输血前胎儿是否出现水肿分为水肿组(17例)和非水肿组(53例),比较2组首次宫内输血前后的胎儿血常规结果、首次宫内输血孕周、胎儿结局及新生儿情况。采用t检验、秩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对紫外线B诱导的真皮成纤维细胞光老化的保护作用。方法人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0.5、5 μg/ml)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24 h后给予紫外线B照射。照射后即刻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照射后72 h用CCK-8法检测细胞数量变化,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衰老细胞百分率。结果紫外线B照射引起胞内活性氧的积聚,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由10
期刊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具有开放式多孔结构的微组织及其最佳尺寸。方法采用激光打孔的方法构建1 500 μm和800 μm 2种孔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阵列芯片。将明胶溶液经化学交联后均匀涂抹在微阵列芯片中,冷冻干燥16 h后,利用对应的顶针阵列顶出微阵列芯片中的微凝胶。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并对2种直径的微凝胶进行孔径和孔隙率的检测。随后,将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5×10
总结了近年来表皮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在皮肤、骨和软骨再生和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阐述了干细胞技术在整形外科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