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血压;健康指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44-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及心肾功能衰竭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但服药率却只有24.8%,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者仅为5.8%,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从2009年12月至20012年12月,我科对600例在本科诊疗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383例,女117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7岁),从合理饮食、正确用药、适量运动等方面,积极采取指导,消除了患者的思想顾虑,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2 健康指导
2.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诊断标准,即在非药物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
2.2 饮食与营养指导 合理的饮食与营养可以有效地帮助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
2.2.1 减轻体重 因为肥胖与高血压有关,体重超重者要适当地减轻体重,并且控制营养与热量的摄入。
2.2.2 低盐、低脂饮食 高脂饮食可以诱发肥胖、动脉硬化等,所以高血压病人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宜食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盐饮食可促使高血压的发生,故每日每人食盐量应控制在3-5g。多食杂粮、粗粮,可选食一些具降脂作用的食物,如海带、海参、芹菜等。维生素有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故应多食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2.2.3 规律饮食 要养成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不可暴饮。每日三餐要定时定量,特别是晚餐要吃得少些,如果有吸烟、饮酒、品茶的习惯,最好要下决心戒烟,可饮少量葡萄酒,品茶宜清淡,特别是临睡前忌饮浓茶和咖啡,以免影响睡眠,导致血压升高。钾离子可对抗钠离子所引起的血压升高和血管损伤作用,所以要多食含钾高的食物水果,如香菇、竹笋、花生、香蕉等。
2.2.4 防寒保暖 随季节气候变化调整生活起居,尤其冬春节季节要采取御寒措施,外出时注意保暖,防止因寒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2.2.5 保持大便通畅 多喝水,多吃水果杂粮及高纤维等食品,可以喝点蜂蜜水保持肠道润滑,便秘时不能用力憋气,以免发生意外。
2.3 休息与活动指导 高血压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起居、劳逸结合,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2.3.1 轻度高血压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但不易过劳,避免长期过度的紧张工作和劳累;中度高血压病人应避免比较剧烈的活动;重度高血压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2.3.2 高血压病人的活动量应根据病人的心脏功能、生活习惯及身体状况而定,提倡循序渐进。运动要适宜,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如活动后出现头晕、头痛、血压升高、脉搏加快等症状时,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2.4 用藥指导 高血压病是终生疾病,需长期坚持合理服药。如利尿剂长期服用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应定期复查电解质;钙通道阻滞剂易致便秘,应配合使用通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易致咳嗽,一旦出现症状应停药,卡托普利口服吸收快,食物能影响其吸收,故应在餐前一小时服用[2]。许多降压药物均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在服药后卧床2-3小时,变换体位时动作应慢,站立时间不宜过久,如出现症状应立即平卧,以免发生意外。高血压病人必须长期服药,不可因血压一时正常就停止服药,当出现血压下降过猛时应按医生指导调整用量或更换制剂。
2.5 自我监测指导 高血压病的自我监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及早地预防和发现各种并发症,并根据监测结果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教会病人或其家属测量血压,一般2次/d,首次为清晨起床前测量,第2次在午后13:00-15:00测量,有条件者应每15d-1个月到当地医院测量血压1次,以检测自己测量血压的准确性。高血压病人在监测血压时应排除影响血压的因素,测量的环境要安静、温度适宜,避免紧张、焦虑,做到“四定”:即定体位、定血压计、定时间、定测量部位。
2.6 心理指导 了解病人的生活、工作情况,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保持乐观的情绪,使其遇事应冷静,不急躁,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有人讲“得了病一半靠医生,一半靠自己”。这话很有道理,尤其是慢性病,自我调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实践证明:心情开朗、乐观的人较长寿。若能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尽量减少情绪波动,这对保持血压稳定,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终日处于兴奋、紧张和忧伤之中,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黏度增加,使原已升高的血压继续上升,诱发“高血压危象、脑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耐心细致地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认识疾病,让患者从心理失衡到心理平衡,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延长患者的寿命。
3 体 会
对高血压病人实施有效的健康指导后,病人通过饮食、休息、活动以及用药等知识的改变,很好地控制了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和自身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2.
