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田径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适应职业岗位有重要影响,针对高职院校田径教学存在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体育活动不够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多和教学评价有待建立等问题,提出应当强化质量意识,建立校园体育活动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建立教研新模式,优化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标准,优化教学评价等解决对策,以促进高职院校田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田径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029-03
  田径教学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和增进学生交流交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当前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现状,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在校师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使用网络问卷,共回收1200份电子问卷,问卷有效率100%。
  (一)学习的目的
  本次调查设计了“您实施田径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您学习田径课程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关于实施田径教学的目的,67%的受访教师认为在于“完成教学任务”,11%的受访教师认为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关于学习田径课程的目的,65%的学生认为在于“获得学分”,12%的学生认为在于“提高身体素质”。如表1所示。
  (二)学习的获得感
  学习的获得感是反映学生学习收获、教学实际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设计了“您在田径教学相关课程的获得感如何”“您认为影响学习获得感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调查发现,不同的学生在田径教学中的获得感有着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获得感比较强;有体育运动习惯和兴趣的学生,获得感也比较强。相反,获得感则不强。同时,不同职业院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田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感也存在明显差异。调查表明,81%的理工科职业院校学生、85%的理工科专业学生认为获得感较强,相反,32%的文科职业院校学生、34%的文科专业学生认为获得感较强。另外,在学习获得感上,也有性别的差异,85%是男生认为获得感较强,而只有23%的女生认为获得感较强。如表2所示。
  (三)教学趣味性
  教学趣味性对增强教学吸引力的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相关课程教学趣味性强,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到课率、课堂参与率,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产生正面影响。本次调查设计了“您所在学校田径教学的趣味性如何”“影响田径教学趣味性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调查分析表明,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趣味性普遍不强,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的调查分析中,认为田径教学趣味性一般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6%、59%、54%、53%。而影响教学趣味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方法、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场地与设施。其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方法是影响教学趣味性的重要原因。如表3所示。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价机制在各高职院校得到重视,在技术手段上普遍运用信息技术,在评价主体上包括了教师、学生,学生评教成为常态。本次调查设计了“您参与教学评价的途径”“您对田径教学的总体评价是什么”等问题。调查分析表明,各高职院校参与教学评价的途径包括网络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学生对田径教学的总体评价一般。如表4所示。
  二、高职院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田径课程的学习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对学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往往难以得到师生的青睐。在就业导向、技能导向等因素影响下,师生对田径教学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职业知识,强调的是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而田径课程的学习对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知识的掌握并无直接的关系,因此,田径课程教学往往被学生、教师忽视,不管是教还是学,都缺乏明显的积极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习田径课程,教师则应付完成教学任务。
  (二)體育活动不够丰富
  体育活动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校园活动之一。调查发现,校园体育活动仍不够丰富。主要表现在校园内体育活动不多,主要是一年一次或者一个学期一次的校园运动会,或者新生运动会,时间上也主要集中在学期初或者学期中,学生参与度不高。另外,校园体育活动的形式不够丰富,主要还是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形式,创新不够,融入娱乐元素、职业元素较少,吸引力不强。
  (三)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多
  田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运动场、体育馆开展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比,在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布置、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可与专业课教学相提并论。加上田径教师自身教学研究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的相对不足,使得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多。
  (四)教学标准有待建立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不仅是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调查发现,相关高职院校关于田径教学的教学标准尚未建立,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评价仍是沿用传统的思维,极少从职业岗位需要对自身教学活动做出评价。学生对田径教学的评价,也大多是参照专业课教学的评价标准或者仅凭个人的感性体验做出判断,缺少从提高个人身体素质、养成体育习惯、体育精神以及适应职业需要的角度进行评价。   三、提高高职院校田径教学水平的对策
  (一)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思想认识
  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促进行为的重要基础。要改变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现状,使之在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树立质量观念,不断提高师生思想认识。
  第一,教师要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提高教师对田径教学的认识。体育教师是田径教学的实施者,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教学质量观念,围绕提高田径教学质量设计教学各个环节,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可行的学习要求,而决不能因体育课为非专业课和学生的体育厌倦等而降低要求,放弃教学质量观念,得过且过。
  第二,学生要强化学习质量观念,提高对田径教学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对自身的学习始终抱有质量意识,形成正确的学习质量观念,对各课程的学习讲求实效,使自身在課程学习中既掌握知识,又提高技能,而非应付学习、被动学习。
  (二)建立校园体育活动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是田径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身体素质良好的学生更容易对田径教学和学习产生兴趣。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校园体育活动新机制,使学生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增加学生对田径教学的适应性。
  第一,要优化传统校园体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不同的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可以以班级、专业、年级为单位,组织包括短跑、中长跑在内的体育活动,或者篮球赛、羽毛球赛、足球赛等赛事,通过集体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建立基于不同体育项目的校园社团,如篮球协会、跳高协会、跳远协会或者体育活动总会等,把学生组织起来纳入不同的校园社团,引导他们在浓厚的体育氛围中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保持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第二,要创新校园体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体育运动的新体验,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增强身体素质。如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运动场地、引入民族体育元素、开展趣味体育等,打破学生对体育的传统认识,给予学生关于体育运动的新认知,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如果学生对体育运动始终无法形成新的认知,也难以获得新的体验,就很容易在田径课程学习中因耗费较多体力而放弃学习。
  第三,要开展体育运动的交流。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依托班级、社团、社会体育机构和相关企业,为体育运动的校际交流、校企交流、校社交流提供便利,为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积极参与田径课堂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三)建立教研新模式,优化教学方式