[2] 杨宝峰,主编.药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44-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及心肾功能衰竭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但服药率却只有24.8%,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者仅为5.8%,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从2009年12月至20012年12月,我科对600例在本科诊疗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383例,女117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7岁),从合理饮食、正确用药、适量运动等方面,积极采取指导,消除了患者的思想顾虑,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2 健康指导
2.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诊断标准,即在非药物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
2.2 饮食与营养指导 合理的饮食与营养可以有效地帮助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
2.2.1 减轻体重 因为肥胖与高血压有关,体重超重者要适当地减轻体重,并且控制营养与热量的摄入。
2.2.2 低盐、低脂饮食 高脂饮食可以诱发肥胖、动脉硬化等,所以高血压病人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宜食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盐饮食可促使高血压的发生,故每日每人食盐量应控制在3-5g。多食杂粮、粗粮,可选食一些具降脂作用的食物,如海带、海参、芹菜等。维生素有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故应多食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2.2.3 规律饮食 要养成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不可暴饮。每日三餐要定时定量,特别是晚餐要吃得少些,如果有吸烟、饮酒、品茶的习惯,最好要下决心戒烟,可饮少量葡萄酒,品茶宜清淡,特别是临睡前忌饮浓茶和咖啡,以免影响睡眠,导致血压升高。钾离子可对抗钠离子所引起的血压升高和血管损伤作用,所以要多食含钾高的食物水果,如香菇、竹笋、花生、香蕉等。
2.2.4 防寒保暖 随季节气候变化调整生活起居,尤其冬春节季节要采取御寒措施,外出时注意保暖,防止因寒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2.2.5 保持大便通畅 多喝水,多吃水果杂粮及高纤维等食品,可以喝点蜂蜜水保持肠道润滑,便秘时不能用力憋气,以免发生意外。
2.3 休息与活动指导 高血压患者应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起居、劳逸结合,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2.3.1 轻度高血压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但不易过劳,避免长期过度的紧张工作和劳累;中度高血压病人应避免比较剧烈的活动;重度高血压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2.3.2 高血压病人的活动量应根据病人的心脏功能、生活习惯及身体状况而定,提倡循序渐进。运动要适宜,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如活动后出现头晕、头痛、血压升高、脉搏加快等症状时,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2.4 用藥指导 高血压病是终生疾病,需长期坚持合理服药。如利尿剂长期服用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应定期复查电解质;钙通道阻滞剂易致便秘,应配合使用通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易致咳嗽,一旦出现症状应停药,卡托普利口服吸收快,食物能影响其吸收,故应在餐前一小时服用[2]。许多降压药物均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在服药后卧床2-3小时,变换体位时动作应慢,站立时间不宜过久,如出现症状应立即平卧,以免发生意外。高血压病人必须长期服药,不可因血压一时正常就停止服药,当出现血压下降过猛时应按医生指导调整用量或更换制剂。
2.5 自我监测指导 高血压病的自我监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及早地预防和发现各种并发症,并根据监测结果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教会病人或其家属测量血压,一般2次/d,首次为清晨起床前测量,第2次在午后13:00-15:00测量,有条件者应每15d-1个月到当地医院测量血压1次,以检测自己测量血压的准确性。高血压病人在监测血压时应排除影响血压的因素,测量的环境要安静、温度适宜,避免紧张、焦虑,做到“四定”:即定体位、定血压计、定时间、定测量部位。
2.6 心理指导 了解病人的生活、工作情况,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保持乐观的情绪,使其遇事应冷静,不急躁,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有人讲“得了病一半靠医生,一半靠自己”。这话很有道理,尤其是慢性病,自我调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实践证明:心情开朗、乐观的人较长寿。若能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尽量减少情绪波动,这对保持血压稳定,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终日处于兴奋、紧张和忧伤之中,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黏度增加,使原已升高的血压继续上升,诱发“高血压危象、脑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耐心细致地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认识疾病,让患者从心理失衡到心理平衡,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延长患者的寿命。
3 体 会
对高血压病人实施有效的健康指导后,病人通过饮食、休息、活动以及用药等知识的改变,很好地控制了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和自身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2.
[2] 杨宝峰,主编.药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