  创新教研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田径教学也要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教研新模式,优化教学方式,不断增加田径教学的吸引力。
  第一,要以教学团队为引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教研。教研活动要立足田径本身,使教研始终不离教学中心,同时,教研活动要面向实际,把田径专业知识、技能等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并养成相应的素养、能力。因此,田径教学教师不能“单打独斗”,要以集体的智慧促进教研活动质量提升,为选择多种教学方式提供良好的氛围。
  第二,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带活田径教研。高职院校要突破校企合作局限于专业课的现状,加强田径教学的校企合作。一方面,田径教学要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了解行业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的要求,采纳行业企业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田径教研要与体育行业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开发、课堂设计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把体育行业的元素吸收进来,提高教研活动水平,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第三,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线上线下把学生吸纳进田径教学教研体系,使学生参与讨论、参与研究、参与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设计、课堂设计等方面的创造性。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始终围绕田径教学的目标任务参与教研活动,使他们积极回应学生群体的田径学习需求,为田径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提供新点子、新思路。
  (四)建立教学标准,优化教学评价
  实践经验表明,“规范建设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因此,应当加快研究制订田径教学标准,促进教学评价的优化。
  第一,高职院校田径教学标准应当以国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标准为依据,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而制订,使之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适应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建立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标准。如职业工作岗位需要耗费较多体力,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则要适当提高教学标准,相反,则应适当调低教学标准。但是,无论是调高或者调低教学标准,都不能脱离国家相关体育教学的最低标准,不应脱离学生的实际职业需要。否则,就难以对教师的田径教学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第二,高职院校田径教学标准应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之中,为教学标准的实施创造条件。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教学之基,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把田径教学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就为建设田径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基础,而只有把教学标准落实在课程,才能促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贯彻实施。缺少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支撑,田径教学标准就无所依傍,而相关的教学评价也就了无新意,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更加无从谈起。
  第三,高职院校田径教学标准应当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不断修订。要充分凝聚田径教师的智慧,发挥体育教师集体的创新积极性,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适时修订田径教学标准。同时,要注意听取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既照顾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又兼顾有着浓厚体育运动爱好的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教学评价才更有针对性,相关意见和建议才更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屹,方绪军.职业教育“四教一体”教研模式的逻辑建构[J].中国职业教育,2018(5).
  [2]马成荣.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内涵释要与实施路径[J].中国职业教育,2019(7).
  【作者简介】银 军(1973— ),男,汉族,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及民族传统体育。
  (责编 龚维玲)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广西高职教师心理弹性水平的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分析和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得出高职教师心理弹性水平较高,但性别、工作年限和学位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并基于相关原因分析,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层面提出高职教师心理弹性水平提升途径和建议。
本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针对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够重视“一带一路”倡仪、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完善、“走出去+引进来”培养方式不健全等现状,提出民办高校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健全工作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专业学习平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论述以学风为导向的城市研学实践课程建设的实践,介绍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的经验:以全域视角,开发设计基于学风建设的研学实践课程,从主题定位、基地建设、项目学习、评价体系、协同育人等角度创设城市研学实践课程范式,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人文品质与道德修养,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综合能力的迁移应用,与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社团活动课程、智慧课程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阐述职业院校工作室常见运作模式,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论述服装工作室“前店后坊”运作模式的构建,提出从环境营造、组织构架及职能分工、产训融合工作流程、工产品及品牌推广四个方面实施,进一步探索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途径、规范工作室的管理评价机制和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等,完善“前店后坊”的运作模式。
本文结合建筑施工专业的需求,分析目前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测量》教材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新型活页式教材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述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的路径,以供中职教改参考。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为例,从广西田阳县的乡土地理资源入手,以培养学生分析田阳县圣女果种植的区位因素为教学任务,将乡土地理与地理教学相融合,从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摘 要】本文认为现代社会是“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并存的时代,不同的思想文化通过不同渠道进入高职院校,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产生影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面临着立德树人无用论、道德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方面的挑战,提出高职院校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开展社团朋辈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抵制道德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学生在融入校园新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对东盟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进行分析,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特色化设计的措施:创新“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模块”课程体系,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等。
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认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职称不相称、培训系统和激励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采取拓宽教师引进机制、校企融合和一页纸项目管理计划等措施。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现场参观教学的认知实习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指导下,提出采用网络直播模式的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从拉近参观距离、可持续递进式自主学习、灵活的教学设置、安全性等方面分析网络直播模式认识实习的可行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职院校认识实习课程的优化改革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网络直播 认识实习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